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与追忆,在十全街头(五) 李根源、彭定求、市八中...

mengyang

<p class="ql-block">1962年夏季,苏州第三初级中学变更升级为苏州第八中学(完中),校址迁至十全街东首,我们成了首批“八中”的学生。至此,我开始了从船舫巷带城桥到葑门市八中的往返,日复一日。</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十全街头多为民居而少有店铺,每日埋头匆匆上学或和同学们结伴回家,一路上除了瞄上一眼那马路两侧快快成长的法国梧桐树外,好似什么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老街在逐渐的演变中,而商业化是其根本宗旨。尤其自去年起实施了以“共生式可持续城市更新”为理念的改造,通过步行空间优化、文化赋能等措施,显著提升了街区活力,自此,十全街成为苏州又一处 CityWalk 热门目的地。</p><p class="ql-block">而我,重走这一段“上学”路径,以寻觅和追忆为目的,居然也是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带城中心小学”,我的母校。这传承了一百多年历史的学校终于跳出螺蛳壳到更宽广的校舍做道场去了。保留着她的原址让我保留了一份念想,保留了一份童心...</p> <p class="ql-block">十全街以前大多为平房,现在则是以二楼为主甚至还有三楼的,尽管依旧保持着粉墙黛瓦,但隐隐约约暗藏了几分“洋味”。</p><p class="ql-block">印象中这一排商店的位置上有一幢不高但挺开阔的住房,它的门是由一排多块门板组成的,清晨开门时会把其中的几块木板卸下迭起放到一边。有一位小学同学就住在里面,后来他考上附中(十中)分开就再也未见到过。不错,正是那夺了我那苏联纪念章的沈姓同学。好久好久不见了,还好吗?</p> <p class="ql-block">“织造桥”,2009年10月建。</p><p class="ql-block">原来在此附近有座“红板桥”,(系木板桥髹以朱漆以示华贵,故名) 。原址北对“苏州织造署”大门,南出十全街。因当年苏州织造署与如今的网师园是一家,这座桥就成了两地相通的必经之地。而这座桥更因康熙、乾隆南巡到苏以织造署为驻跸行宫出入必经此桥而赫赫有名。后来成了十中的出门通道。1951年,由十中校门改在孔付司巷,桥因此也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复建的桥体位于古桥(红板桥)原址西侧,考虑葑门外已有一座桥叫红板桥,在申报公示时,取名为“织造桥”。</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织造桥,采用的是汉白玉栏杆,栏板上镌刻桃树图案,而柱顶则选用李子图案,暗喻桃李满天下,这也与十中的文化氛围相楔合。</p><p class="ql-block">一对母女驻留桥头,反复的观望和拍摄。估计那女孩是今年刚被录取在十中的新生,充满了对新母校期待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十全街东端原有商店就不多,1936年道路拓宽拆迁造成而后几乎达半世纪之久成为基本无店铺的长街。</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陆续有人租个民居开个门面,利用十全街宾馆多中外游客多的特点,做起了宜兴陶瓷、苏州刺绣等生意。</p> <p class="ql-block">曾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台湾客人前来看我,并托我在十全街给他在五十元钱范围内买一个紫砂茶壶,而我对这方面完全是外行。买来后台湾客人横看竖看不是很满意,找到商家,那老板笑笑说,五十元钱会有好货吗?</p> <p class="ql-block">后来一段时间十全街热闹的原因是这里一下子出现了众多的玉器店。有人不解,苏州并非产玉之地,怎么会有如此火红的玉器市场。</p> <p class="ql-block">其实,苏州自明代起就是全国玉雕中心之一,尤以“苏作”玉雕闻名,清代乾隆时期,苏州专诸巷的玉匠被征召入宫廷造办处,代表了中国玉雕的最高水平,如著名玉匠姚宗仁家族。陆子冈(明代)的“子冈牌”开创了文人玉雕的先河,其“昆吾刀”技法至今被推崇。</p> <p class="ql-block">苏州玉雕以“精、细、雅”著称,擅长和田玉、翡翠的精细雕刻,尤其在小件(如牌子、挂件)和仿古件上独树一帜。苏州自古是文人荟萃之地,玉雕融合了书画、诗词等元素,符合文人审美,如“山水牌”、“花鸟件” 等。2008年6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玉雕</span>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此次十全街改造,一下子涌出了更多的小吃店、点心店、酒店、时装店,游客纷至沓来人气自然就更足了~</p> <p class="ql-block">“南石桥”,横跨十全河,因桥南堍对南石皮弄而得名。