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旅游 - “维也纳之恋”(Wienliebe)

嫒子

<p class="ql-block">“维也纳之恋”(Wienliebe)</p><p class="ql-block">维也纳,在这座音乐和艺术之都中走走停停近一周,探访了这座城市历史建筑;欣赏了这座城市的音乐和艺术;观赏了这座城市美丽的公园;品尝了这座城市的美食;体验和享受了这座城市愉悦、欢乐和舒适的氛围。这座城市令我迷恋.....</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Wienliebe”,指的是在维也纳市政厅广场 (Rathausplatz) 举行的为期三天的美食节名称。</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博物馆区(MuseumsQuartier Wien):简称为MQ,位于维也纳的中心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之一。博物馆区占地9万平方米,有60家文化机构,包括宏伟的博物馆、精美的展览、迷人的咖啡馆和时尚的商店都聚集在这片融合了历史建筑和现代设计的区域里,提供50项文化活动、餐饮和购物选择,以及宁静的氛围。是维也纳最受欢迎的聚会场所之一,是艺术文化爱好者的天堂,也是人们想要在维也纳的美好氛围中尽情享受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前往维也纳博物馆区途中</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博物馆区</p> <p class="ql-block">Glacis Beisl餐馆:位于维也纳博物馆区的一家奥地利当地饮食餐厅。</p> <p class="ql-block">朋友介绍的一家地道奥地利饮食餐厅,环境很美,特别露天用餐,坐在葡萄藤下,阳光从绿植缝中洒下,斑驳照在身上,惬意放松。不过这次用餐体验欠佳是旁边的食客抽烟,我们只好换座位到室内,不过食物很美味。</p> <p class="ql-block">吉尔伯特酒店(Hotel Gilbert)</p><p class="ql-block">位于博物馆区,特色的绿植外墙装饰,步行 2 分钟即可到达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 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Mumok)、利奥波德博物馆(The Leopold Museum)。</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利奥波德博物馆(The Leopold Museum):位于维也纳博物馆区,收藏了最丰富的现代奥地利艺术,代表艺术家包括埃贡·席勒(Egon Schiele)、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奥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和理查德·格斯特尔(Richard Gerstl)。其拥有埃贡·席勒的大部分作品。</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 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Mumok):位于维也纳博物馆区,坐落于一座奥地利建筑师事务所“Ortner & Ortner ”设计的一座石砌建筑。收藏了一万件现代和当代艺术作品。1981年,德国工业家和艺术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Peter Ludwig)和他的妻子艾琳(Irene)创立了奥地利路德维希基金会(the Austrian Ludwig Foundation),并向博物馆捐赠了230多件艺术品。1991年,在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奥地利路德维希基金会又给博物馆捐赠了一批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为了感谢基金会,博物馆被命名为“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定期举办特别展览,并以其大量与维也纳行动主义(Viennese Actionism)相关的艺术品收藏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卡尔广场(the Karlsplatz):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和第四区边界的一个广场,是维也纳最繁忙、交通最便利的交通枢纽之一。广场周边有卡尔教堂、维也纳博物馆等,广场的北面有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Musikverein)、维也纳艺术家之家(Vienna Künstlerhaus)。</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The Karlskirche)</p><p class="ql-block">位于维也纳卡尔广场(the Karlsplatz)南侧。被广泛认为是维也纳最杰出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维也纳的象征。教堂供奉十六世纪反宗教改革者之一的圣卡尔·博罗梅奥(Saint Karl Borromeo)。圣卡尔·博罗梅奥是一位意大利天主教主教,于1610年被封为圣人,因在疫情期间展现的慈悲关怀而被人们尊称为“瘟疫圣人”。1713-1714年间,维也纳遭受瘟疫重创,夺走了8000多人的生命。为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承诺建造一座教堂,以纪念圣卡尔·博罗梅奥。这座教堂不仅供奉圣卡尔·博罗梅奥,它也纪念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四世(Karl IV,1316-1378),这座教堂将宗教崇敬与帝国致敬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于1741年7月28日在维也纳去世,并于当天被埋葬在教堂旁边的医院墓地(Spitaler Gottesacker)里。这块墓地现已不存在,成了维也纳科技大学所在地。因此维瓦尔第坟墓也已无处可寻,据说在大学建筑下。卡尔教堂定期举办维瓦尔第音乐会以纪念这位最伟大的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在世时的影响遍及欧洲。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系列被称为《四季》(The Four Seasons)的小提琴协奏曲。他在与查理六世皇帝会面后,搬到了维也纳,希望得到皇室的支持。 然而,查理六世在维瓦尔第抵达后不久就去世了。不到一年后,维瓦尔第也在贫困中去世。</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The Karlskirche): </p><p class="ql-block">建于1716-1737年,由美泉宫的设计师、著名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菲舍尔·冯·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设计。