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篇 号:5879152 <p class="ql-block"> 我幼时便喜欢涂抹,可惜上天吝啬,未肯在笔端多藏些灵气。迫于讨生活,1978年,我涉足医学,学医,行医四十多年,到退休时,我婉拒留用,一心一意奔向常州老年大学的国画课堂,我想用有限时间,圆被遗忘的梦。</p><p class="ql-block"> 尽管儿时的绘画心愿早被岁月风干,如今又因我的倔犟重新润湿。好比,人生有梦,岁月留香。</p><p class="ql-block"> 初次铺开生宣的那一刻,墨香混着窗外的桂花香漫进脑海,这才知道握手术刀的手未必握得住兼毫毛笔。笔尖在宣纸上总是不听使唤,该提按的地方泄了气,该转折的地方打了滑。看着同班师兄师姐们笔下灵动的月季花,我画的紫藤倒像一堆纠缠的输液管。师兄师姐们谈笑风生,笔走游龙,怡然自得。唯我如临深渊,屏息凝神,手腕依旧不听大脑指挥。</p><p class="ql-block"> 记得首次跟着国家一级美术师赵丹画家学山水画,山形被我画得歪歪扭扭,水墨晕染成一片混沌,简单粗暴的线条倒像是急诊室里抢救无效的心电图,整幅画面竟然不如“儿童画”。技法于我,竟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隘。</p> <p class="ql-block"> 一气之下,我把当年啃砖头厚的医学教科书的劲头拿了出来。快七十岁的老人,这那是在玩画,分明就是傻傻在玩命。</p><p class="ql-block"> 我遵循老师要“多画”的教导。每天早早坐在画室前,先练两个小时的中锋线条,再练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知道,学习一定要有方法,我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我还把山水画中的山石,瀑布,树丛,溪流,云雾,点景等基本元素统统拆解,再一一化解;我把大任务拆分成小目标;每周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挨个总结出来;近视镜换成了老花镜,老花镜戴久了压得鼻梁生疼,就换副度数更深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时,就用腹带绑起来;天冷时,冻僵的手用取暖器吹吹,接着继续练。谢绝一切社交,感觉比当年值夜班还熬人。</p><p class="ql-block"> 术不近仙,不可为医。到了老年大学,这种思维反而成最难突破的刻板思维定式。医生习惯精准的毫厘之间,画起花鸟来总忍不住丈量比例,结果画出来的鸟像标本,花卉像模型。老师说我画的写意荷花“太讲规矩,缺了灵气”。我便与老师同学一道去东坡公园,去前黄的黄桥古村写生。渐渐懂得水墨留白里藏着的生机,那天画的荷叶终于有了风动的意趣。</p><p class="ql-block"> 老师常在我耳边絮叨“墨韵”,起初,我懵懂地以为不过是墨汁在宣纸上洇开的痕迹;至于“气韵生动”,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后来才渐渐悟透。这些玄妙的词眼,归根结底,不过是要求画作“好看”,要耐看,要有生命力。为了这份“好看”,作画时便需处处用心:造型务必精准,透视关系要合理,明暗处理需得当。更要懂得经营对比之美:虚实相生,大小相映;墨色讲究浓淡干湿;层次追求深浅变化。最终达到山水画大气磅礴,花鸟画则透出灵动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再看老师示范,老师笔下枯藤虬结,墨色苍茫,那枝条的盘曲顿挫间,竟似凝聚了风霜的筋骨,蕴含了岁月无尽的回响。老师道:“笔笔是写,写的是胸中意气。”</p><p class="ql-block"> 我豁然开悟。</p> <p class="ql-block"> 在时间上,老者习画确实比不过孩童学画。人这辈子,谁都不容易,前半生,人生最出彩的年华,我们已在养家糊口的“使命必达”中不负韶华。后半程,依然要“不忘初心”。我从小看着《南征北战》长大,每当看见“凤凰山总攻开始了”就会热血沸腾。如今,晚年学画何惧之有,纵有豺狼虎豹挡道,那也要狭路亮剑,倒在热爱的绘画面前不丢人。万一,真能从零基础的重重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那是何等快意人生。其实,老年学画有其独特优势之处,恰立于一方独特天地中。我们既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又有无私付出的好老师。