这一命名方式体现了苏州桥梁命名中“对景”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沧浪区志》载:南石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带城桥下塘,南出十全街,对南石皮弄。因桥南堍对南石皮弄,故名。</p> <p class="ql-block">十全街北伴着“十全河”。</p><p class="ql-block">十全河是苏州古城区的重要历史河道,公元前514年由伍子胥主持开凿,为苏州建城时规划的"三横三直"水系中的第三横河‌‌,唐代称"乌鹊河",宋代《平江图》明确标注为第三横河,近代因十全街得名‌‌。</p> <p class="ql-block">2500多年来十全河持续承担着防汛、排涝、景观功能,是苏州"小桥流水"风貌的标志性河道‌‌。</p> <p class="ql-block">这次大街改造有一大特点就是人行道宽度由原来的1~4米拓宽至6~8米‌,让步行漫步十全街的游客有足够的散步空间。</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这人行步道居然在地上通过石板的刻画绘制出了简易的街巷介绍和位置名称,起到了导游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星造桥”,跨十全河。北堍连迎风弄,东侧吴衙场,西侧带城桥下塘,南堍出十全街,正对苏州饭店大门。民国《吴县志》载:“善教桥,俗名新造桥,在带城桥东,旧积庆寺前。” 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称 “善教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清同治(3~12)年《苏城地理图》、清同治11年~光绪7年《姑苏城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名“新造桥”。</p> <p class="ql-block">《沧浪区志》载:星造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堍连迎风弄,东侧吴衙场,西侧带城桥下塘,南堍出十全街,正对苏州饭店大门。宋时尚无此桥。明代称善教桥。相传有落地陨石补造入桥,故改名星造桥。</p> <p class="ql-block">花岗石实腹桥栏,栏板中间书写桥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中桥栏外侧阴刻行楷填红桥名,</span>内侧浮雕龙凤图案,栏杆两侧各立云纹望柱,桥面雕有双龙戏珠云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1723——1735)曾重建。1984年大修。花岗石结构单孔步阶拱桥,全长14.5米,宽2.4米,跨度5.6米,矢高3.1米,两堍步阶各19级,实腹石桥栏,云纹柱头20根。</p> <p class="ql-block">在“江南水乡七幕”中的第二幕(第一幕为虎丘望月,第三幕为寒山寺听钟)即为“星造桥春晓”,没想到吧。</p><p class="ql-block">~桥面石板纹路用浅浮雕手法呈现,桥栏雕花处透出的晨雾,恰似安野笔下的水墨洇染。可在桥西茶馆品碧螺春,看采茶女在黛瓦间穿梭,体会“桥从碧水穿云出”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所摄“星造桥”。</p> <p class="ql-block">只是先人们未曾料到千百年后,人家尽枕河依旧,空调外机伴灯笼成新景...</p> <p class="ql-block">苏州饭店正在重建中,好几年了。</p><p class="ql-block">“苏州饭店”,其前身为解放前三幢私人公寓改建的地委高干招待所,1960年由市交际处接管并发展为涉外饭店。1976年建成九层主楼(高38.2米),曾为苏州第一高楼。2003年股权变更后由海南海航集团收购,2011年启动重建计划,拟转型为喜来登管理的超五星级园林酒店,2019年确认将作为万豪旗下豪华精选品牌在原址重建。据目前披露的改造规划,该酒店仍正进行整体升级改造中,计划融入姑苏古城建筑元素,打造包含精品酒店区、非遗展示体验区的文商旅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东,十全街277号至279号是“李根源先生故居”。这所宅邸的主人原是同盟会前辈姚文倬,李根源于1921年购得此宅,并接母亲阙太夫人来此居住。其占地约1000平方米,布局包括门房、客厅、主楼、书房、庭园等。因李根源之母姓阙,故当时称此宅为 “阙园” 并有 “曲石精庐”、“葑上草堂”、“彝香室” 等室名。</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生于武职世家,祖父李殿琼官至清龙陵陆营千总。他早年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曾任云南讲武堂校长,培养出包括朱德、叶剑英等在内的众多高级将领。