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深圳劳务工博物馆

孙文喜

<p class="ql-block">  2025.8.15女儿去深圳长城电源技术有限公司参观学习,我们带着两个宝贝一同开车前往。本想利用女儿学习时间我们逛逛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或走走羊台山下的深圳绿道,天不作美,遇雨,只好选择参观较近的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从长城电源技术有限公司到目的地车程仅十分钟到达。因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没有停车场,我把车停在临近的一家小区内,然后徒步前行,劳务工博物馆门外两侧的“时空绘廊”吸引了我,绘画创意空间打造的很靓丽,通过博物馆外墙面与地面的联动彩绘,将劳务工历史、城市发展史转化成了可触摸的城市发展“时空画卷”,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城市空间再造的又一创新杰作。参观者行走其间,仿佛翻阅一部立体的城市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  漫步博物馆外墙,一幅长达30米的彩绘引人驻足:左侧是上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企业厂房原址与永兴桥等历史地标,右侧则跃动着湾区书城、滨海艺术中心等新城区文化地标,中间由一列“高铁追梦号”贯穿。据设计团队介绍,墙绘以“相机拍摄”为线索,用12处地标串联深圳40年发展,“就像一帧帧电影胶片,劳务工既是见证者也是主角”。</p><p class="ql-block"> “时空绘廊”创意空间,特意融入了旧厂房铁窗、生产场景等元素,让建筑本身成为展品!</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大门,门口西侧就是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 上屋大队热线圈厂。门前的原厂房现保留了三个不同年代生产线、劳务工宿舍及饭堂,还设立放映厅、展厅,展示劳务工的各种史料及文物。</p> <p class="ql-block">  据原厂内资料介绍:石岩街道上屋村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地,有“北有小岗,南有上屋”之称,在这里诞生了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出现了深圳市第一批劳务工。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南粤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随后各类企业的发展势如燎原,鹏城境内呈现出百业俱兴的繁荣景象。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不断涌向深圳这方热土。博物馆就是在原“上屋村热线电圈厂”旧址的基础上扩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  走进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这里是我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是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博物馆定位为劳务工史料和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基地、劳务工历史和劳务工问题的研究基地、劳务工事迹和劳务工文化的参观教育基地。2011年被评为深圳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全国第三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之一。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三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一楼是深圳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展览按“春风沐南粤,民工聚鹏城”、“勤劳双手,托起辉煌”、“情系深圳,多彩生活”、“关爱行动、和谐篇章”、“创业热土、群星闪耀”五个部份设置。利用文字图片,生活实物,配合电视、灯光音响、雕塑等,形象、真实、生动再现了深圳4O年来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一件件似曾相识的实物,一段段中肯的文字介绍,一群群青春的脚步,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创业故事,让人振奋、令人起敬!</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华民族真正强大和复兴的起点。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当然也就没有了令世界瞩目和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深圳。深圳的开放,是中国开放的一个标志;深圳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缩影。历史会记录下我们的改革开放,深圳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美的诗篇。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务工博物馆”虽小,它却有着最重要和深刻的意义。它记录了希望,记录了汗水,记录了青春的绽放和生命的瑰丽,记录了时代的汹涌大潮和每一朵精彩的浪花,记录了创造的力量,记录了奇迹。</p> <p class="ql-block">  这真是一个特别有创意和用心的博物馆。一座坚强有力的手的雕塑,占据了展览的中心。这是一只粗糙的大手,这手,代表了劳动,代表了创造,代表了将深圳和整个中国推向现代化的力量。这是一只打工者的手,一只深圳之手,也是中国之手。</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和影像资料,生动还原了上世纪80-90年代劳务工的生活场景:拥挤的集体宿舍、简陋的工棚、泛黄的工资条、褪色的工作证……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打工者生存的艰辛。尤其是"打工妹的家书"展区,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劳务工人员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从"三来一补"加工厂的流水线到现代智能制造展区,博物馆清晰展现了深圳产业升级的脉络。最震撼的是对比展示:早期工人用算盘核对工资,而现在车间已实现自动化;曾经的铁皮棚宿舍与今天的人才公寓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变迁让人直观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飞跃发展。</p> <p class="ql-block">  最震撼的是“流水线记忆”展区。上世纪90年代的流水线模型旁,循环播放着工友们的口述史——河南姑娘阿珍用三个月工资买了人生第一部传呼机,湖南小伙阿强在车间自学考上了成人大学。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深圳速度”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个个血肉之躯在流水线上跑出的青春史诗。展厅里那台锈迹斑斑的打卡机,曾记录下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如今却让我听见了历史深处的心跳声。</p> <p class="ql-block">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不仅记载着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更彰显出在城市发展中劳务工的智慧与故事,它如同一位历史叙述者,诉说着深圳这座城市由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中劳务工的美好记忆,一个个鲜活的劳务工的模范事迹,值得驻足感悟<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周群飞,一个来自湖南湘乡的女子,1985年,年仅15岁的她来到深圳。在务工的日子里,她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一套玻璃生产工艺技术,并开始走上创业之路。为解决资金不惜“背水一战”卖掉老家的房子。从事玻璃制造20余年,虽历经重重困难,仍“咬定”不放,勇于创新,其产品已迈出国门,远销海外,终于让她成为“手机玻璃大王”。这正是:创业无畏无悔,巾帼胜过须眉!</p><p class="ql-block"> 张龙,四川资中县人,1996高中毕业来到深圳,心中记着老人一句话:“有一技之长的人,不会饿肚子”。努力学习技能,从印刷行业的初级工,在全国的技能大赛中获奖,破格提升为技师。随后又获得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冠军,被聘为高级技师,2012年被评为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这正是:不怕底子薄,只要肯拼搏!</p><p class="ql-block"> 安子,一个怀揣文学梦想的的女孩,一边打工,一边用文字记录、描写生活。先后写出做了《都市寻梦》、《青春驿站》等作品,文学梦想成真。这正是:坚守不放,梦想闪光!</p><p class="ql-block"> 丛飞,来自安微农村的打工仔,却有183个孩子亲切的叫他爸爸,被誉为深圳“爱心大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的事迹感动深圳,感动全国,他们的名字成为创业奉献的象征!这正是:深圳腾飞,鹏城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个博物馆小小的,却是丰富的,立体的,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这里有梦想,有希望,有足迹,有汗水,有欢笑,有人性的色彩和深度。在一块名为“南腔北调”的巨大电子屏上,有着令人震撼的中国地图。这是一幅特别有意思的地图。点击任何一个省份,屏幕上就会出现一张健康快乐的笑脸,用他们家乡的方言,说出同一句话:“我是来自XX省的XXX,我爱深圳,深圳加油!”</p> <p class="ql-block">  因雨,馆内很清静,参观人员甚少。整个博物馆基本上就是我俩带着两个宝贝观膽,在参观过程中,一次次驻足沉思、感动感恩。让孩子也感受其中。</p> <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回来已两天,展览馆的一幕幕仍在脑海中回放。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不仅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们是千千万万打工者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功让人仰望且不可复制!但他们的创业经历、成长过程,也印证了一个基本道理:天地人和,机会一样。唯有努力,才有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