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西安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院 品传统手工艺裤带面

吉祥河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8.17日五点半起床洗漱、整理物品,六点二十分乘车出发,一个小时后到达兵马俑景区,门票已提前预定,对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和十六周岁以下儿童免费,但每人需付三十元人民币租用耳机一付,实际证明这非常必要。进去以后才知道里面人多得用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挤 㨣 不 动 </b><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贴切不过,如无耳机根本听不到导游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十点半,参观结束,景区用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吃的陕西裤带面百分之百是传统手工制作,那厨师是一位八十五岁以上的老妇人,我去厨房打开水的时候看到她正在案板上操弄面坯制作裤带面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始皇大帝嬴政塑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又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兵马俑反映秦始皇征战六国,取得天下统一的军事场景,形态逼真的陶俑、威武严整的军阵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兵马俑的雕塑艺术精美,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一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号坑的发现,源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至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9—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此次发掘共出陶俑220余件,根据陶俑的冠式和铠甲、服饰的不同,将陶俑可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等。经过初步分析和研究,认为原有的下级军吏俑可以继续细分为两个类型,为俑坑军阵的排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考古人员还发现秦盾遗迹,此盾与一号铜车上所发现的盾形制一样,尺寸为它的2倍。这是在秦陵考古中首次发现秦盾遗迹。此外,还出土了青铜长剑和弓弩,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定名和和弓弩的保存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1月12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又有新收获,考古工作者对陵园外围的大型陪葬坑——一号坑进行了持续十余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新发现陶俑220余件,秦军军阵排列规律初步厘清,还明确了秦陵陶俑的制作程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次考古发掘显示,俑坑甬道被人挖开过,推测有人利用甬道进入俑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2月22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清平堡遗址等多项重要考古成果,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初步搞清军阵排列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初步搞清军阵排列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发掘表明,俑坑的木质结构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构成的框架式结构,较其他陪葬坑由垫木-地板-立柱-厢板木-棚板木构成的厢椁式显得技术原始,据此认为兵马俑陪葬坑应是陵园中修建较早的一组陪葬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号坑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而二号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1976年4至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3月1日,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举行了隆重的二号坑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亲临现场,宣布了二号坑发掘工作的正式开始。为了保证这一重点考古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二号坑专家组,以指导考古发掘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土的文官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始皇帝陵陪葬坑中出土的文官俑是秦代文职官员的形象代表,其独特造型和随葬物品揭示了秦代文官的职能与文化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造型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官俑身高约184厘米,头戴长冠,身穿长襦,右侧腰带上悬挂着削刀和砥石,呈“袖手而立”的文官风度。这种造型在秦代陶器中极为罕见,反映了秦代文官的服饰制度与仪态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葬物品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削刀:用于修改竹简上的错误文字,相当于古代的“涂改液”。竹简书写错误时,需用刀刮去墨迹后重写,故文官常随身携·砥石:用于磨刀,保持削刀锋利以提高书写效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官俑的发现填补了秦代文职官员形象的空白,揭示了秦代文书处理流程(如竹简修改、记录等),为研究秦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物证。其造型与汉代“刀笔吏”形象存在渊源关系,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厚葬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灰陶将军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座灰陶将军俑是1974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质文物,现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灰陶将军俑是秦始皇兵马俑中将军的雕像,是目前兵马俑坑中级别最高的俑。秦始皇兵马俑以武士俑为主,将军俑出土数量很少,但雕塑工艺极为精湛,堪称秦代艺术史上的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兵马俑四号坑遗址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兵马俑三号坑遗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壮美的骊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