后因愤慨曹锟 “贿选” 而退隐苏州。</p> <p class="ql-block">改建后的李根源故居被认定为市级文保单位。故居附近有简介: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养溪、雪生,云南腾冲人。奉母命定居苏州。故居原名阙园,现存门屋、客厅、起居楼和书斋等。</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寓居的日子里,李根源亲自踏足西山进行实地考察,为了将那些石刻、碑刻永恒地保存下来,他亲自架起梯子,逐一拓印,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无误。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之心,最终凝结成了两部极具价值的著作——《吴郡西山访古记》与《虎丘金石经眼录》。</p><p class="ql-block">《吴郡西山访古记》不仅详细记录了西山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更深入挖掘了隐藏于山水之间的历史遗迹与文化故事。而《虎丘金石经眼录》则是对虎丘石刻、碑刻的全面整理与记录。</p> <p class="ql-block">虽然李根源并不以书法名世,但他有着深厚的笔墨情怀。而纵观李老先生存世的部分书法作品,可以看出,其字遒劲有力,浑厚古雅,有着碑帖之功、曲奇之美,气韵高古,造诣颇精,在苏州,可以在很多地方见到他留下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根源先生再次挺身而出,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与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抗日的洪流之中。曾在灵岩山发起并主持了“披麻送国殇”的庄重仪式,亲自建立了“英雄冢”,以此崇高方式义葬了淞沪会战及抗战初期英勇牺牲的1300余名烈士。</p> <p class="ql-block">1965年,李根源先生在北京离世,享年87岁。遵循其生前遗志葬于苏州,与挚爱的母亲长眠于同一片土地——吴县小王山。</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不仅是国民党元老、抗日先驱,新中国建立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李根源视苏州为第二故乡,将家藏文物图书全部捐献给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于这样的先辈,苏州做的功课还差很多~</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苏州公交车站台。前几年就在这一带出现了河岸的塌方,由此开始的清淤筑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环境整修却是带来了“吴衙场”更为休闲和漂亮。</span></p> <p class="ql-block">十全河对岸可见白墙之上有“苏州倷好!”、“啡黄腾达”等字样,苏州年轻人跳过“碧螺春茶”直接爱上了咖啡,同样的在河边徜徉,咖啡有咖啡的联想...</p> <p class="ql-block">“吴衙桥”,十全河上又一桥。《沧浪区志》载:吴衙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出吴衙场,正对东吴饭店,南出十全街。1966年始建,先称新造桥,以同名多,1981年定今名,1991年6月整修。</p> <p class="ql-block">吴衙桥的修建主要是方便正北面“东吴饭店”的出入。东吴饭店可追溯至清末苏州盐公堂旧址,后改建为苏州地区招待所,现划规苏州大学管理。</p><p class="ql-block">而吴衙桥的名称源自这附近的“吴衙场”。</p> <p class="ql-block">吴衙桥北端称“吴衙场”,吴衙场东起百步桥,西至带城桥下塘,全巷长约为384米。它恰好位于十全街东段北侧,与这条繁华街道隔河对望,一边是现代都市的喧嚣,另一边则是静谧古巷的深邃,共同编织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p> <p class="ql-block">吴衙场得名于明代太仆寺少卿吴之佳,其故居位于巷内37号。吴之佳为明朝杰出官员,万历八年进士及第,初任襄阳知县,以治理能力卓越和心系百姓著称。后升刑科都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敢于直言进谏,不畏强权,展现无畏的勇气与正义感。后遭“国本之争”贬谪,仍忠诚尽责,最终在天启初年被朝廷授予“光禄寺少卿”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初期,吴衙场37号宅邸成为了学者惠周惕的居所。