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封作为北宋都城之所在,适时“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且“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社会一片祥和。维系如此繁荣的城市必然需要良好的行政机关作为支撑。开封府,既代表北宋中央朝廷管理京师,对皇帝负责,又管理着北宋京畿地区的众多县镇,“典治京师”“府务浩穰”,号称“天下首府”。往事越千年,当年的开封府在今地表已不见踪迹,但《开封府题名记》碑却流传后世,默默诉说着北宋开封府一百六十余年的辉煌。展览围绕《开封府题名记》碑展开,抚今追昔,讲述发生在开封府的故事,感受“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风气,引领观众回到那个闻名遐迩,天下莫不向往的开封府。</p> <p class="ql-block">开封建府始于五代开平元年(907),后梁“升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建制,路之下的建置是州级,与州平级的还有府、军、监三类,都是统县政区的主体。府是地位特殊的州,其设置始于唐朝,至宋,则潜藩之地,皆升为府,因此地位最高。东京开封府关乎北宋国祚和京师命脉,其行政地位重要,宋廷为加强东京开封府的地位,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其他州府不能望其项背。军和监的地位则略低于州。</p> <p class="ql-block">“潜藩之地皆升为府”即元丰年间(1078-1085),宋凡有京府四,次府十。其后或因为帝王诞生地,或因为即位前之潜邸,或因为驻跸之地,或因为行在,或因国姓所系,纷纷建府,整个北宋共有三十七府之多。</p> <p class="ql-block">北宋开封府方位。开封位于黄河冲积扇的扇柄位置,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号称“天下之枢”。北宋开封府“府属典司毂(gi)下(古称京城为毂下),为要据之任”。宋初位于端礼街即御街,因开封府尹“率以亲王为之”权势极大,人们比之以唐代“南衙北司”而称为南衙(另说因在东西府和尚书省南故称南衙)。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建景灵宫而迁往旧尚书省(今延庆观西,迎宾小学及以南)。其具体建筑情况已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作为京师管理当局的开封府,是北宋管理国都和京畿地区的核心机构。其管辖的地域范围为府城往东二百四十五里,往西一百一十五里,东西总长三百六十余里;往南一百里,往北一百里,南北跨度二百余里。东边界距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约二百里,西边界至郑州界约百里,南至亳州界一百五十里,北抵滑州界一百里。这片区域内,一马平川,城门四开,既是王朝政治中枢所在,也是水陆交通要冲,辖下各县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北宋京畿地区的核心统治区域。”</p> <p class="ql-block">北宋建立后,整个社会呈现出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其中一个非常明显表现就是东京城人口数量的变化。北宋开封人口号称百万,甚至一百五十万,“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开封府管理的人口众多,且城内各个阶层的人员构成复杂,上至皇室官员,下至游民乞丐,以及禁军工匠等,甚至是外国人,相互掺杂。同时北宋东京也吸收全国各地的民俗,加以融合,形成其独特风俗。开封府作为北宋时期的首善之地,其风俗包括用具器玩服装之类,影响全国,且有着惊人的传播速度。</p> <p class="ql-block">北宋开封府作为北宋王朝的天下首府,相对于京城一般部门来说,无疑处于总领地位,它既位于地方长官之首,又参与中央许多事务,是一种兼具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双重性组织。开封府重要的行政地位,庞大的行政机构,完备的行政职能,复杂的行政关系,特殊的府政制度,使其成为北宋国家政治的缩影和地方行政体系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开封府题名记》碑,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较早、规格最高、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也是开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碑高2.14米,宽0.96米,厚0.24米,碑额篆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21行,除局部模糊外,大体可辨。全碑共计3208个字。《开封府题名记》碑原在北宋开封府署,明末河水淹城,府署圮坏。清初,迁开封府署于今开封县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肃公祠,移碑于祠内。民国初年,废府存县,开封府署改开封县政府,祠仍存。解放后,开封建市,县级机构迁出市区,原府署改为小学,祠被圈入市人民委员会院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修人防工事,《开封府题名记》碑及《开封尹题名记》碑(该碑为《开封府题名记》的续篇,据明《如梦录》记载《开封府尹题名记》:“起崇宁四年李孝寿,讫上官悟,共四十八名,末附金韩仲适一名。”)被置大街上。《开封尹题名记》碑被破坏,《开封府题名记》碑由开封市博物馆运回。</p> <p class="ql-block">碑文较为翔实地刻录了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二月,下讫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闰二月八日,146年间历任开封府长官名录,共计183人次,内容包括任职人员的姓名,上任年月及官职等。细看碑文,宋太宗、真宗曾潜藩在此,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颂、曾公亮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在此任职。帝王将相、名人轶事、历史风云凝聚于这方厚重的石碑上,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在宋代科举取士成为影响和决定官僚队伍素质的最重要途径。开封府官长群体中的大多数起家于科举,在《开封府题名记》151名知府中,共计有112名进士出身。其中10名状元中的冯京、王岩叟更是在乡试、省试、廷试中连中三元。这些科举出身的官员,文化素养较高,在宋代儒学复兴的背景下,积极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在京师重地实现一番抱负。</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开封府内部机构设置,主要是开封府牧、尹,权知开封府事,通判开封府事,开封府推官、判官,开封府司录参军事,开封府六曹参军事,开封府左右军巡使、军巡判官,开封府勾当左、右厢公事,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等。历史上北宋开封府的行政机构设置经历了几次变化,尤其在崇宁三年(1104),蔡京对开封府做了较大改变,但是总体上来说开封府主要的职能机构变化较少。</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职能广泛,内容丰富,担负着京城的治安管理、刑狱案件审理、救灾恤民、发解本府举人、环境治理、平抑物价、所辖县赋税征收等众多事务。其中影响社会治安的“穿窬(y{)之盗”与人命关天的“图圄之系”则是开封府中众多职能的重心。