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碏谏宠州吁

岭上天然居俞老师

<p class="ql-block"> 读石碏谏宠州吁有感</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读了《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文章:石碏谏宠州吁,其中就说到: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意思是疼爱孩子,要用道义来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纵欲、放荡,是来自于邪恶的行为。这四种恶习的形成,是受宠、享禄太过分的缘故。这些恶习也非一、两天能形成的,但只要有开头,后面就自然而然在推进。所以咱们做为家长、长辈,在对待孩子的教养上,应当以"石碏谏宠州吁"中的智慧为镜鉴,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爱之深则计之远"的分寸。</p><p class="ql-block"> 古人所言"骄奢淫佚"四弊,实为现代家庭教育中仍需警惕的陷阱。当孩子第一次无故摔碗而家长笑称"孩子还小",当少年为名牌球鞋哭闹时父母立即妥协,这些看似微小的纵容,恰如堤坝上的蚁穴,终将导致品性防线的溃决。</p><p class="ql-block"> 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曾言:"爱子弟不教之谨饬,是陷之恶也。"现代心理学研究同样证明,过度满足造成的"快乐阈值"提升,会使孩子逐渐丧失对普通成就的感知能力。某跨国教育机构追踪调查显示,在物质过度满足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出现焦虑症的比例是普通家庭的三倍。这正应了《韩非子》"侈泰则养不足"的警示——放纵的养育终将酿成精神世界的贫瘠。</p><p class="ql-block"> 在具体教养实践中,可借鉴"三分七导"原则:三分满足,七分引导。当孩子索要新款游戏机时,不妨转换为"完成社区服务可兑换"的成长契约;当孩子抱怨课业繁重,可效仿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的治学态度,将枯燥练习转化为探索之旅。北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记载,其父司马池故意将住宅建得简朴,就是要子女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人生至理。</p><p class="ql-block"> 当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前额叶皮质要到25岁才发育成熟,这意味着未成年人的行为管控更需要外在规范的塑造。就像园林中的紫藤,既需要支架引导生长方向,也要适时修剪杂枝。上海某重点中学的跟踪调查显示,那些在小学阶段就建立良好自律习惯的学生,到高中阶段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反而比放纵型养育的孩子高出40%。这印证了《礼记》"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老智慧。</p><p class="ql-block"> 在数字化时代,"淫佚"之害更显隐晦。当孩子沉迷短视频时,家长不妨带其体验《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宋代文人雅集——通过书法临摹、古琴赏析等传统文化活动,培养需要深度投入的高阶乐趣。正如王阳明所言"持志如心痛",真正的教养是帮助孩子在专注中获得心流体验,而非浅层刺激的堆砌。</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艺术在于既要做拆除温室的园丁,也要当点燃火把的引路人。当我们把"义方"理解为责任担当与敬畏之心,把"邪路"定义为即时满足的诱惑,就能在当代语境中激活这段古文的生命力。须知那些看似严厉的规矩,实则是赠予孩子最珍贵的自由:免于被欲望奴役的精神自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