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公子入浙上学记(一) 打卡地:中国黄酒博物馆 鲁迅故居 仓桥直街

人淡如菊

<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由于儿子要提前进组,举家去送。因为全程需要七个多小时,考虑到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不宜长时间坐车,我们准备在绍兴中转。6日一早,全家老少就起床收拾,7️⃣点多钟从扬中出发,驱车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绍兴这个一代文学巨匠鲁迅的故乡,其实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已经到了午饭时间,由于预定的民宿还未打扫🧹完,无法入住,就先觅食。在一家据说是央视探访品牌的店里吃了一顿富甲一方的铁锅甲鱼,味道不错,价格实惠。</p> <p class="ql-block">  美餐后去了中国黄酒博物馆,感受绍兴的黄酒文化。这座博物馆主要展示了黄酒的酿造历史、饮酒习俗和酿造技艺。馆内封存了大量陈年老酒,人入其中,酒香扑鼻。现代人创新,将酿酒的酒糟融入年轻人喜欢的奶茶🧋、酸奶、冰棍里,吃起来自有一番黄酒的醇香。黄酒的酿造技艺从浸米、蒸饭、落缸,到开耙、压榨、煎酒,再到最后的封坛、贮存,无一不是酿酒艺人的手工传承。我们并未在博物馆停留过久,四十分钟左右便离开驱车前往提前预约的鲁迅故里。</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童年因家庭条件不允许,无法从课外书里接触广阔的世界,只能从课本管中窥豹,鲁迅先生的作品应该是从初中的时候接触到的。无论是因为失了孩子才四十多岁已然满头白发最终猝死的祥林嫂,还是生活极度潦困依然身着长衫去咸亨酒店花几文钱温两碗酒买一碟茴香豆站在柜台前吃的孔乙己,亦或是那个在月光下项带银圈捏起胡叉刺向偷吃西瓜🍉猹的少时玩伴闰土,更或是治学严谨没有丝毫民族偏见帮学生补改笔记的藤野先生,此时都一一从记忆深处走来。虽然热浪滚滚,先生的故居依然人头攒动,不同肤色,不同国籍,都久慕先生之名,汇聚于此。</p> <p class="ql-block">  人流中,光影里,恍惚间,儿时的先生嬉戏于百草园的四季。春天,采野花看蜂子;夏天,听虫鸣食野果;秋天,拔何首乌讲“美女蛇”;冬天,拍雪人捕鸟雀🐦,是那样的快活自在,无忧无虑。</p> <p class="ql-block">  寿先生的三味书屋里,小小的先生坐在略显宽大的书桌前,读书、习字、对课,是那样的专注。咦?是谁偷偷溜出后园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是谁趁寿先生读书入神时,用荆川纸蒙描绣像?又是谁因为赖床或贪玩上学迟到,在书桌上刻下催人奋进的“早”字?</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的眼里看到了什么,耳里听到了什么,都已不重要,因为这只是一场神驰已久的心灵之旅。</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入住民宿,整体卫生环境还不错。休息片刻,在附近一家大众点评口碑不错的主打绍兴菜的店里,品尝了绍兴双鲜(新鲜的莲子和菱角)和绍兴二臭(臭豆腐和臭苋菜梗)。</p> <p class="ql-block">  饭后,爷爷奶奶直接宣布不想出去了,我们一家三口去打卡仓桥直街。这条本应枕溪而眠的老街,此时却热闹非凡,商业气息浓郁,狭窄的巷道两旁各式各样的商铺琳列,游人如织。我们走马观花,权当饭后消食。哦,对了,还和儿子一人吃了一个奶油小攀,说句实在话,齁甜齁甜的,我不喜欢。</p> <p class="ql-block">  逛完仓桥直街,回民宿“充电”,第一天行程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