这座教堂是这位建筑师的最后杰作,它完美融合了宏伟气势与艺术创新。作为一名巴洛克历史建筑大师,他使用了最多元化的元素,特别是教堂的外观融合了所有常见的巴洛克设计元素。</p><p class="ql-block">中央立面宏伟的希腊式门廊与罗马万神殿相似。立于门廊两边的大柱,形似罗马的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入口上方三角形山墙顶部是圣博罗梅奥的雕像,其两侧的雕像代表审慎、正义、坚韧和节制四种基本美德(Cardinal virtues)。这组雕塑延续到阁楼层,阁楼是建筑师儿子约瑟夫·埃马纽埃尔(Joseph Emanuel)引入的元素之一。入口两侧是来自旧约和新约的天使。一个巨大绿色圆顶从山墙的正后方升起,乍一看似乎巨大无比,其实这是一种建筑错觉,这种透视技巧让实际高约71米的圆顶显得更大。两个塔楼延伸出来,是受到意大利建筑师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和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的罗马巴洛克的影响。每座塔楼的三层楼阁都建在拱门上,让人联想起罗马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螺旋形叙事柱(Column with spiral narrative):仿照罗马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建造,位于卡尔教堂入口两侧,高47米,这两根巨型柱子以螺旋浮雕展示圣卡尔·博罗梅奥(Saint Karl Borromeo)生平的场景。柱子顶部装饰有金色的帝国雄鹰,这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象征。柱子由意大利雕塑家洛伦佐·马蒂埃利(Lorenzo Mattielli)雕刻而成。虽然它们看起来像大理石,但实际上是用灰泥粉刷的。</p> <p class="ql-block">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p><p class="ql-block">图拉真柱是位于意大利罗马广场北边的一根罗马凯旋柱,为纪念罗马皇帝图拉真(Roman emperor Trajan)在达契亚战争(Dacian Wars)中的胜利而建。这座独立式柱子于公元113年完工,以其螺旋浅浮雕而闻名,浅浮雕描绘了罗马人与达契亚人(Dacia)之间的战争(公元101-102 年和 105-106 年)。它的设计启发了古代和现代的无数胜利柱。</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波阿斯和雅斤(Boaz and Jachim)</p><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入口两侧柱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借鉴了所罗门圣殿的</span>波阿斯和雅斤(Boaz and Jachim)柱。</p><p class="ql-block">《圣经》中记载,波阿斯和雅斤是矗立在耶路撒冷所罗门王圣殿门廊入口处的两根巨大铜柱的名字。雅斤的意思是“他将建立”(He will establish),波阿斯的意思是“力量在他里面”(The strength is in Him),象征着上帝建立圣殿并赐予力量的承诺。这些柱子也是共济会的重要象征,代表着力量、稳定和智慧等美德,标志着世俗与神圣之间的界限。</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查理五世印章(impresa of Charles V)</p><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入口两侧柱子借鉴了赫拉克勒斯之柱(Pillars of Hercules)。根据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必须完成十二项功绩,其中一项是前往遥远的西方,取回革律翁(Geryon)的牛群,并将它们带给欧律斯透斯(Eurystheus),这标志着他西行的旅程到达的最远极限“加的斯之门”(gates of Gades)。由于赫拉克勒斯与罗马神话中的麦尔卡特(Melqart)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联系,因此加的斯(Gades)附近神庙中的“麦尔卡特之柱”(Pillars of Melqart)被认为是真正的赫拉克勒斯之柱。柱子上刻有警告语“Ne plus ultra”,意为“再也没有比这更远的地方”,警示水手和航海家不要再往前走了。十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的印章上刻有赫拉克勒斯之柱,柱上标有他的座右铭“Plus Ultra”,意为“再远一点”,其改编自“赫拉克勒斯之柱”的警告语“ Ne plus ultra”。这句座右铭打破了自古以来盛行的赫拉克勒斯之柱是可居住世界最西端的观念,象征着查理五世皇帝的“坚定不移和勇气”。赫拉克勒斯之柱暗指统治欧洲和美洲领土的第一个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联盟的查理五世王朝。由此卡尔教堂前的柱子被认为是皇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内部</p><p class="ql-block">当你踏进教堂时,立刻会被眼前所见的富丽堂皇所惊呆....</p><p class="ql-block">照片背景是教堂管风琴和管风琴所在的长廊,教堂管风琴的历史悠久,其核心部件可追溯至1739年,并于1847年增建了侧翼。我们可以走进长廊,俯瞰整个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内部</p><p class="ql-block">弧形的内部空间宛如一个微型珠宝盒。其内部以其精致的艺术装饰而闻名,完美地融合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椭圆形的长椅设计很是特别。大理石雕工、壁画、浮雕、雕像、卷轴图案共同构成了富丽堂皇的装饰,粉色、奶油色、蓝绿色和金色构成了一部色彩迷你交响乐,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中殿</p><p class="ql-block">设计古典,拥有巨大而平坦的大理石壁柱,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卡尔教堂中殿会展出不同的巨大当代艺术装置,旨在在当代艺术和巴洛克风格的周围环境之间建立桥梁或对话。</p> <p class="ql-block">《折叠形式(上升式)》[Forms through folds (ascending)]艺术装置:是威尔士艺术家塞里斯·温·埃文斯(Cerith Wyn Evans)创作的大型特定场地的霓虹灯装置,近700 米长的霓虹灯管,重量超过一吨,跨度25 米 x 15 米,被悬挂在卡尔教堂的穹顶上,形成一张展开到整个圆顶内部的光网。它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大的作品,这件当代艺术品与这座巴洛克式教堂独特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当代艺术融入这座历史悠久的神圣建筑,在两者之间创造独特的对话。