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智慧——照进日常生活的光

宋艳婷

<p class="ql-block"> 以前在和朋友聊读书时,常常讲到王阳明对我的影响。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对我的工作、生活产生了特别积极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被后世公认为中国历史上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被誉为一代儒将的传奇人物,其生平事迹堪称文武双全的典范。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更在军事谋略上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的哲学思想、军事成就与人格境界对东亚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这个假期我又读了一遍冈田武彦写的《王阳明大传》,说说王阳明对我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核心思想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道德意识,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内在标准。在近些年代问题班级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承这一理念,着力挖掘孩子们内心深处向好向善的本性,通过引导,让他们主动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努力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作为老师,只要能将学生内在的良知充分激发出来,落实到日常的言行中,他们就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现《孙子兵法》中“不战而胜”的最佳教育战略。</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帮助我养成了自律的习惯。“知行合一”就是说,知道该做什么,就得真的去做。以前做事情常在“知道”和“做到”之间徘徊,下班回到家之后,读书、提笔练字的念头总被刷手机的惯性打消,在我真正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道理之后,才明白所谓自律从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把该做的什么的认知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每一个当下。现在啊,不琢磨“想不想做”,就看“该不该做”。</p><p class="ql-block"> 闲下来的时候看看书、练练书法,现在也不用逼着自己坚持了,成了很自然的事。毕竟,知道看书能让自己更充实,那就每天都翻几页;明白练书法能让人静下心来,那就常动笔练练。你看,当“知道”和“做到”能合上拍,自律就不是啥费劲的事了,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踏实。近些年,因为练书法,我在书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因为自律,我的身体越来越健康,我的心态也越来越平和从容,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了,这都是因自律带来的福利。</p><p class="ql-block"> 这个假期我再读《王阳明大传》时,关注到了王阳明那次失败的“格竹子”。王阳明依据朱熹“格物致知”理论推究竹子原理的典故“他曾连续七日观察竹理未果致病”。第一次读到此,我只知道王阳明“格竹子”失败,并未探究何为“格物”,王阳明又是如何“格竹子”的,今天再读,依然有此疑问,查了资料之后找到了一些答案:</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格竹子”的具体实践方法是:通过持续观察竹子的外在形态,结合冥想内省,试图参透事物本质之理。连续7天7夜不眠不休,直面竹子,观察竹子的生长形态,颜色等物理特性,运用朱熹“即物穷理”的方法论,试图从竹子的表象推导出伦理纲常。王阳明这一次“格竹子”看似失败了,实则为其日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开始从外向型的格物转向内向型的格心,提出“事上练”的哲学思想,“格竹子”成为其哲学思想转折的标志事件。</p><p class="ql-block"> 作为老师,得有“格物致知”的态度,在教学中多琢磨教育的规律。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格物致知”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时多思考、多发现规律。就拿做阅读理解题来说,我们要带着孩子琢磨:这类题型常考哪些问题?每种问题该怎么答?教他们做阅读理解,不只是为了做完这一道题,更重要的是从很多同类型的题目里找到规律、总结方法。这样一来,他们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格物致知”就是要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通过探究搞明白道理、学到知识,这不管对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是很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再回望王阳明的智慧,方知“知行合一”不是一句空谈,而是让每一步行动都扎根于清醒的认知,让每一次思考都落脚于踏实的实践。只要将这些智慧融入日常,便可以把圣人的启示活成了自己的日子,让每一步都走得明明白白,每一刻都过得踏踏实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