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居住的地方

阿义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阿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17028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去江西插队的第二年,我父母家搬到了董家渡路;</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常常和小同学们去摆渡口玩,那年月,渡口的江边有很多木伐。</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从浦东骑自行车到南码头路渡口,浦东家骑个自行车到南码头渡口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p><p class="ql-block">远远就见“上海轮渡”标志,是我童年最熟悉的画面之一。那座建筑前有绿色围栏,围栏边上常有行人走来走去。我最喜欢看轮渡开过来的样子,船头破开水面,像一把温柔的刀。那时候的天很蓝,江水也很清,阳光照在水面上,闪得人睁不开眼。</p> <p class="ql-block">南码头路渡口,人蛮多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渡轮有空调的,船上的平台,拍照很好;</p> <p class="ql-block">在渡船上拍照</p> <p class="ql-block">到了浦西,有一面绿色的围挡,上面写着“人民有信仰 国家有力量 民族有希望”,旁边还有黄色和黑色的警示带。</p><p class="ql-block">那些塔吊,它们像巨人一样在空中挥舞手臂,把一块块建筑材料吊到高处。这块土地,曾是我青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如今看来我觉得它们仍然很神奇</p> <p class="ql-block">再往东走,就是“董家渡路”,那条路现在还在,只是两边的楼已经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董家渡路天主教堂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董家路;高楼林立,房价都在近二十万一平。想想当年,我父母家动迁,按户口,每口动迁补偿金五万;</p> <p class="ql-block">会馆街,是我四弟丈人丈母娘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会馆街上的(商船会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几步,就是“商船会馆”的门了。门上雕着花,那时候,四弟的丈人丈母娘就住在里面,我去过几次,只觉得那建筑很好看。四弟老丈人说;说这里以前是船员们聚会的地方,还说这里藏着很多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从会馆出来,拐进一条小巷子,巷子两边是灰墙,墙上也有雕刻,但已经有些模糊了。地上的砖块铺成了菱形,我在那年月最喜欢踩着它们走路,觉得像在走迷宫。巷子一边是墙,另一边是几棵树,叶子宽大,遮住了大半个天,阳光从缝隙里漏下来,照在脸上,像星星一样亮。</p> <p class="ql-block">会馆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阳光照在上面,石碑上的影子被树叶子剪得碎碎的。我觉得那里有一种特别的安静。那种安静,和现在城市里的安静不一样,是带着岁月味道的安静。</p> <p class="ql-block">商船会馆,值得去参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老建筑和新高楼并存的景象,那年,我在江西农村插队落户,每每过年探亲回上海,那座了望塔我印象最深。那边有个11路电车车站,有时候知青同学来我家玩,我会送他们去那个塔旁边的11路电车车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江边回望,能看到上海的天际线,几座高楼特别显眼,像巨人一样站在那里。我总以为那些建筑是“天的尽头”,现在才知道,它们只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即使现在,我每次看到它们,还是会想起那时候那个在董家渡路骑着自行车、追着阳光奔跑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江边的风景一直没怎么变,水还是那么宽,天还是那么蓝。现代化的高楼林立,但江边的那片绿意依旧在。那年月我常在江边玩,看船来船往,听风吹过水面的声音。那时候的我,总觉得世界很大,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影子,但正是这些小小的影子,构成了我最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年月的董家渡路,是我在梦里都会回去的地方。那里有我骑着自行车带着知友那段欢快时光。</p><p class="ql-block">走过的巷子、看过的江景,还有那些老建筑和新高楼交错的风景。它们像一幅画,一幅带着阳光味道的画,静静地藏在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黄浦江的南岸,小南门的董家渡路,这条承载了无数人记忆的路,拆了已有十几个年头。如今,它的最后一段,也即将从城市的版图上彻底消失,就连地图上都难以寻到它的痕迹,仿佛它从未存在过一般。</p><p class="ql-block">站在董家渡路的尽头,回望那片曾经热闹非凡的土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光阴似箭的怅然。那些年,这里曾是繁华的商业街区,巷弄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热闹与喧嚣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这些记忆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成为了遥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我时常在想,城市的发展究竟是进步还是失去?那些被拆除的老建筑、老街巷,它们不仅是城市的记忆,更是文化的传承。每一块砖瓦、每一条石板路都承载着一段段故事,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关于时光的故事。如今,它们却只能成为残留的影像,被定格在老照片里,或是被记录在文字间。</p><p class="ql-block">董家渡路的消失,不仅仅是一条路的消逝,它更像是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它提醒着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去,只能在心中默默怀念。然而,正是这些消失的记忆,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更加期待未来。</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无法阻止城市的变迁与发展的步伐。但我们可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每一份历史的厚重与温度,用影像与文字去定格那些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让这些记忆成为我们心中的宝藏,陪伴我们走过每一个时光的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