这“纪念碑式的霓虹灯曲线”,其复杂的形态令人联想到科学图表或建筑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穹顶(the dome)</p> <p class="ql-block">穹顶(the dome)</p><p class="ql-block">奥地利画家约翰·迈克尔·罗特迈尔(Johann Michael Rottmayr )和意大利壁画画家加埃塔诺·凡蒂(Gaetano Fanti)在圆顶上绘制了幻觉般的天花板壁画,占地1250平方米,色彩绚丽夺目。描绘了圣卡尔·博罗梅奥(Saint Karl Borromeo)在圣母玛利亚支持下的代祷场景,场景周围环绕着基本美德。壁画中还呈现了圣母玛利亚哺乳圣婴的奇特画面,以及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被逐出天堂的画面。</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高坛(High Altar)</p><p class="ql-block">由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菲舍尔·冯·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设计。高坛设计精巧,两侧立着气势恢宏的大理石柱,其中两根柱子上端坐着四位教会圣师(four Doctors of the Church),即圣安布罗斯(St. Ambrose) 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圣杰罗姆(St. Jerome)和教皇圣格雷戈里一世(Pope St. Gregory the Great)雕像。高坛下方灰泥浮雕由灰泥艺术家阿尔贝托·卡梅西纳(Alberto Camesina)创作,描绘了圣卡尔·博罗梅奥(Saint Karl Borromeo)乘着云朵升天的场景。高坛两侧设计了类似歌剧包厢的结构,并挂着帷幔。在巴洛克时期,这种戏剧化的元素旨在激发信众的情感,并让他们产生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高坛(High Altar)</p><p class="ql-block">高坛上方的大圆形玻璃窗前的巨大三角形金箔片上刻有希伯来语的耶和华(Yahweh)神名,金色的光辉由此向四周扩散,周边是一圈天使灰泥浮雕。这与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in Vatican City)创作的圣彼得宝座相似。在古希伯来语中,耶和华名字为“𐤉𐤄𐤅𐤄” ,印刷体为“יהוה‎ ”,音译为“Yahweh”。</p><p class="ql-block">圣杰罗姆(Saints Jerome)和奥古斯丁(Augustine)雕像:位于高坛上方右侧大理石柱上,由约翰·伯恩哈德·费舍尔·冯·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创作。</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宝座(Chair of Saint Peter):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创作,位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in Vatican City)内。</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讲坛(pulpit):拥有丰富的花卉、植物、玫瑰花结和洛可可风格的木结构讲坛,精细的雕刻由硬胡桃木制成,采用金色和棕色配色方案。讲坛上方的共鸣板(abat-voix)是一个戏剧性的华盖,上面有两个小天使,一个手持十字架和一个端着杯顶带有燃烧火焰盛有圣体的圣杯。讲坛可能是1735年由小菲舍尔·冯·埃拉赫(Fischer von Erlach the Younger)设计,由法国家具制造商克劳德·勒堡·杜普莱西(Claude Le Fort du Plessy)完成。</p> <p class="ql-block">侧面小堂(the side chapels)</p><p class="ql-block">祭坛画《圣母升天》(Assumption )于1734年由威尼斯绘画中巴洛克时期晚期的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塞巴斯蒂亚诺·里奇(Sebastiano Ricci)创作。</p> <p class="ql-block">侧面小堂(the side chapels)</p><p class="ql-block">祭坛画《圣伊丽莎白施舍》(St. Elizabeth Distributing Alms),1736年由奥地利画家丹尼尔·格兰(Daniel Gran)创作。</p> <p class="ql-block">侧面小堂穹顶</p><p class="ql-block">壁画均出自丹尼尔·格兰(Daniel Gran)之手。</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小型展厅-宝库(treasury room)中的展品巴洛克式圣体显供架(Baroque Monstrance)</p><p class="ql-block">圣体显供架是天主教、旧天主教、圣公宗和信义宗等宗派在一些宗教仪式上使用的一种祭具,通常<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金或银等贵金属制成,有时还会镶嵌珠宝。</span>正中开有一个透明的小窗用于嵌入圣体,犹如旭日,四周呈现放射性线条,以表现出“圣体发光”的主题,象征着基督光芒四射的临在。</p> <p class="ql-block">穿过管风琴长廊,可以到达入口正上方的室外露台。在那可以看到邻近的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和维也纳博物馆,以及圣史蒂芬大教堂、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的圆顶、市政厅塔楼的顶部、DC塔等等。</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露台上所见</p> <p class="ql-block">《山丘拱门》(Hill Arches):位于卡尔教堂前的水池里的青铜雕塑,是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Henry Moore)1973年创作。该作品由四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其中三个部分根据摩尔的传记作者罗杰·贝尔索德 (Roger Berthoud) 的描述,呈马镫形;第四个部分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受到英国艺术圈的推崇,他的创作使英国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Musikverein)</p><p class="ql-block">维也纳因为丰富的音乐历史遗产而被称为“音乐之城” “古典音乐之都”,许多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如贝多芬(Beethoven)、勃拉姆斯(Brahms)、布鲁克纳(Bruckner)、海顿(Haydn)、马勒(Mahler)、莫扎特(Mozart)、勋伯格(Schoenberg)、舒伯特(Schubert)、小约翰·施特劳斯一世(Johann Strauss I )和小约翰·施特劳斯二世(Johann Strauss II)都曾在此生活和工作。