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来告诉你什么是高中语文

谭庆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说:“语文 = 考试 + 默写 + 背书 + 写作文”—— 嗯,很实在,毕竟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些打交道。有人说:“语文是李白带我们上天入地,是鲁迅带我们看透灵魂”—— 这是浪漫的理解,文字确实像一艘船,能载着我们穿越时空。还有人说:“语文就是当别人说‘好美’时,你能接‘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个答案很妙,它点出了文字的 “高级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我想说,这些答案都对,却都不完整。让我用三句话,告诉你什么是语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句:语文是空气,无处不在。节日里给别人的祝福,要斟酌用词才显得真诚;竞选时,一句话说错可能丢了选票;就连发朋友圈,想让别人懂你的心情,也得选对表达方式。这些场景里没有课本,但全是语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句:语文是镜子,照见生命。朱自清写父亲买橘子,没说 “父爱伟大”,只写了 “攀、缩、倾” 三个动作。可就是这三个词,让亿万读者想起自己的父亲 —— 可能是雨天在校门口踮脚递伞的身影,可能是送站时偷偷往你包里塞钱的笨拙。文字像一面镜子,照见别人的故事,也照见我们自己的生命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句:语文是武器,能改变命运。去年这个新闻轰动全网:演员星星在缅北失联,他的女友没有慌乱,而是写了一篇 “教科书级” 求救文 —— 她先说明时间地点,再描述事件疑点,最后恳请网友扩散。文字里藏着她的敏锐、冷静、共情能力,最终真的救回了爱人。这就是语文的力量:它不只是分数,更是危急时刻能托住你的底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不把语文当负担,而当工具;不把文字当任务,而当镜子。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和初中有什么不一样?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以及,我们该怎么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语文不是初中 PLUS 版。初中语文讲究 “单篇精读”:比如学《岳阳楼记》,我们会逐句翻译,记住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默写,理解 “忧乐情怀” 就够了。但高中要学 “整本书阅读”—— 比如《红楼梦》,我们不仅要读宝黛爱情,还要琢磨 “元妃省亲” 里藏着的家族兴衰,甚至要分析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背后的社会阶层。初中写 600 字记叙文,记一件事、有真情实感就能得高分;高中要写 800 字议论文,还要会写演讲稿、倡议书 —— 去年有个学生,因为写不好 “社区垃圾分类倡议书”,连学校的社会实践学分都差点没拿到。它们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初中是 “理解词句含义”,高中是 “分析文字背后的‘我’”。什么意思?比如读鲁迅的《祝福》,初中会问 “祥林嫂为什么死了”;高中会追问 “鲁迅写祥林嫂的死,想表达他对这个社会怎样的批判?”—— 文字只是载体,背后的人、思想、时代,才是高中语文要挖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年李佳琦直播时,有网友说 “眉笔越来越贵了”,他脱口而出:“工资没涨是不是没认真工作?” 就这一句话,让他一夜掉粉百万。为什么?因为这句话暴露了他的傲慢 —— 他忘了自己曾经也是普通人,更忘了 “说话要体谅别人”。这就是高中语文要教的:语言是人格的投射。你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都在告诉世界 “你是谁”。所以高中语文不只是学知识,更是学 “怎么用文字体面地做一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可能会问:“学这些有什么用?我以后学理科,难道还要分析鲁迅的心情?” 看看钟南山院士的话 —— 他是呼吸病学专家,却反复强调 “学好语文最关键”。为什么?因为他要写科研论文,要向公众解释疫情,要在国际会议上为中国发声。这些都离不开精准的表达、清晰的逻辑、共情的能力 —— 而这些,都是语文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语文有两个核心,就像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先看 “工具性”—— 它是你的生存刚需。有一道高考数学题题干:“贾政命宝玉题‘沁芳亭’对联,宝玉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若此对联暗含‘水’意,其修辞依据是?”你别觉得奇怪,这是某年高考数学真题。如果没读过《红楼梦》第十七回,不知道 “沁芳” 是贾政给流水取的名,可能连题都看不懂!这两年理科试卷的文字量增长了 40%,物理题里会出现 “神舟飞船舱体材料的‘韧性’”—— 这个 “韧性”,和我们学的 “司马迁的韧性” 是一个词;化学题里会引用 “青蒿一握,水二升渍”,其实是《肘后备急方》里的句子。所以有人说 “得语文者得高考”,不是夸张 ——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 “通用语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 “人文性”—— 它是你的精神基因。我们学的每篇课文,其实都是前人的 “生命日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背后是浪漫到想把瀑布当银河的李白。他的文字里永远有少年气,哪怕被贬夜郎,还能写 “轻舟已过万重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背后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自己住在漏雨的茅草屋,却想着 “天下寒士”,这种情怀,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背后是把雪花当梨花的岑参。他在边塞当兵,环境苦寒,却能发现美,这种乐观,也是一种力量。《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里面:“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三十万大军,昨日已突破敌阵……”看这些 “我” 字 —— 不是自私的 “我”,是 “我们”。这篇新闻写于 1949 年,字里行间全是民族自豪感。再看《中国石拱桥》里写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 明明是说明文,却给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温情。这些文字告诉我们:所有表达,都是生命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我给语文下的定义是:语文 = 语言规则(工具性)× 生命表达(人文性)。光会规则,是 “文字机器”;光有情怀,是 “空中楼阁”。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让文字既有力量,又有温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