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金中国市民乐兴起

武军

<p class="ql-block">2021.02.15 </p><p class="ql-block">辽宋金兴起了市民音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宋金时期,大约是在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这一时期是中国市民音乐的整理期和准备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呈现出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被称为市民音乐。其代表性音乐艺术,主要是戏曲音乐。由于戏曲音乐,表达唱腔、武行、伴奏比较复杂,因而在这个时期,音乐在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充分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种专业音乐理论专著的出现,比如《琴论》,书中对古琴演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声乐专著,《唱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唱论所说的唱歌问题内容较为丰富,有古代歌唱名家的记载,有乐曲的介绍,有关于唱腔的技巧方法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另外一个音乐特点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蓬勃兴起,汉族人也同样喜欢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如渤海音乐,契丹族音乐,女真族音乐。在北宋流行的乐曲中,不少音乐是利用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素材创作的。南宋时,临安市民,仍然手拨葫芦琴,有些官吏士大夫和各级军官都十分喜欢北方少数民族音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元之际,北方回鹤音乐,也在内地流行。大概有一种器乐合奏,用胡琴、筝、琵笆等乐器演奏,其乐曲有《大汉》,《阿下水花》等,汉族地区也常演奏少数民族的一些乐曲,如《清泉当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宋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一种歌舞音乐,表演时先有一人吹芦笙,然后有几十人婉转而舞。南宋时,岭南瑶族又名为《踏谣》的民间歌舞,每年10月,瑶族青年分为男女两个舞队,联袂而舞,瑶族人民的乐器,有葫芦丝,竹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末年,中原乐人到广西平南县,传授给当地百姓北宋宫廷中的音乐。内地一些著名的诗人,也曾来到南方,写下很多有关音乐的诗句,如苏轼说:拨云见天眼,回首夫海潦,蛮唱与黎哥,余音犹杳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