从维也纳古典主义时代到20世纪初,维也纳一直是欧洲领先的音乐中心,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Musikverein):位于维也纳内城区的一座音乐厅,维也纳爱乐乐团(the Vienna Philharmonic)的所在地。它是维也纳最著名的古典音乐中心,一座音乐的殿堂,形似一座希腊神庙,而旧时的祭司已被新时代最优秀的音乐艺术家所取代。大楼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并于1870年正式启用。大楼内的金色大厅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曾见证了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和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等作曲家的重要首演。 每年1月1日,金色大厅都会举办举世闻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p><p class="ql-block">维也纳音乐协会成立于1812年,其创立契机来源于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ändel)的《提摩太》(Timotheus)慈善音乐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1814年,奥地利皇室正式批准了维也纳音乐协会创立,从此协会致力于音乐会的推广、音乐教育的普及以及音乐收藏的管理。1826年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成为名誉会员,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将其C大调交响曲,即“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献给协会。 尽管经历了战争、革命等风雨,维也纳音乐协会始终是奥地利文化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Musikverein):于1870 年 1 月 6 日落成。由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特奥费尔·翰森(Theophil Hansen)采用古希腊神庙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大楼内共有六个不同的音乐厅,其中最初的两个大厅,即金色大厅(Goldener Saal)和勃拉姆斯大厅 (Brahms saal),分别供交响乐和室内乐使用。其他四个新音乐厅分别是玻璃厅(Gläserner Saal)、金属厅(Metallener Saal)、石头厅(Steinerner Saal)、木头厅(Hölzerner Saal)。新音乐厅位于金色大厅前院区域的地下扩建部分,营造出令人着迷的亲密氛围,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演员。演出节目注重展现新一代艺术家的才华。在此举办了超过230场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站在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前,可以感受到音乐由那些曾在这个神圣的地方挥舞指挥棒或拨动乐器键或琴弦的音乐家的灵魂驱动,从地面升腾而出,环绕着你。</p> <p class="ql-block">金色大厅(Goldener Saal):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拥有 1,744 个座位,可容纳 300 人站立。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每年都会在此向数百万国际电视观众转播。这里的声音体验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有着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和空间声学效果。金色大厅建造的年代尚未有成熟的建筑声学研究,大厅生动的声学效果主要基于建筑师特奥费尔·翰森(Theophil Hansen)的直觉,其设计直到多年后才系统地得以科学解释。“鞋盒”形状的音乐厅长约 49 米,宽 19 米,高 18 米,具有理想的比例。天花板上的花格镶板以及数量众多的女神像柱等建筑元素进一步延长了混响时间长达两秒。舞台木制地板下挖空的空间增强了声音的共振效果,悬于屋架的天花板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厅内的听众不论坐于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准的音乐演奏。</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在金色大厅聆听一场演奏会,有些遗憾,但我们参观了这间世界著名的音乐厅,感受到了金碧辉煌的音乐厅带来的震撼,同时体验到了音乐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金色大厅(Goldener Saal):不仅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音响效果,更以其华丽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巨大的金色女像柱通过拱门向上延伸至华丽的天花板。在那里,阿波罗和九位缪斯女神透过巨大的枝形吊灯俯视着下方的观众。两侧排列着伟大作曲家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等等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金色大厅天花板</p><p class="ql-block">奥地利画家奥古斯特·艾森门尔(August Eisenmenger)绘制了大厅天花板上的画作《阿波罗和九位缪斯女神》(Apollo and the Nine Muses),其蔚蓝的背景色与金碧辉煌的大厅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金色大厅管风琴</p><p class="ql-block">大厅内最初有一架由弗里德里希·拉德加斯特(Friedrich Ladegast)建造的历史悠久的管风琴。它的首场管风琴独奏会由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于1872年举办。如今的这架管风琴由奥地利里格管风琴公司(Rieger Orgelbau)于1907年安装,重建于2011年。</p><p class="ql-block">在此所看到的管风琴管是一个假的立面,真正的管风琴在其后面。因此改变后面管风琴,但不会改变大厅的音响效果。