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滂沟河”这条源于沭阳县吴集和西圩境内,南北走向,全长约十五公里,河床宽七十米,集泄洪排涝和水产养殖与灌溉的多功能河道。在周围的四乡八邻中,民间的老百姓都叫它——眼泪河。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名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冬天的一个晚上,沭阳县韩山镇范庄村三队的秦素梅家,来了两位村领导,一位是村支部窦书记,一位是村妇联乔主任。</p><p class="ql-block"> 两位领导找到了秦素梅,窦书记望望眼前挺着大肚子的秦素梅,语气沉重而又为难地说:素梅啊!我和乔主任刚从乡里开会回来。我知道你老公已经去柴米河工地了,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还怀有身孕,家里家外一个人,挺难的。但你是我们村里的先进党员,又是三队的妇女队长,所以必须先来找你。</p><p class="ql-block"> 秦素梅看着二位领导为难的样子,笑着说:窦书记,乔主任,有什么任务,你就交代吧,我秦素梅上刀山,下火海从不畏惧。</p><p class="ql-block"> 看到素梅的决心,窦书记终于松了口气,然后诚恳的对秦素梅说:素梅,我们村一共一千伍百口人,七个生产队,青壮劳动力不足四百人,前期的柴米河复堤已被征走了三百多人,剩下的几十个男劳力,都是体弱多病的人。现在乡里根据县委的指示,吴集与西圩两乡的数万亩良田,因遭受水灾,已三年无收。因此上级决定在那里新开一条滂沟河,要我村再出民工四百人,而且任务重工期短。目前村里的大小干部,都在柴米河前线,后方的粮草都有问题。所以滂沟河必须男女老少齐上才行。乔主任也鼓励道:素梅姐,你给乡亲们做做工作,兴修水利,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在政府的领导下,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p><p class="ql-block"> 素梅挺着大肚子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过村里党员干部的动员,紧用三天时间。全村的四百多号民工。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妇女,包括多名孕妇及乳母和聋哑人,有的女人还果着小脚。另外带着二十多名哺乳的婴儿。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滂沟河工地。秦素梅则把两个孩子寄托在别人家,自己也挺着肚子和别人一样,来到了工地,和姐妹们一起干活。</p><p class="ql-block"> 白天那些孕妇和乳妈肩挑手挖在扒河,而孩子们不是这个哭,就是那个喊,实在不行,妈妈才去喂点奶。晚上乳妈们就搂着小宝宝,在工地上搭的茅草棚里,和大家一起混睡在地铺上。吃的是高粱玉米,根本没有细粮,更谈不上鱼肉之类的疏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个星期后,秦素梅在工地上临产了,村里领队的妇女干部,乔主任在附近的前房村,给素梅请了个接生婆,就这样她在滂沟河工地的草棚朋里,产下了一名男婴。</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秦素梅能增加点营养,乔主任好不容易回家,搞了三个鸡蛋和两棵白菜,让吹事员开个小灶,这就是村里对素梅的特殊关怀与照顾。</p><p class="ql-block"> 素梅刚生完孩子,心里就惦记着河工的进度,想想工地上累死累活的姐妹们,有的是孕妇、有的是小脚还在坚持。笫三天她坐不住了,拖着带血的身体,又到了河底,和大家一起干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人头上一个露水珠,孕妇也罢,小脚女人也罢,体残也好。只要到工地上,一人一份土,而且寸土伤人。</p><p class="ql-block"> 民工们在七十天的时间里,带着自己辛酸的汗水与眼泪,一锹一筐拚命的坚持,终于在春节前算胜利完工了。也就是在滂沟河俊工的时候,时任沭阳县的一位副县长,说了一句让众人流泪的话:如果说当年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今天滂沟河的胜利俊工,就是老区的妇女和婴儿用眼泪哭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从此,这条“眼泪河”的名字就家与户晓,流传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