惠周惕是一位经学领域造诣深厚的大家,尤其在《周易》与《诗经》的研究上成果斐然,其《易传》《春秋问》及《三礼问》等著作,均堪称清代经学领域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同时惠周惕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对红豆怀有难以言喻的挚爱,他在宅前阶畔移植了一株红豆,并赋予这座老宅以“红豆山庄”之名,寄托心灵深处那份纯真与相思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惠周惕,字元龙,江苏吴县人,自幼便受到父亲惠有声以及乡贤徐枋、汪琬的深厚影响,对学问怀有浓厚的兴趣。不幸的是,他在康熙年间因丧母之痛而错失了博学鸿儒的科考机会。然而,在康熙三十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考中进士,并被选拔至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后又被调任至密云县担任知县。</p> <p class="ql-block">有一故事在乾隆时期的《茶余客话》中得到了记载。书中描述,苏州城内东南的东禅寺内,曾有一株古老的红豆树,相传为白鸽禅师所种。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株红豆树逐渐衰老,甚至一度失去了生机。然而,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它又重新萌发出新的枝条,焕发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惠周惕看到这一幕,深受触动,他精心挑选了一根健壮的枝条,移植到自家阶前,并自号“红豆主人”。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他绘制了“红豆新居图”,这幅画作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的题咏,一时间成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按照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的测定,该红豆树已有360年的树龄,在整个苏州地区是最高龄的红豆树了。</p> <p class="ql-block">只可惜此棵古老的红豆树根部已成空穴,如同灯尽油干之老者...</p> <p class="ql-block">“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众多描写红豆树的诗句中,唐朝诗人王维的这首诗家喻户晓、最为有名。红豆树正常状态下十年开花、十年得果、二十年后方能成材,因而显得特别名贵。</p><p class="ql-block">在文学的殿堂里,红豆被赋予了相思的象征意义,承载着无尽的深情与厚意。期待着,通过专家们的精心护理,古树能永发新芽,年年望见红豆挂满树梢...</p> <p class="ql-block">“吴衙场码头”现在变得十分的热闹,十全河中那几只繁花锦簇的游船,吸引着往来行人的目光。这正是苏州水上巴士项目“乌篷花船”,梦幻唯美,在河水悠悠、绿影婆娑里流转着江南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南岸白墙上,那醒目的(唐)·杜荀鹤之“送人游吴”诗句把游人穿越至遥远的姑苏之乡: </p><p class="ql-block">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p><p class="ql-block">古宫闲地少 水港小桥多</p><p class="ql-block">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p><p class="ql-block">遥知未眠月 乡思在渔歌</p><p class="ql-block">码头边,游船内经常会遇到身穿旗袍、汉服的人们,伴着绚烂的姑苏景,再听着那潺潺的水流夹杂吴侬软语、评弹声声,仿若一瞬间模糊了时间与空间,进入了那浓墨重彩的江南画卷间。</p> <p class="ql-block">乘上缀满繁花的游船(每船限载8人)从十全街·吴衙场码头出发,抵达官太尉河码头后再返回,整个行程约50分钟。船行途中,会经过百步桥、忠信桥、望星桥、寿星桥、吴王桥、官太尉桥等多座古桥小船。一路上,两岸场景缓缓铺陈开来,有传统苏式人家烟火气,也有潮人聚集网红街。一面古韵浓郁,一面时尚繁华,似双面绣一样,别致地呈现着姑苏古城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这里是十全街向南分叉出的一条“相王路”,相王路上有苏州最大的玉石市场。但对于老苏州人来说都习惯地称呼他被拓宽前的地名“相王弄”。相王弄里传说有个相王庙,虽然那时并不见这庙宇,但知道这一带“香火”特别的旺。