</p> <p class="ql-block">金色大厅金色女像柱:</p><p class="ql-block">空心的女像柱以增强共鸣。观众席两侧女像柱由石膏制成,舞台上的女像柱是金属片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勃拉姆斯大厅</span>(Brahms saal):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中第二大的音乐厅。以德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命名。勃拉姆斯在19世纪70年代担任金色大厅的艺术总监。这个音乐厅紧凑而宏伟,赭石色的柱子,以及金漆覆盖的天花板,是希腊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华丽融合。厅长 32.5 米 ,宽 10.3 米 ,高 11 米,可容纳600人,适合举办室内乐合奏、独奏音乐会和个人独奏音乐会。它还拥有可扩展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玻璃大厅(Gläserner Saal):又称麦格纳礼堂(Magna Auditorium)。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的新音乐厅之一,建于2004年。表演者可以调节墙上的安装板来微调音响效果,展现出该场所高度的专业水平。</p> <p class="ql-block">卡尔广场维也纳博物馆(Wien Museum Karlsplatz):永久艺术收藏品和有关维也纳历史的收藏品包含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展品,数量超过一百万。常设展览“维也纳《我的故事》”(免费参观),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维也纳这座城市从第一个定居点到现在的故事。艺术收藏包括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和比德迈时期最重要的奥地利画家费迪南德·乔治·瓦尔特米勒 (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是二战后根据奥地利建筑师奥斯瓦尔德·哈特尔 (Oswald Haerdtl)的规划建造的第一座新的奥地利博物馆建筑,于 1959 年 4 月 23 日开放。2019 年,全面翻修和大规模扩建,新维也纳博物馆于2023 年 12 月 6 日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穿黄裙子的女人》(Woman in a Yellow Dress):奥地利画家马克斯·柯兹威尔(Max Kurzweil)创作于1899年的布面油画。收藏于卡尔广场维也纳博物馆。它是一幅令人惊叹的画作,描绘的是他妻子玛莎(Martha)。她的手臂搭在铺着绿色图案织物的躺椅背上,以慵懒放松的姿势注视着我们,她的表情中流露出无比满足的神情。色调多样的黄色连衣裙与沙发完美融合,衬托出她白皙的皮肤。</p><p class="ql-block">1895 年,马克斯·柯兹威尔与来自布列塔尼(Brittany) 的玛莎·吉奥特(Martha Guyot)结婚,他们常常在布列塔尼度过夏天,在维也纳度过冬天。1896 年,29 岁的他成为维也纳艺术之家(the Künstlerhaus)的成员,第二年,他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一起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始成员。他是分离派杂志《神圣的春天》(Ver Sacrum)的编辑。还是维也纳女性艺术学院的教授。1916 年,在枪杀了一名情人女学生后自杀,终年 49 岁。虽然他的艺术生涯被迫中断,但他的声誉极高,几乎与两位伟大的奥地利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和埃贡·席勒齐名。</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卡尔广场维也纳博物馆内《穿黄裙子的女人》海报。</p> <p class="ql-block">卡尔广场维也纳博物馆咖啡厅</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艺术家之家(Vienna Künstlerhaus):</p><p class="ql-block">位于卡尔广场上,邻近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Musikverein)。建于1865-1868年,由奥地利建筑师奥古斯特·韦伯(August Weber)设计。</p><p class="ql-block">这座经过全面翻修的纪念性建筑如今成为四大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1. 最初的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之家”艺术家协会(Künstlerhaus artists association)展览场地,举办一系列定期展览。</p><p class="ql-block">2. 阿尔贝蒂娜现代艺术博物馆 (Albertina Modern) :阿尔贝蒂娜艺术博物馆的分支机构,定期举办现当代艺术展览。</p><p class="ql-block">3. 城市电影院 (Stadtkino)</p><p class="ql-block">4.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Staatsoper)的辅助场馆。</p><p class="ql-block">艺术家之家艺术家协会(The Künstlerhaus artists association):历史可以追溯到 1861 年。两个先前存在的艺术家团体合并,成为奥地利最著名的视觉艺术会员团体。他们努力建造一个共享的“俱乐部会所”和展览场地。当时弗朗茨·约瑟夫(Franz Joseph)皇帝亲自将成员们期望的建设项目所需的土地赠予了这个新组织。由此艺术家之家的建筑得以建成。早期的协会与君主制和权势集团关系密切,在艺术上倾向于保守主义。然而,随着世界步入现代,传统与好奇心创造力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成员内部的分裂。19世纪90年代末,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为首的20位进步艺术家组成一个团体最终脱离了协会,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兴起。而艺术家之家艺术家协会因此失去了其作为当时所有维也纳艺术家主要代表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施瓦岑贝格广场(Schwarzenberg Square):位于环城大道附近的一个大型广场,维也纳最大的广场之一。广场以施瓦岑贝格王子卡尔·菲利普(Prince Karl Philipp of Schwarzenberg)的名字命名。他是波西米亚乃至中欧最有权势的贵族家族之一的后裔。作为盟军总司令,卡尔·菲利普在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the Battle of Leipzig)中击败拿破仑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次年成功攻占巴黎,最终导致拿破仑一世退位。