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思想文化研究会山东分会会长在无锡运河杂想

子张思想文化研究会山东分会

<p class="ql-block">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旅程,能让人在行走间邂逅心灵的宁静与历史的厚重。这次,我们从山东出发,开启了一场为期六天的江南灵韵之旅,从山东出发,先到无锡一路辗转普陀山、杭州、上海、南京,最终抵达江苏淮安,在9号一早出发,于14号晚上带着满满的回忆回到山东。</p> <p class="ql-block">旅程的首站,我们来到了温婉如画的江南名城——无锡。这座被太湖环抱的古城,不仅有着“太湖明珠”的美誉,更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千年文脉的厚重完美融合。漫步南禅寺,青砖灰瓦间袅袅升腾的香火,与古运河畔的桨声灯影交相辉映,仿佛让人穿越回“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p> <p class="ql-block">而紧邻南禅寺的美食街,正是品味无锡风味的绝佳窗口。这里藏着无锡人“甜中带鲜”的味觉密码——酱排骨浓油赤酱却甜而不腻,肉质酥烂入骨;玉兰饼外脆里糯,咬开是滚烫的肉馅与甜鲜汁水;还有那碗热气腾腾的开洋馄饨,皮薄如纱,汤底用虾米、紫菜吊出鲜味,恰似无锡人温润的性格。若想尝鲜,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必不可少,清蒸白鱼淋上猪油,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p> <p class="ql-block">无锡的魅力,不仅在舌尖,更在骨子里。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惠山泥人、锡剧、二泉映月勾勒出文化底蕴;鼋头渚的樱花雨、灵山的梵音、拈花湾的唐风建筑,又让这座城多了几分超脱尘世的禅意。若您秋天来访,还能赶上阳山的水蜜桃季,咬一口汁水丰盈的蜜桃,便懂了什么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p> <p class="ql-block">无锡,是一座用太湖水酿甜、用古运河写诗的城市。在这里,每一口美食都是故事,每一处风景都是诗行。期待您也来走走,感受这份“甜里藏鲜”的江南情致!</p> <p class="ql-block">站在无锡古运河畔,望着南禅寺的飞檐与漕船的桨影在粼粼波光中交织成画,不禁想起家乡济宁的运河故事——同样因漕运而兴的“运河之都”,同样坐拥千年古刹(如太白楼旁的寺庙/任城古寺等,可替换具体名称),却少了这份繁华与烟火气。</p><p class="ql-block">无锡的成功,在于将运河的流动之美与南禅寺的禅意之韵“活”成了文化IP:古运河两岸,非遗工坊与咖啡馆比邻而居,漕运博物馆用数字技术重现“千帆竞发”的盛景;南禅寺内,素食体验、禅茶雅集让宗教文化“落地”为生活美学。更难得的是,这里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以坐着画舫听评弹,也能在美食街捧一碗热腾腾的开洋馄饨,感受“甜鲜”交织的市井温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反观济宁,运河故道与古寺的“硬件”并不逊色:太白楼记录着李白的诗酒风流,竹竿巷藏着明清商帮的密码,古寺的晨钟暮鼓更添几分超然。但若论“活化”程度,或许还缺些“巧思”:运河沿岸的文化展示偏静态,古寺的香火气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不够紧密,文旅场景的互动性、体验感仍有提升空间。</p><p class="ql-block">无锡的实践启示我们:运河文化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流动的盛宴;古寺的禅意不应止于殿堂,更需融入日常。若能借鉴无锡经验,深挖济宁“运河+古寺”的独特基因——比如打造“运河夜游+古寺禅修”的沉浸式线路,开发“漕运文化+非遗手作”的互动体验,甚至让古寺的素斋、香道成为年轻群体追捧的“新国潮”,或许能让家乡的运河文化从“历史符号”变为“生活场景”,从“游客打卡地”升级为“心灵栖息处”。</p><p class="ql-block">运河的水,流淌的是千年文脉;古寺的钟,敲响的是时代新声。期待家乡的运河与古寺,也能如无锡这般,在古今交融中焕发新的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