</p> <p class="ql-block">即使在87年相王路拓宽之后,路边还是会有很多很多的香客们在他们认为的“庙址”按固定的日子虔诚地供上香烛叩首膜拜...</p> <p class="ql-block">我上学时经带会看到路边香火缭绕的场景,总以为那仅是一种迷信活动而已...</p><p class="ql-block">岂不知这里还真有“相王庙”,并且还不是普通的庙宇。据考证相王庙竟是现存唯一与苏州古城同历史的古庙宇,始建于春秋吴国阖闾建城时期,供奉因筑城献身的将领桑湛(一说桑湛璧),被尊为“相王老爷”。唐代朝廷敕封其为“相王神”,庙名定为赤阑相王庙,规模曾扩至千余间。</p> <p class="ql-block">至于供奉的人物,多数认为是赤阑将军。赤阑将军本名黑莫郝,春秋时吴国战将,建有战功,被封为“南面讨击将军”。他奉命筑城,因为延误工期,被处死,葬于城墙之内。清代顾震涛所撰的《吴门表隐》中记述:“相王坟在盘门东城下古蛇门旁,周击贼将军黑莫郝所葬,舟人赛祀不绝。”</p><p class="ql-block">另有说相王就是指伍子胥。他奉吴王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督造苏州城,因造城有功,且在人间为相,所以死后亦自当为神,于是百姓尊称他为“相王”。</p><p class="ql-block">上面说法虽有不同,但是都把相王与阖闾大城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证明相王参与了阖闾大城的建设,是苏州城建设的功臣。</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王庙曾经多次重建或重修。比如曹雪芹的舅公李煦曾以织造使者的身份,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重建相王庙,并奏请加封相王为“护国忠显王”。现存的相王庙是清同治四年重建的,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相王庙就归苏州市第八中学使用。市八中98年再重建并立碑,碑文为: “重建相王庙记 相王庙全称赤栏相王庙,又称相王行祠,始建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伍壹肆年)。清代康熙嘉庆、同治、光绪间几度修缮,为姑苏名胜岁月苍桑历经变迁。戊寅五月苏州市教育委员会出资贰拾余万,所辖物业站教育房屋装修工程部承担维修之任,残殿换新颜,遗踪古迹化为校园新景,致学子活动休憩新场所。 谨志 苏州市第八中学 一九九八年六月”。</p> <p class="ql-block">八中与十中合併之后,2012年又整修过一次。匾额改为“仰之弥高”,出自《论语·子罕篇》,原文是颜渊对孔子的赞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p><p class="ql-block">两侧对联出自清代沈德潜的自题联: ‌“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p><p class="ql-block">目前该殿成为振华学子“苏州非遗类课外学习之地”。</p> <p class="ql-block">天气很是闷热,围观四周,路是宽了不少,只是这树越发的少了。</p> <p class="ql-block">就在1962年,即我在三初中改名换址到八中的那年,苏州引进了1000多枝法国梧桐,整条十全街两侧都种上了梧桐树。</p> <p class="ql-block">岁月蹉跎,小树逐渐的变大、变老。有的妨碍了车辆运行,有的挡了商家的门面,有的影响了电线电缆的架设而被锯切砍伐,有的直接遭虫害至死。如今的树木变得凌乱不堪...</p> <p class="ql-block">最近的道路改造似乎重在商铺的重新布局及南向人行道的展宽。而绿化的完善也许是以后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人人坐这里好多年了,看到她就知道这附近有学校啦~</p> <p class="ql-block">来到“百步街”,小巷南起吴衙场砖桥(今称百步桥),北接盛家带望门桥,全长59米,宽度约2米,因步行百步即可走完全程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百步桥”原称“砖桥”,砖桥或者我们常习惯称呼的“砖桥头”绝对不是像现在那样“平坦”和不起眼的。</p><p class="ql-block">在《平江图》上可找到“砖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砖桥,范、卢二《志》有著录。 康熙《志》:“春和桥,旧名砖桥。明隆庆元年(1567),知府蔡国熙重建,改今名。” 同治《志》:“在善教桥东。”民国《吴县志》载:“春和桥,在善教桥东,旧名砖桥。明隆庆元年(1567),知府蔡国熙重建,改今名。”</p> <p class="ql-block">《沧浪区志》载:“百步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出吴衙场东端,正对百步街,南出十全街。