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地下兵团之谜——走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雨中漫步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陵镇。它是在秦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展馆,主要包括秦兵马俑坑、铜车马陈列厅、“丽山园”遗珍及相关临时展览。</p><p class="ql-block">站在壮观的兵马俑兵阵面前,仿佛穿越到了2000多年前的大秦帝国,真切感受到秦横扫六国的磅礴之势。</p> <p class="ql-block">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占地面积逾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象征着驻守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是秦始皇在冥界的卫戍部队,被称为始皇帝的“地下兵团”。</p><p class="ql-block">气势恢弘的军阵场面,生动写实的陶俑陶马,自成体系的古代兵器配备 ,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 20世纪世界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目前已先后发掘了三个兵马俑坑。三坑呈“品”字状排列,其中一号坑最大,三号坑最小。出土的兵马俑形象逼真,神态迥异,栩栩如生,令人震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一号坑为地下式土木结构建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内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这是一个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力军阵。方阵的四面有前锋、后卫和侧翼部队。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现已经发掘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p> <p class="ql-block">二号坑位于一号坑北侧,1976年4月钻探发现。俑坑坐西向东,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深5米多,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是由车兵、步兵、骑兵、弩兵组成的多兵种混合军阵。具有兵种多、车辆多、造型种类多和阵营形式复杂、建筑结构复杂等特点,是秦代军事、艺术、科技发展的集中展现。目前二号坑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游客可以亲眼目睹兵马俑考古发掘工作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三号兵马俑坑1976年6月发现,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规模最小。佣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深5.2—5.4米,总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机关,也是统率一号、二号坑军阵的指挥机关。</p> <p class="ql-block">三个俑坑共出土军士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俑等8000余件。这些兵马俑从远处看军阵整齐,气势磅礴;从近处看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宛然如生。我用望远镜近距离观察,发现兵马俑虽然数量众多,却是精确到每个士兵的脸型、身材、眼睛、表情,甚至年龄都各不相同。那一匹匹战马俑,仿佛随时一跃而起,杀入战场。</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惊奇的发现,在出土的一、二号坑兵马俑中,有遭火烧的痕迹。兵马俑坑的木结构几乎被烧成灰烬。大量陶俑、陶马被毁。到底是谁焚烧了一、二号俑坑?后人经过研究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一是源于秦朝的“燎祭”制度,焚烧祭祀;二是可能被项羽放火烧毁的;三是可能是自燃。但这些仅仅是推测,最终都不能盖棺定论。</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三个俑坑,还有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个是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精品展,一个是铜车马展厅。</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园在秦代名为“丽山园”。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精品展共展出丽山园遗址文物精品116件。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对陵园内发现的城垣遗址、地面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陶窑遗址、石料加工遗址等重要遗迹做了详细介绍,对出土的典型文物进行了陈列展示。</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以近距离的欣赏各式兵马俑精品,弥补在一、二、三号俑坑因距离太远,只能远观的缺陷,不可错过。</p> <p class="ql-block">高级军吏俑:</p><p class="ql-block">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p> <p class="ql-block">中级军吏俑:</p><p class="ql-block">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关键陶制文物,主要出土于一号坑,具有鲜明的军事指挥特征。 ‌级别低于高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 ,头戴标志性双版长冠,冠体前后各有一片长方形甲板,通过两组系带固定于发髻。位于高级军吏俑侧后方,配备完整武器系统(弓、剑、长兵器)。独立站立于士兵队列前列,作指挥姿态,兼具作战与指挥双重职能。 ‌</p> <p class="ql-block">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多。可依着装又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p> <p class="ql-block">立射俑:</p><p class="ql-block">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绾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服,装束轻便灵活。</p> <p class="ql-block">跪射俑:</p><p class="ql-block">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p> <p class="ql-block">骑兵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p> <p class="ql-block">御手俑:</p><p class="ql-block">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及长冠,双臂前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p> <p class="ql-block">车士俑:</p><p class="ql-block">是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襟,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 戈、乾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出土的这些秦俑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又兼具神与形的统一,塑造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可谓“千人千面”。而且在造型上,运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等手法和塑、堆、捏、贴、刻、画等中国传统雕塑技法。其雕塑技法在秦代已达到如此高的水平,真是不敢相信。</p> <p class="ql-block">秦兵马俑雕刻细微,静中寓动,气势磅礴,不愧为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站在庞大阵容的兵马俑面前,我不由得为之震撼,同时也产生诸多疑问与好奇。