童年的港湾……

李富燊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听大人说是很黏人又让人心疼的小家伙,那时候日子难,妈又走得早,我爸爸一个人扛着这个家,白天在地里刨食,晚上回来还得给我们兄妹弄吃的,虽然哥哥、姐姐也分担些家务,我年纪最小,总跟在哥哥姐姐屁股后头,一受委屈或者想吃好东西,嘴里就是“我要去外婆家”……</p> <p class="ql-block">  外婆家是在大山深处,人少地多,种植有很多芋头、红薯和板薯,外婆见了我,总把藏在二楼上的米饼偷偷塞给我,杀了鸡、鸭一定会留下一个鸡腿留给我</p> <p class="ql-block">  外婆家在社家岭,离我们家约莫十公里路,却要绕着村子走不少道,从太平村出发,过沙洲坪,经塘冲,进社背,最后翻过三座山才能到</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难,就盼着去外婆家,那是心里最暖的地方,深山中零零散散的住着几家人,外婆家在村里最高的半山上</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舅舅、阿姨和老表们挑着山里的特产出去龙窝赶集,竹筐里装着新鲜的水果、饱满的红薯、圆滚滚的芋头,一路风尘仆仆,卖后再换回家中需要的物品,当路过我们家门口时,总会停下歇脚,从筐里匀出些特产留下,笑着说“尝尝鲜”</p> <p class="ql-block">  有时我也会跟着他们往山里去,在社家岭住上几天,跟着外婆摘菜、听舅舅讲山里的故事,等下个赶集日到了,再跟着挑着山中特产去赶场的他们一起回家,十公里的路倒也不觉得远了</p> <p class="ql-block">  外婆家是七十年代建的土房,最近两年重新粉刷改造,旧时盖的瓦换成了琉璃瓦,门口坪进行了硬化,房屋前后种植花草、果树</p> <p class="ql-block">  在房屋旁边空地里,可以隐隐约约看到远处石山脚下我的家</p> <p class="ql-block">  屋前芭蕉林中有几串成熟的香蕉</p> <p class="ql-block">  棚子上的百香果</p> <p class="ql-block">  地里种了不少水果、青菜、红薯,尽管天气炎热,也要抽时间去除草和浇水</p> <p class="ql-block">  时常聚聚</p> <p class="ql-block">  与老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外婆家后山里藏着两个小村落,田坳和龙脉村,说是村,其实也就几户人家,藏在深岭里,离外婆家有五六公里远</p> <p class="ql-block">  这带属瑶族乡,政策上有专项扶持,政府早就让山里的每个瑶村都通了电、硬化了小路,这点是实打实的保障,从前没踏足过,就连山里的老表,也有几十年没往那边去了,这次凑到一块儿,便想着结伴去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的房子,大多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透着些岁月的痕迹,年轻人大多带着孩子搬到了镇上或县城,在那儿买了房,图的是方便孩子上学,留在村里的,多是守着老屋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山里的空气新鲜,清清爽爽,老人们闲不住,养着些鸡、鸭,院里种着日常吃的菜,还照看着早年种下的柚子树、杨梅树,一年年打理着,守着这份清静与熟稔</p> <p class="ql-block">  走在村里,看着老屋、老树,听着鸡鸣鸭叫,倒像是时光在这里慢了好几拍,安稳得很</p> <p class="ql-block">  山茶果</p> <p class="ql-block">  差不多成熟的桃金娘,果实可以吃也可用来泡酒</p> <p class="ql-block">  山谷里还有一座小水库</p> <p class="ql-block">  在山顶可眺望远处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  站在老屋前,远山的轮廓和记忆里分毫不差,旧时的泥瓦房子也依旧立在那里,风一吹过,恍惚还是小时候贪玩时的样子,山不会变,房子也不会走,变的是我们,再回来时,鬓角已染了霜,身边的人也换了模样,日子就像山间的水,哗哗的流过,带走了蝉鸣般热闹的过往,只留下这山这房,沉默地守着一地细碎的回忆,大半辈子,就这么轻轻巧巧地,成了回不去的从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