该桥宋时名砖桥,又名转桥。桥南首是清代祖孙状元、四代大学士彭氏府第。明隆庆元年(1567)改称春和桥,民国时又复称砖桥,1980年定今名。原系石级拱桥,1952年改为钢筋水泥梁单孔平桥,水泥桥栏。”</p><p class="ql-block">关键在于原为石级拱桥,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桥,后为方便交通改成单孔平桥了。</p> <p class="ql-block">短短百步街,却也是有我们值得关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江长川故居”位于百步街8号。</p><p class="ql-block">江长川(1884-1958)是东吴大学神学科毕业生,曾任圣约翰堂牧师、东吴大学董事会董事长等职。1927年主持蒋介石加入基督教仪式;1954年参与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选为副主席。1958年病逝于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青砖平房,占地约320平方米,面阔五间,北出厢房,平面呈凹字形。屋顶有老虎天窗,保留壁炉及青砖烟囱。门窗为中式风格,院内种植月季等植物。</p><p class="ql-block">当然,目前还未在官方文史资料中明确记载明确认定为江长川故居,只是坊间传说,但是该建筑已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苏州百步街12号原为苏雪林夫妇的故居,但目前该建筑已不复存在,在网上有破损楼宅的照片。该建筑由苏雪林丈夫张宝龄设计,上世纪20年代建造。苏雪林在此完成了《李义山恋爱事迹考》等学术著作,并出版《绿天》等散文集。</p><p class="ql-block">苏雪林与冰心、丁玲、冯沅君、凌叔华并称“中国五大女作家”。苏雪林早年留学法国,1925年回国,历任东吴大学、安徽省立大学、武汉女学教授,一生从事写作与屈赋研究,被称为文坛的常青树。</p> <p class="ql-block">沿百步街经“望门桥”可直达苏州大学本部老校区南校门。</p> <p class="ql-block">“望门桥”看似简陋,却亦是有历史之古桥。宋“平江图”即称之为望门桥,以“葑门”可望也。清同治时曾作望璊桥,璊音同门,玉之红色者。乾隆五十四年(1789)曾重建。原为石级单孔拱桥,1957年苏州大学在东堍辟边门,为车辆出入方便改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桥下设河闸。1985年由苏州大学、区市政、双塔街道三单位共建,桥上建钢管绿化棚架。</p> <p class="ql-block">“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一所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并且是为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p><p class="ql-block">关于苏大,无论从历史的角度、专业的角度还是从苏州、江苏乃至全国、国际的角度都是有说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苏大是允许在规定的日期进行参观游览的,今年暑期开放时间截至8月20日,通过网上预约可以参观天赐庄校区本部。</p> <p class="ql-block">遇见苏大,总有一些难以忘怀的事会立马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认识苏大,那是在读初一的年头。妈妈要我送一点东西到苏大(当时叫江苏师院)给一个不知“表”了多少路的“表姐姐”。初见校园满是惊讶,那么大那么漂亮,这就是大学? 东转西走好不容易找到女生宿舍,找到了一位互不相认的小姐姐,一番尴尬的羞涩之后便是一阵的兴奋。而后“表姐”牵着我的手送我出校门,而后就再无“表姐”的踪影了。为何如此难忘? 是大学的震撼还是少年的懵懂?</p> <p class="ql-block">到苏大(江苏师院)进修培训,算是在这里做了一段时间的学生。当初他们数学系添置了一台DJS-130电子计算机,于是承担起在苏州关于使用BASIC或Fortran的培训工作,本人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退休之后有机会到苏大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也算是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在百步街留下了自已的足迹。一个最为普通的我就这样在人生几十年忙碌之中从事了从半年级、小学、中学(中专技校)、大专到本科的教学工作,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才造就的特殊经历,真是感慨无限~</p> <p class="ql-block">“彭定求故居”,又称南畇草堂,是清代著名学者彭定求及其孙子彭启丰的住宅,位于苏州市十全街东端南侧,百步街对面,紧邻苏州市振华中学。