为了纪念这位奥地利英雄,广场北侧建有一座施瓦岑贝格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喷喷泉(high jet fountain)和红军英雄纪念碑(Heldendenkmal der Roten Armee,照片右侧)</span></p><p class="ql-block">高喷喷泉(high jet fountain):位于维也纳施瓦岑贝格广场(Schwarzenbergplatz)南端。1873年,为庆祝<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条从阿尔卑斯山直接通往维也纳的输水管道的</span>建成而建。这条<span style="font-size:18px;">输水管道是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一个里程碑。它</span>将来自山区的清洁水引入城市,极大地改善了公众健康。如今它仍然提供给维也纳市高品质的自来水。喷泉池边缘有三百六十五个小喷口,每个喷口代表一年中的每一天;环绕着七个岛屿,每个岛屿上的喷口象征着一周中的七天;十二个较大的喷口代表一年中的月份;二十四个较大的喷口代表一天中的小时;另外三十个喷口代表一个月中的天数;位于中心的最大喷口代表一年。1906 年,喷泉被改建为夜光喷泉( Fontaine lumineuse),夜间水柱会亮起各种颜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军英雄纪念碑(Heldendenkmal der Roten Armee</span>):1945年红军占领/解放维也纳后建造,以纪念苏联军队从纳粹手中夺取维也纳的战斗中牺牲的数千名苏联士兵。纪念碑由半圆形柱廊组成,中央大理石立柱高20米,柱顶是一座12米高手持苏联徽章盾牌的黑金色苏联士兵雕像。其设计采用了苏军典型的严肃庄重风格。奥地利在20世纪30年代被德国吞并。1945年苏联军队从东部一路推进至维也纳,4月份持续约十天的战斗和巷战造成数千人死亡,并进一步破坏了这座早已饱受轰炸的城市。苏联最终取得了胜利,从而结束了纳粹对维也纳的统治,“解放”了这座城市。有人认为这座城市是被征服了,而不是被解放了。红军在进入维也纳几个月后,按照其军官的设计,自行建造了这座纪念碑,甚至在维也纳沦陷之前,他们就已经计划好了建造事宜。他们把纪念碑建在环城大道清晰可见的范围内。当时新任奥地利总理在正式揭幕仪式上发表了讲话,赞扬了红军的领导力、牺牲精神和英勇事迹……开创了世界各国人民永久和平的时代。然而这个预言并不完全正确。</p> <p class="ql-block">法国驻维也纳大使馆大楼(The building of the French Embassy in Vienna):位于施瓦岑贝格广场(Schwarzenberg Square)上。该建筑建于1904-1912年,其土地于1901年归法兰西共和国所有。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采用新艺术运动风格(Art Nouveau style)建造的外交使团建筑。由法国建筑师乔治·谢丹 (Georges Chedanne) 设计,他因设计巴黎老佛爷百货而闻名。因其周围环绕着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而格外引人注目。新艺术风格特点是其装饰性,不受传统风格的束缚,并运用了当时的新材料,例如铁和玻璃。流畅的曲线源于花卉和植物的图案,精致优雅。这座新艺术风格的建筑与维也纳人见过的任何建筑都不一样,人们将其比作一座东方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地利议会大厦</span>(The Austrian Parliament Building):奥地利<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的所在地。</span>该建筑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内城区的环城大道上。占地超过 13,500 平方米,是环城大道上最大的建筑之一。大厦内拥有一百多个房间,其中最重要的是众议院、参议院和原帝国下议院(Abgeordnetenhaus)。 这座建筑还设有图书馆、餐厅、酒吧和健身房。大厦是重要的国家典礼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奥地利总统宣誓就职仪式和每年10月26日国庆节发表议会演讲。</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议会大厦(The Austrian Parliament Building):建于1874-1883 年,由丹麦裔奥地利建筑师特奥费尔·翰森(Theophil Hansen)采用新希腊风格(the neo-Greek style)设计建造,这种风格在19世纪古典复兴时期很流行。其设计灵感来自雅典扎皮翁宫(the Zappeion hall in Athens)。大厦竣工后,特<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费尔·翰森</span>被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授予男爵头衔。</p> <p class="ql-block">雅典扎皮翁宫(the Zappeion hall in Athens)</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议会大厦(The Austrian Parliament Building):建筑师将两个议院合并在一个建筑物中,两个议院由作为中心结构的宏伟的多柱式大厅连接,而该大厅被认为是平民和领主会面的地方。其布局概念反映了当时帝国议会 (Reichsrat) 的结构。建筑高达4层,主立面为亮白色。使用来自蒂罗尔州(Tyrol)拉斯村(the village of Laas)的洁白坚固的大理石建造。中央凸起的大厅翼楼由独立巨大的科林斯式柱子和三角形山墙装饰。山墙上刻有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将宪法授予当时奥匈帝国17个省(Kronländer)的象征性人物浮雕,由奥地利雕塑家埃德蒙·冯·海默(Edmund von Hellmer)于1879-1888年间创作。双臂半弧斜坡高约4米,通往主立面的门廊。坡道栏柱子上端坐着由各著名雕塑家创作的八位希腊和罗马历史学家的雕像。从左到右分别是修昔底德(Thucydides)、色诺芬(Xenophon)、希罗多德(Herodotus)、波利比乌斯(Polybius)、提图斯·李维(Titus Livius)、科尔奈利乌斯·塔西佗(Cornelius Tacitus)、萨卢斯特(Sallust)、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坡道底部是约瑟夫·拉克斯(Josef Lax)创作的四位驯马师(Rossbändiger)青铜雕像,它们是压抑激情的有力象征,是议会合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大厦最前方是帕拉斯·雅典娜喷泉(the Pallas Athena fountain)。建筑屋顶装饰着八辆由带翼的胜利女神尼克 (Nike)驾驶的青铜四马战车雕塑,由奥地利雕塑家温岑兹·皮尔兹(Vincenz Pilz)于1879-1882年间创作 。