我们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又得以卸下功利之负,以纯净之心亲近艺术。老者习画,自带岁月沉淀的人生阅历,这份独特的视角恰恰能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经历过时代的变迁,见过田间地头的烟火,听过市井街巷的喧嚣,这些生活印记落在画纸上,便有了不一样的温度。当我们将对生命沧桑的体悟、对新时代气象的感知融入笔端,便是在为千年水墨注入当下温度与呼吸。</p> 我与赵丹画家(右)在我的作品前 <p class="ql-block"> 在笨拙的“挪与爬”的攀爬之中,又渐渐品出画道真意:原来画者之道,岂止于丹青点染?竟是在笔锋与纸面摩擦的艰涩声里,在每一寸挪移的沉重里,将自己剩余的生命一寸寸重新丈量。每当墨线艰难地爬过宣纸,仿佛也在我日渐干枯的心河上凿开了一道涓涓细流。原来,笔墨便如一根拐杖,支撑着精神在人生的暮色里站稳,它让我看见,所谓“老”,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生长。</p><p class="ql-block"> 学画二年多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有深度又有意义的话题,当鬓发如雪的退休老人在老年大学学习国画艺术,最终的深层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消遣光阴、充实余年?还是应该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生血液,让自身与时代脉搏共振,焕发新光?总之,无论哪种,这都充分反映出当代老年人丰富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 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老年人学画,首要之事,在于扪心自问,要常自我反省,自己究竟想画什么?意在表现何物?心底珍藏的美好是什么?眼前触动的美又在何处?切勿只顾埋头挥毫,定要时时抬头看路。方向比埋头苦行更为紧要。这种“方向校准” ,“文化根基” ,“有效指导”的教学模式确实是我们老年人的学画指南。</p><p class="ql-block"> 我每周都会去老师家坐坐,带上几幅画,听听老师的声音,运气好的话,老师会直接上手帮我批改作业,点破迷津。这种一对一教学方式,最是酣畅淋漓也特别过瘾。如果自己在家闭门造车,即便错了,都浑然不知,时间久了,肯定积习难返。而老师目光如炬,总能及时拨云见日,修正偏颇,让我沿着正确航道,稳稳前行。</p><p class="ql-block"> 作为学医之人,深谙“形而下”(技法)的功夫需以“形而上”(文化)的领悟为牵引。于是渐渐明了,这纸上墨痕的枯润、浓淡,笔锋的藏露、顺逆,哪里仅仅是手腕的技艺?分明是千年心法在毫端流转;中锋的沉实敦厚,竟似儒家“执中守正”的端方;那笔断意连的留白,又分明是道家“无中生有”的玄机。原来每一根看似简单的线条里,都深埋着古老灵魂中的中国古典文化,技法与文化相结合,才是华夏血脉在纸上的凝定与舒张。</p> <p class="ql-block"> 夕阳透过窗棂,在宣纸上投下暖黄的光斑。<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在水墨间耕耘,还</span>处在种子刚发芽阶段的我,虽然依旧画得缓慢,依旧带着笨拙,却在这一笔一画的“挪与爬”里,把儿时未竟心愿,慢慢铺展成了晚年最温润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该记叙文是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为底色,用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思考,成功阐述了老年人学画的核心意象,并贯穿全文。同时也形象地描绘了老年人学习新技能的缓慢、笨拙、艰辛,讴歌了老年人学画的顽强不屈、持续向前的生命姿态和精神跋涉。并以此为核心,层层推进地探讨了老年人学习国画乃至艺术的生命意义、文化价值和社会内涵。它不仅是自己圆梦的真实记录,更是对广大老年学员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承活力的深刻洞察与礼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