</p> <p class="ql-block">此座建筑坐南朝北,原有住宅、义庄、祠堂、庭园、菜圃及船埠、隔河照墙等。</p> <p class="ql-block">现存主要建筑有正路门厅、轿厅及东路书厅等。整个府第仿苏州园林式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精致,豪华大方,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门东侧立有砖碑,上书“彭氏状元故居重修记”,落款为“苏州新盛房地产有限公司,二零零三年七月十日立。”</p> <p class="ql-block">正门上有匾额“状元第”。</p><p class="ql-block">而这个状元第非比普通状元第,因为这里出了祖孙二位状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清在苏州城里, 彭家的家势排不到最大,但是绝对是最显赫的家族,家族共出了2名状元、</span>1名探花、14名进士、31名举人、7名副榜,副贡生多达130余名。可谓人才辈出,科第鼎盛,被称为“葑门第一家”。由此可以想象彭氏大厅里“人间文福无双品,昭代科名第一家”之联的盛势。</p> <p class="ql-block">“彭定求”(1645年-1719年),字勤止,号访濂、南畇,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状元,官至翰林院侍讲,著名理学家、诗文作家,著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等。</p><p class="ql-block">关于彭定求的仕途颇为奇特: 康熙十一年彭定求赴省城江宁参加乡试。三场考试下来,彭定求名列二十名,成了一名举人。康熙十五年,彭定求入京参加会试,一举夺得第一名会元。殿试时,他的卷子被担任评卷的"读卷大臣"列为第三名。殿试前10名卷子进呈皇上御览,康熙皇帝很欣赏彭定求的卷子,问"读卷大臣 "为什么会把会元的卷子置于第三名。"读卷大臣"说他的楷书不及前二卷,康熙皇帝龙颜不悦,道:"会元的卷子有劝勉朕的意思,很不错。难道先儒大师周(敦颐)程(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都是书法家吗?"那些"读卷大臣"害怕了,磕头请罪。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卷子擢为第一。于是,彭定求成了清开国以来的第十五位状元。这年,彭定求年三十有二。</p> <p class="ql-block">“彭启丰”(1701年~1784年),彭定求之孙,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江南长洲(今苏州)人。雍正五年会试第一,也夺得会元桂冠;殿试时,担任评卷的“读卷大臣“把他列为第一甲第三名,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亲拔为第一。在祖父彭定求中状元51年后.他又夺魁于天。乾隆年间历官侍讲、左佥都御史、浙江学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为官40年,以谨慎著称。为了奉养母亲,曾请求辞官;在家中辟园亭,植花竹,拥书万卷,乾隆帝曾赐匾额“慈竹春晖”,主讲于紫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紧靠“彭定求故居”之东即为“苏州市振华中学校”。2000年8月,市八中与十中合并,共同组建新的十中。2010年,振华双语实验学校与十中初中部合并,成立苏州市振华中学校,并在原市八中校址办学。 ‌校门口西侧有砖刻“振华”两字为于右任题写。</p><p class="ql-block">在我心目中,这里依然是八中,我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关于市八中,在坊间盛传有“野八中”之称,市民之间对八中大多没有好的印象,而我,在八中的二年学习生涯中,却是深深感受到了校园的温暖。</p><p class="ql-block">在八中,我加入了共青团;在八中,语文老师常见的训斥让我迷上了课外名著名作的阅读;在八中,数学老师的溺爱让我误以为自已真是数学天才...</p> <p class="ql-block">临近毕业中考,班主任特地找到我说: 填志愿就只填两个吧,第一苏高中第二市八中,其他啥都不要填了。苏高中万一不录取市八中一定会录取你的! 八中的关爱我至今不忘~</p><p class="ql-block">中考过后的某天,班主任又特地找到我: 你一定被苏高中录取了,因为我在招办己找不到你的档案,恭喜了,今后继续努力吧...