</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帕拉斯·雅典娜喷泉(the Pallas Athena fountain):由卡尔·昆德曼(Carl Kundmann)、约瑟夫·陶滕海因(Josef Tautenhayn) 和雨果·哈特尔(Hugo Haerdtl) 于1893-1902 年根据特奥费尔·翰森(Baron von Hansen) 的设计图建造的大理石喷泉,矗立于奥地利议会大厦前方。喷泉顶部是4米高的象征智慧的帕拉斯·雅典娜雕像,她身穿铠甲,头戴镀金头盔,左手持着长矛,右手捧着一尊胜利女神像。她的脚下是约瑟夫·陶滕海恩(Josef Tautenhayn)创作象征着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女性雕像。基座由四个人物组成,象征奥匈帝国四条最重要的河流。基座前方是由雨果·哈特尔(Hugo Haerdtl)创作的代表多瑙河(The Danube)和因河(The Inn)的人物雕像;后方是由卡尔·昆德曼(Carl Kundmann)创作的代表伏尔塔瓦河(The Vltava)和易北河(The Elbe)的人物雕像。基座两侧是小丘比特骑着海豚。</p> <p class="ql-block">帕拉斯·雅典娜喷泉(the Pallas Athena fountain)基座后方的人物雕像象征着伏尔塔瓦河(The Vltava)和易北河(The Elbe)。</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议会大厦主建筑外墙,屋顶大部分保持着古希腊形式,装饰着古希腊风格的铜板制成的柱头和棕榈叶饰。</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议会大厦主建筑外墙局部</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市政厅(The Vienna City Hall):位于内城区环城大道旁的市政厅广场(Rathausplatz)上。由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冯·施密特(Friedrich von Schmidt)设计,建于1872-1883年间。是维也纳市长以及市和州政府的办公所在地。市政厅是继史蒂芬大教堂之后维也纳第二高的建筑。市政厅中央塔楼98米高,加上顶部雕像,高达103.3米,是维也纳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这座带有文艺复兴元素的独立式新哥特式建筑主立面以前部(Avant-corps)为特色,它由一座大的中央塔楼和四座较小的侧塔楼组成,类似于哥特式大教堂塔楼,底层设有开放式拱廊。中央塔楼入口上方,展示有三座骑马雕塑:中间是由德国雕塑家卡斯帕·冯·祖姆布施(Kaspar von Zumbusch)创作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右侧是由卡尔·昆德曼(Carl Kundmann)创作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一位德国国王鲁道夫一世(Rudolf I ),左侧是由约瑟夫·加塞尔(Josef Gasser)创作公爵鲁道夫四世(Rudolf IV)。入口两侧是代表力量和正义的雕像。中央塔楼顶部是一位身披铠甲、手持市政厅旗帜的骑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卡尔·伦纳纪念碑(Karl-Renner-Denkmal):矗立于市政厅公园(Rathauspark)的东南角。这座独一无二的纪念碑,纪念的是奥地利联邦总统卡尔·伦纳博士(Dr Karl-Renner,1870-1950),卡尔·伦纳的银质头像由奥地利建筑物师约瑟夫·克拉维纳(Josef Krawina)制作,钢框架由奥地利雕塑家阿尔弗雷德·赫德利卡( Alfred Hrdlicka)设计,于1967年建成。</p><p class="ql-block">纪念碑的位置和建筑风格体现了卡尔·伦纳作为共和国成立的关键决策者所具有的卓越重要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尔·伦纳</span>从1945年起担任联邦总统,直至1950年去世。他个人对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国的“德奥合并”以及对奥地利犹太人的立场,直到2000年之后才引起人们的批判性讨论。</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Volksgarten):维也纳第一区内城区的一个公园。由奥地利建筑师路德维希·冯·雷米(Ludwig von Remy)设计,曾是霍夫堡皇宫的一部分,于1823年开放,是维也纳第一个公园。花园的核心是由瑞士-奥地利建筑师和宫廷建筑大师彼得·冯·诺比尔(Peter von Nobile)建造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忒修斯神庙(Theseus Temple)</span>。其最初的目的是收藏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雕塑作品《忒修斯斩杀半人马》。这件白色大理石杰作矗立于此近七十年,直到1890年才被迁至新落成的艺术史博物馆。2001年,该花园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照片是英式花园(English garden),背景中白色建筑是忒修斯神庙(Theseus Temple),它为雅典赫菲斯托斯神庙(Temple of Hephaestus)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Volksgarten)</p><p class="ql-block">上面照片背景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The Vienna State Opera)</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是法式花园(French garden),背景是霍夫堡宫的伊丽莎白皇后纪念碑(Empress Elizabeth Monument),即茜茜公主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人民花园喷泉(Volksgarten-Brunnen):建于 1866 年,由奥地利雕塑家安东·多米尼克·芬科恩(Anton Dominik Fernkorn )设计。</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玫瑰园(Rose garden)</p><p class="ql-block">靠近卡尔·伦纳博士环路(Dr.-Karl-Renner-Ring)一侧 ,内种植了3000多株玫瑰,涵盖200多个品种。中心区域由黄杨木篱笆(boxwood hedge)围成的玫瑰花坛组成。</p><p class="ql-block">照片背景是维也纳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人民剧院(Volkstheater):应维也纳市民要求建于1889年,是环城大道上与城堡剧院(the Burgtheater)相对应的建筑。