如此精美绝伦的兵马俑是由谁设计制作的?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p> <p class="ql-block">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的设计及主持建造者为秦朝丞相李斯。</p><p class="ql-block">考古人员在陶俑身上发现了戳印的陶工名有几十个之多。据推测兵马俑的制造者为技艺高超的工艺师,他们每个人下面又有好多助手,估计参与制作的人数多达数百至上千人。他们来自官方指定的陶器作坊和下层民间作坊。</p><p class="ql-block">官方要求工匠们在完成的陶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以稽查他们制作的质量和数量,以绩索酬。难以想象,这种个人承包责任制形式,难道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开始实行了吗?真是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那壮观的兵马俑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p><p class="ql-block">据当地考古人员介绍,制作陶俑的整个过程较为复杂。秦陵出土的陶俑和陶马都是以真人、真马为原型塑造而成的。形象逼真,风格写实,手法细腻。制作兵马俑的原料主要是黄色黏土,并掺和了少量的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成分的砂粒。制作方法是模塑结合,以塑为主。工艺过程大体分为两步:第一步先制作初胎,第二步进行细部的雕饰。陶俑的头、手、躯干是分别单独制作的,然后拼装组合成一体。成型阴干后入窑烧制,经检测烧成的温度为950°℃-1050℃,出窑后通体再进行彩绘。</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兵马俑的士兵为什么都不戴头盔呢?为此我专门咨询了当地一位资深考古工作者。据他解释说:这个可能与秦人的特性和秦国的制度有关。</p><p class="ql-block">秦国能统一六国,除了秦始皇的霸气之外,秦人的好战尚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秦人连死都不拍,更别说盔甲了。</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推行了诱人而又残酷的军功授爵制度,其内容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士兵在战场上杀死一个敌人,可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仆人数个。杀敌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而且还可以世代相传。你想想,有这么诱人的奖励,士兵们能不奋勇杀敌吗?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一种推测。</p> <p class="ql-block">在铜车马展厅展出了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车马精品。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四马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昂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即将驰骋,异常神韵。</p> <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修复后对外展出。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由大小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二号车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2米,总重量1234公斤,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博物馆以西1.5公里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坐落在骊山北麓的山前冲积扇上,地势自南向北倾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陵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原名“丽山”,其陵园称为“丽山园”,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据说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开始修筑陵墓,前后历时38年,用工最多时曾达70余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皇陵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家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高51米,底边周长 1700余米。为了保护文物,目前秦始皇陵已不允许登顶封土堆了, 游客只能在外围观看。</p> <p class="ql-block">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就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若都邑”的设计思想,它是秦始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再现。</p><p class="ql-block">幽深的地宫象征着皇宫,内外两城象征着京城的宫城和外郭城。城内有辉煌的宫殿建筑群,有供皇帝出行的车马,有为皇帝饲养骏马的御厩,供皇帝娱乐的杂技百戏,还有象征性的兵备武库;城外有供皇帝玩赏游乐的水禽苑囿,还有守卫京城安全的宿卫军兵马俑,构成了秦始皇帝丰富多彩的“地下王国”。</p> <p class="ql-block">总之,把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模拟于地下,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秦始皇帝将这一丧葬礼制发展到了极致,使自己陵园的规模和格局成为后世帝王建筑陵园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皇陵地面上的主要遗迹只剩下那座高大如山的陵冢。目前景区内通过栽种植物带勾勒出城垣的轮廓,游客只能通过醒目的标识、标牌,行走在景区内,了解到当年城垣的走向、范围和位置,去感悟秦陵昔日的神秘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千年一帝的秦始皇陵在地下埋藏了多少秘密不得而知,成为千年之谜。后人只能从司马迁《史记》中得到大致的情况。他是这样对秦始皇陵地宫描述的:‌‌</p><p class="ql-block">深度‌:达到“穿三泉”的程度,动用民工70万人修建。 ‌</p><p class="ql-block">内部构造‌:包含“宫观百官”“奇器珍怪”等建筑与陪葬品。 ‌设有机关(如自动发射的弩箭)和水银模拟的江河湖海。 ‌顶部绘制天文图案,底部标注地理特征,并用人鱼膏制成蜡烛。 ‌</p><p class="ql-block">‌封闭情况‌:所有参与修建的人员都被封闭于地宫内(即“活埋”)。 ‌</p> <p class="ql-block">根据现代考古探测证实,秦始皇陵地宫确实存在明显汞异常分布,与司马迁记载的水银模拟江河海相吻合。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司马迁所描述的有一定的合理性。</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对地宫感兴趣,可以参观一下根据司马迁描述而建的“秦陵地宫展览馆。虽然是一处人造景点,灯光、布景都是运用了现代手段及多种艺术手法,但也从一个方面展现了秦始皇陵地上、地下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我好奇的询问目前有没有挖掘秦始皇陵的计划,当地工作人员告诉我说:目前为止还没有挖掘秦陵的打算。不光现在没有,就是我们的下下一代也不可能挖掘的。</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秦始皇陵虽然目前尚未有全面挖掘计划,但考古研究和技术探索仍在持续进行中。主墓室尚未开启的主要原因是:水银毒性、文物的脆弱性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未来随着机器人探测技术、高清摄像头、气密舱等设备的升级,主墓室开启的可能性正在增加。</p><p class="ql-block">看来我国这座古代保存至今最大的帝王陵墓的谜团,只能等到若干年后留给后人去揭开谜底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