</p><p class="ql-block">我们班就我一人考上了梦寐以求的“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而后,我和八中的老师同学们却是再无来往毫无信息,其实我何偿不想与他们重聚,老师们、同学们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由家到八中的上学路走完了,但十全街边际还值得望望。譬如,在八中附近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蛇医“朱松官”,他经常是在“玄庙观”蛀地摊上玩蛇卖蛇药,而他的家门口经常会有求诊者陆续往来,十全街31号? 忘了,也找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向东再走些路,十全街有直行的桥出现了,桥栏杆上标有“城桥”字样。</p><p class="ql-block">十全街“城桥”实为‌“程桥‌”的别称,是苏州十全街东段一座跨越内城河的古桥。其实苏州古城门内城河上桥共名“程桥”,除阊门、胥门外,盘门、葑门、娄门、齐门皆如此。</p><p class="ql-block">“程桥”由来,是指“启程出城”之意,后又称“城桥”,宋代时又取共名“虹桥”。</p> <p class="ql-block">城门之外的葑门桥跨越外城河。外城河曾经是大运河的一部分,后考虑经航道的日益繁忙,人为进行了改道,大运河有了更宽阔的水面。2003年至2004年葑门桥重建,眼下桥面更宽交通更便利了。</p> <p class="ql-block">由于大运河主航道的改道,昔日河道中来往拥挤不堪的大小船只不见了,日夜不断的噪杂声没有了。重新打造了百姓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而河边那环古城河人行步通则更是为广大市民们提供了一个平日里步行锻炼的极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过葑门桥有一片“葑门桥游园”,这里通过一座座生动的塑像叙述了这曾经的“葑门”城墙修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市八中读书时,偶而也会到这里走走,没有见过完整的城门却也是见过所谓残恒断壁的城墙体。并且因为这里挖到的“城泥”可能是当时混合了糯米汁、石灰等材料,形成类似“三合土”的黏合剂,干燥后坚硬如石 。 ‌‌我曾把这些泥土做成弹皮弓用的“弹子”或做成“围棋”的棋子。</p> <p class="ql-block">做好的围棋子凉干后取一半涂上墨汁就成了“黑子”。可后来与邻居伙伴下棋时尽管黑棋有“先手”的权利,但一盘棋下来这手指就全黑了,尤其细闻还有一股墨汁的臭味。</p><p class="ql-block">那些城泥制成围棋终于被丢弃了,也是有些可惜的。后来多少年的围棋对弈好象输的多赢的少。复盘时有人会说你这手棋好臭,我就想起了这涂了墨汁的城泥子,确实有点臭。</p> <p class="ql-block">葑门的城门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些踪迹。</p><p class="ql-block">如果葑门真是越国伐吴时所开的城门,那她的始建时间应为公元前473年,至今已有2498年了,与2500多岁的苏州城一样饱经风霜。历史上,葑门的陆门曾一度堙塞,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时才重新开辟,以便交通。</p><p class="ql-block">对于“葑门”得名的由来,北宋朱长文编撰的《吴郡图经续记》认为,这里实际叫“封门”,“取封禺之山以为名”。这本书同时认为,只是方言把“封”说成“葑”,所以才叫“葑门”了。奇怪的是,葑门外哪来的封禺山?《吴郡图经续记》补充说:“封山故属吴郡,今在吴兴”。 《续经》曰:当作封门,取封禺之山以为名,故属吴郡,今属吴兴,今但曰葑门。葑门陆路尝塞,范文正公开之,今俗或讹呼富门。</p> <p class="ql-block">元朝初年,葑门和其他城门一起被夷平。元末重建、明清重修的葑门,也是水陆城门,外有瓮城。陆门上有重檐歇山式城楼三间两层,曾悬挂有清代翰林顾嗣立所书“溪流清映”横匾。</p> <p class="ql-block">葑门最后一次维修,是太平天国战争平息后的同治年间。到民国25年(1936年),葑门拆除年久失修的城楼,继而于1953年拆除陆门和瓮城,仅存的水门也于1978年被拆。</p><p class="ql-block">1953年拆葑门瓮城时,曾在南墙中发现一堙废的拱门。葑门水门遗址在城内第三横河与第四直河汇合后通往外城河的口子上,该处现建有南北向平桥一座。陆门遗址位于水门之南,即1968年新开河道时所建的葑门桥西堍,瓮城遗址在葑门桥与安里桥之间。</p><p class="ql-block">“葑门”一直没有被修复不知是何原因,而东南角新造一个“蛇门”同样也不知是何原因...</p> <p class="ql-block">从船舫巷带城桥一路向东走了十全街的东半条街,那是我曾经去市八中上学往返的路。然后,我考上苏高中了,苏高中则是在十全街的最西端。继续我的上学路,同样会有很多新的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