根据剧院设计建筑师费迪南德·费尔纳 (Ferdinand Fellner) 和赫尔曼·赫尔默 (Hermann Helmer) 的设计建造,在此功能性而非宏伟的排场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人民剧院代表着进步的戏剧风格,吸引了广泛的社会群体。</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纳旭市场(Naschmarkt):维也纳最著名的市场,拥有约120个摊位和餐厅,提供丰富多彩的美食,从维也纳风味到印度风味,从越南风味到意大利风味,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纳旭市场(Naschmarkt)</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纳旭市场(Naschmarkt)</p> <p class="ql-block">“Alt & Neu”唱片店 (Alt & Neu Records):维也纳最古老的二手黑胶唱片店。在此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唱片,从古典和爵士乐到摇滚和国际流行音乐。</p> <p class="ql-block">“Alt & Neu”唱片店 (Alt & Neu Records)</p><p class="ql-block">著名美国电影制片人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的爱情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中男女主人公杰西(Jesse)和席琳(Celine)相遇的地方。正好热恋中的女儿想买礼物送男友,而男友喜欢听音乐,特别喜欢老黑胶唱片送放的音乐,家里也有唱片机。于是我提议来到这家老唱片店逛逛.....</p> <p class="ql-block">百水村(The Hundertwasser Village):由艺术家弗里德里希·百水先生(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于1990-1991年间构思建造。此前,此处曾是汽车轮胎厂所在地。当年百水先生出席百水村开幕式时说到 “在为朋友卡尔克(Kalke)设计百水村的过程中,我实现了又一个更加人性化和自然化的建筑。可以说,我一直以建筑医生的身份在工作。我们没有拆除重建,而是利用了现有的建筑结构,并通过改造和增建,以及融入具有新形状和新色彩的构件来改进它。” 作为“建筑医生”的百水先生,通过装饰来“治疗”新旧建筑,以减少它们的“视觉污染”。 “屋顶上长出了一片森林,邻居们都很高兴…,而里面则像一个浪漫、狭窄、充满东方气息的集市,让人想在这里流连忘返。” </p> <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斯托瓦瑟(Friedrich Stowasser,1928-2000),以其笔名百水先生(Hundertwasser)为人熟知。他是一位出生于维也纳的新西兰艺术家和建筑师。他在55岁时开始从事建筑行业,此前他已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画家,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而闻名。他不喜欢直线或暗淡的色彩。相反,他运用漩涡状的图案、明亮的色彩和不均匀的线条来创作作品。他的画作常常看起来充满活力,充满了鲜亮的绿色、红色、蓝色和黄色。他相信大自然应该激发艺术灵感,而艺术应该帮助人们感到快乐。他发展出了一种美学风格,常被比作西班牙加泰罗尼亚(Catalan)建筑师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因为他们都偏爱不规则的形状和自然的形状。对百水先生来说,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热爱树木、植物和动物。他认为建筑应该更贴近自然,应该拥有花园和树木。这种理念促使他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建筑,即拥有色彩缤纷的墙壁、弯曲的造型,屋顶上生长着植物。他希望自己的设计能让人们感受到与自然的更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百水村(The Hundertwasser Village)</p><p class="ql-block">室内的市集至今仍在,每年约有120万游客来此欣赏百水先生的室内设计理念。</p> <p class="ql-block">百水公寓楼(Hundertwasserhaus)</p><p class="ql-block">“一位画家梦想着拥有的房屋和美丽的建筑,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活动,而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百水先生</p><p class="ql-block">百水公寓楼,1983-1985 年间建造的一住宅楼,是建筑师约瑟夫·克拉维纳(Josef Krawina)受维也纳市政府委托,以百水先生(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的理念和设计为基础,为维也纳市规划的一个住宅综合体。这座色彩缤纷的公寓楼看起来就像一件巨大的艺术品,拥有独特的形状、鲜艳的色彩。走廊的地面高低不平,绿植繁茂,树木从窗户中探出头来......</p><p class="ql-block">这座公寓楼建筑面积为1092平方米,居住面积约为3550平方米。大楼内设有50套公寓、四处商业楼宇和一间诊所。公寓面积从3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不等,大楼内约有150名住户。屋顶露台总面积约920平方米:其中16个为私人露台,3个为公共露台。其他非人为绿地面积约440平方米。露台上的泥土重约900吨,1985年,约有250棵树木和灌木被种植。如今公寓屋顶上已然长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栖息着许多鸟类。</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受到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它是维也纳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胜利圣母教堂(Maria vom Siege)</span>:位在维也纳第15区的一座前罗马天主教教区教堂,于2015年捐赠给科普特东正教会(Coptic Orthodox Church)。这座美丽而历史悠久的教堂建于1868-1875年间,由德国建筑师、维也纳市政厅设计者弗里德里希·冯·施密特(Friedrich von Schmidt)设计,这座深色砖砌建筑采用历史主义新早期哥特式风格,高68米,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圆顶,旁边还有两座较小的塔楼。</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旅游观光马车</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有轨电车(Tramway):维也纳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