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天色如同被泼墨浸染,灰蒙蒙的云层低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我与老伴赶紧准备好雨具——这样的天气,反倒更添几分探访南靖田螺坑土楼的兴致。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窗外的景致由城市渐变为郁郁葱葱的山林,一个多小时后,"四菜一汤"的奇观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闯入了视野</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眼前的景象让我屏住了呼吸——五座土楼如同天外飞来的神秘器物,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翠绿的山坳间。居中的方楼"步云楼"庄重肃穆,三座圆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如忠实的卫士环绕四周,而那椭圆形的"文昌楼"则像是刻意打破对称美的神来之笔。雨雾中的土楼群宛如一幅正在晕染的水墨丹青,灰褐色的夯土墙与周围的梯田、竹林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我不禁想起当地人的比喻——这"四菜一汤"的布局,不正是客家人好客精神的物化象征吗</p> <p class="ql-block">驱车十余分钟,我们来到了号称"中华第一奇楼"的裕昌楼。这座建于元末明初的古建筑,以其"东倒西歪七百年不倒"的奇特结构闻名于世。步入楼内,每一根倾斜的梁柱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平衡与韧性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花十元钱请来的当地老伯用浓重的闽南口音讲解着:"这些柱子啊,看起来歪歪斜斜,其实都是榫卯结构精密计算的结果。"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五层高的楼内,269间房间如蜂巢般排列有序,五卦分区、五座瞭望台,无不体现着客家人对"五行相生"哲学的理解。一楼的53间厨房,家家都有水井,可见建造者的用心。这便是福建的土楼,客家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东方古堡,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p> <p class="ql-block">当站在天井中央仰望那片被圆形天空框住的云彩时,我突然领悟到——这些夯土围筑的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一个漂泊族群对中原文明的血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雨势渐大时,我们来到了云水谣古镇。这个因电影《云水谣》而闻名的小镇,在雨中更显诗意。民宿老板热情地为我们准备了家常午餐:清炒山笋、土鸡炖蘑菇、客家酿豆腐,简单的食材却因那份质朴而格外美味。天井里雨滴敲打青石板的声响,与远处水车吱呀的转动声交织,构成了一曲天然的田园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雨稍歇,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撑着伞出门探访。古镇的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十余棵百年古榕如绿色的巨人守护在溪畔,它们虬结的根系突破地面的束缚,形成了令人惊叹的自然雕塑。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古道漫步,每一处转弯都能遇见不同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最令我震撼的莫过于和贵楼——这座建在沼泽地上的方形土楼,竟能屹立两百年而不沉。楼内的"阴阳井"更是神奇,一清一浊两口水井并立,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古老的人生哲理。站在楼中,我能感受到脚下松木地基的弹性,这"陆地上的诺亚方舟"不正是客家人智慧与韧性的完美象征吗</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一场提线木偶戏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雨中空旷的表演场地,老艺人用十指操控着丝线,让木偶在他手中获得了生命。那些翻飞的手指,那些精准的动作,不正是千年文化传承的密码吗?我驻足观看,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老伴轻声催促才恋恋不舍地离开</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雨水依旧缠绵,我们不得不放弃探访《大鱼海棠》取景地怀远楼的计划。带着些许遗憾踏上归程,但心中却装满了这两日的感动。车窗外的土楼群渐渐远去,但那些圆形天空下的故事、那些夯土墙里的智慧、那些榕树根般顽强的客家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这趟闽南之行,让我明白了土楼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一个族群的史诗。客家人用夯土书写历史,将漂泊的苦涩转化为创造的甘甜,把对安全的渴望升华为艺术的表达。每一座土楼都是一本立体的书,记录着迁徙的艰辛、生存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雨中的土楼,洗去了游客的喧嚣,展现出最本真的模样——那是客家人留给世界的一首无字诗,等待有心人去细细品读</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20日摄于福建南靖县</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 随影</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