“日不下数干”的繁忙公务及“日有公事上殿”的特殊地位,对官员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上班时间,一般不许会客且禁止官员酗酒。</p> <p class="ql-block">赈灾恤民、管理科举事务、礼仪及其它职能……嘉祐二年(1057)科考,前后历时两个月,在宋仁宗的大力支持和欧阳修等人的积极努力下,一改过去注重词章华丽的北宋文风,开创注重文章实质内容的取士理念。高中进士榜的考生后来大多成了活跃于北宋朝野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其中担任过开封府知府的有:主考官欧阳修,考生刘庠、林希、蒋之奇等。</p> <p class="ql-block">“獬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象征着公正、正义。獬豸的形象通常被描述为长得像羊或鹿,头上长有一只独角,能分辨是非曲直。传说它见到有人争斗,会用角去顶理亏的一方,因此常被视为司法公正的象征,古代官员的服饰或衙门中有时会出现獬豸的图案,以体现执法严明。</p> <p class="ql-block">因职事繁多,宋廷对选拔开封知府极为重视,既要对皇帝忠诚,又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出色的政务处理能力。“开封典治京邑,惟忠信谅直,有醉学政事之能者,宜在此选。可以说是,非精明强干、遇事操刀必割之人。无以能胜任,“所选皆人里,盖四方取正之地也”。在这些人中,尤多以执法严明、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而闻名者,成为后世典范。</p> <p class="ql-block">碑文中担任过开封府尹的皇族前后有4人。分别是晋王(宋太宗赵光义),廷美(宋太祖和宋太宗之弟赵廷美),元僖(宋太宗次子赵元僖),襄王(宋真宗赵恒)。</p><p class="ql-block">后周显德七年(960),赵光义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次年,封赵光义为开封尹。开宝九年(976)十月,“烛光斧影”后,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为帝。后以其弟廷美为开封尹。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或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上不忍暴其事,遂罢廷美开封尹。”也有人认为,更接近事件原真的是宋太宗为了废弃“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密令宰相赵普,指使第八任权知开封府李符,诬告廷美密谋不轨,废掉其接任皇位的资格与机会。</p><p class="ql-block">太宗长子元佐因替廷美鸣不平,受到冷落而发狂。次子元僖被封为昭成太子。雍熙二年(985)“以元僖为开封尹兼侍中”。但不幸的是,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在早朝的路上,元僖暴病而亡。元僖去世后的第二年九月,襄王赵恒“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995)八月,赵恒被正式立为太子,“仍判府事”。</p><p class="ql-block">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以储君的身份担任开封府尹这一职务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其他知府都不允许再称呼为“府尹”了。</p><p class="ql-block">包拯,嘉祐二年(1057)三月,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是北宋开封府第93任知府。《宋史》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包拯较典型的执法事件是拆毁侵占惠民河的违章建筑。《宋史》记载,“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p><p class="ql-block">欧阳修,嘉祐三年(1058)六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是北宋开封府第94任知府。作为包拯的继任者,承包拯威严之后,欧阳修以“宽仁治市”,行事比较民主、温和,“一切循理,不事风采”。虽欧阳修为政宽简,但事不弛废。当时,一个叫梁举直的宦官,私自役使官兵,触犯了朝律,被交付开封府处置。然而,从宫廷接二连三传出内降,要求宽怨免罪,欧阳修坚决拒绝,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权贵势要、皇亲国戚看到新知府秉公执法,不苟私情,不得不规矩起来。京城顿时晏然无事。</p><p class="ql-block">包拯以威严震动京城,欧阳修以宽简誉满朝野,“包严”与“欧宽”殊途而同归,成为后世典范。</p><p class="ql-block">冯京,嘉祐八年(1063)正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是北宋开封府第103任知府。《宋史》记载,冯京“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仁宗皇祐元年(1049),冯京高中状元时,尚未婚娶。时任针相的张尧佐,假借仁宗和其侄女温成皇后之名欲将女儿嫁他为妻。冯京因不满张尧佐的嚣张跋扈,力辞。宰相富弼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先后将两位千金嫁他为妻,留下“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卖油翁》是开封府第94任知府欧阳修晚年撰写的一篇文章,记录了第43任知府陈尧咨和一名卖油翁的故事。陈尧咨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父亲陈省华(开封府第26任知府)、大哥陈尧叟、三弟陈尧佐(开封府第44任知府)、妹夫傅尧俞均是进士出身,被称为“一门四进士”;又因为陈尧叟、陈尧咨、傅尧俞均高中当年的状元,所以又被称为“陈门三状元”“兄弟同时貴显,时推为盛族”。陈尧咨不仅读书优秀且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这样的一位文武全才,却从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着实也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们宽阔的胸怀和从善如流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明代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开封府管辖下的开封城“势若两京”,十分繁华,王府林立,庙宇辉煌,歌舞繁盛,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但由于频繁的水患以及战争等因素,开封的地域优势不断丧失,清朝统治中原后,于公元1662年重修开封城池,并将河南省治、开封府治均设置在开封。此时的开封府作为行政官僚体系中级领导层,需“上传下达”,肩负着府内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教养百姓之职。随清朝的灭亡,开封府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崇文尚儒的北宋,开封府中群英荟萃,众贤云集,他们大多政绩赫赫,显于史册,“夫慈惠足以煦养惸(qióng)弱,刚严足以帖伏奸强”令后世称道。“心碑不灭,传诵千古”,《开封府题名记》碑的留存与包拯名字上深深的凹痕,表达着民众对“清廉刚毅,除暴安良”官员的期待与渴望,更是对人间正气永远的铭记与呼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