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山西游记(1)

侯斌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1日,从西安出发,到山西朔州应县,驱车880公里,这里是我们这次山西游的第一站,主要是奔着木塔去的。</p> <p class="ql-block">对应县木塔的垂爱始于几年去看了胡劲草先生的八集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1933年9月,梁思成和他的团队结束了大同的古建考察,送林徽因回北平后,就来到了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初见木塔时,他因震撼“好到喘不出一口气来”,在给林徽因的信中描述:"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由夕阳返照中见其闪烁,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对这塔的拜见礼”,他与林徽因分享这份喜悦和激动。</p><p class="ql-block">他在应县停留7天,带领团队对木塔进行细致测绘:手绘上千张图纸,精确记录每个斗拱、构件的尺寸,完成了木塔自诞生以来首套标准化测绘资料,确认其为辽清宁(辽国第八位皇帝)二年(1056年)建造的纯木结构建筑。期间,他曾冒雷雨爬上67米高的塔刹测量,险些被雷击,足见考察之艰辛。</p><p class="ql-block">这座木塔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会赢得梁先生如此失魂落魄的惦记,又使得梁先生“喘不过一口气”的惊叹?</p> <p class="ql-block">这座木塔再过31年,它就要过千年大寿了,从外观看,六层檐五层塔,总高67米,世界三大奇塔,世界最高木塔,中国现存八大辽构之一。无论那个名头,都是响当当冠绝天下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其实是它的小名,大名叫“佛宫寺释迦塔”,塔所在的院子应该是佛宫寺了。最为标准的描述是:辽代纯木构阁楼式塔。</p> <p class="ql-block">其实,塔有很多样子,常见的有三种:覆钵式;密檐式和楼阁式。</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地标那个白塔,它跟北京妙应寺白塔一样,是覆钵式塔,我们西安的小雁塔,姚广孝塔都是密檐式塔,而应县木塔和西安大雁塔都是楼阁式塔。</p><p class="ql-block">塔这个建筑本身是进口商品,原来是佛教专用建筑,佛陀圆寂后,放置佛陀舍利的地方,是坟冢的意思。中国塔开始做成覆钵式造型,把坟冢的现实意义提升到精神意义,同时,开创了中国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先河,后世也逐渐融入了中国建筑元素,由开始的圆形,发展成四边形、六边形到八边形等等。样式也逐渐多样化发展,这座塔是八边形,据说,塔里放着佛主牙骨,叫“佛牙舍利”。</p> 塔的结构 <p class="ql-block">木塔由三部分组成:塔基、塔身和塔刹。</p><p class="ql-block">塔基是由两层的石砌台阶组成。</p><p class="ql-block">塔身外观有五层,第一层是外围回廊走廊,走廊上有檐;第二层到第五层,每一层都有露天阳台。建筑有三大要素:结构、实用、美观,在塔身上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塔刹部分总高14米,像一个微缩的小塔,它由刹座,刹身和刹尖组成,梁思成先生上去测量过了,刹座是铸铁浇筑的莲花基座,刹尖有八根铁链相连于各个屋角的垂脊末端。</p> <p class="ql-block">外围一圈柱子,总共24根,八个面,每个面四柱,这些柱子本身并不承担塔身的重量,只是承担了外围出檐的重量,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柱子上面有明显的缝隙,妻子说,这里总有几个柱子“轮休”,有几根站累了,就换着轮休,这不扯淡吗?,这个走廊的墙体里头,被泥糊住的还有24根柱子,这些柱子才是承担塔身重量的主角了,同时,每根柱子傍边还有3根辅助的柱子,但是因为在墙体里头,我们没法看到。</p><p class="ql-block">在泥墙里头,中心还有一圈柱子,叫内槽柱,总共8根,这应该就是典型的套筒结构了,就像洗衣机,外桶加内桶,这里不同的是,两桶之间通过木构件相互联系,全塔本身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水平方向,每一层都是一个整体结构,设计的巧妙且牢固。</p> 塔内佛像,壁画及匾额 <p class="ql-block">塔内建筑的佛像和壁画是一体设计的,所以,塔体五层供奉的佛像的大小,场景布置应该直接影响了塔体本身的结构和设计。由于保护的原因,我们二层以上不能去,一层供奉的释迦摩尼塑像和六尊佛像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木塔吸引我们除了建筑本身以外,还有塔身上琳琅满目的这些匾额,作为塔身重要的信息载体,匾额跟碑刻一样重要,一共52块,以明清居多。一旁的小伙子说的好:“塔以载道,匾以铭史”。</p> 木塔的故事 <p class="ql-block">辽兴宗(辽国第七位皇帝)笃信佛教 ,下旨修建了华严寺,还是他,给一个称其为田和尚的人下旨,募建木塔。田和尚就是工程总指挥,两个工作:募集和建设,皇家的耶律家族还有皇后萧家,当然是工程的最大捐资人了,于是,田和尚甄选全国的工匠,就开启了这个伟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木塔伫立在这里,见证着千年的风云变幻,我们在感叹木塔雄奇的同时,也应该怀念一下这个田和尚吧,他成功的在达官贵人中募资,没有钱粮,一切都是空谈。他还得甄别有能力的匠人,这些人不但要有经验,还要有创造性,保证塔的结构稳定,造型气韵。在他手里能成功的把如此浩大的工程建成,不得不感叹,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木塔为什么会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木塔是单纯为了礼佛而建成的吗?</p><p class="ql-block">那么,塔修这么高也不至于吧,我想木塔本身有着重要的军事用途,功能应该是用来瞭望。一千年前,雁门关是宋辽两国的边界线,从雁门关到辽国的国都-大同也就不到150公里,而且,是一马平川,宋军可以以俯冲的姿态直接推过来,拜佛的时候,顺便看看对面,也就不难理解,辽国往北方那么大的疆域,为何在应县这个地方建塔了。</p> <p class="ql-block">参观木塔,最令人遗憾的是无法登临其上,最令人心痛的是他的满身伤痕,这位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老人,如今迫切需要一根拐棍来支撑,他渴望继续屹立,再多陪陪子孙们一些岁月,看着他们围绕在自己膝下,享受那份温馨的天伦之乐,他深知,自己不能倒下,身上承载太多珍贵的东西,那些隐藏在木构中的精湛技艺,那些蕴含在梁柱里的坚韧精神,都亟待传承给后辈,他让后辈们能够听到中国历史的回响,能够触到中华文明的温度,让这份传承永不中断,因为,他不仅仅是一座塔,更是一部史诗,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细细的品读。</p><p class="ql-block">侯斌于2025年8月17日</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浏览和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