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南部,其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时称“老人村”,因当地盛产枸杞且溪水富含长寿元素而得名。 </p> <p class="ql-block">历史变迁;商代至宋代:以“老人村”闻名,因溪中枸杞根形似龙蛇、饮用其水被认为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苏轼曾在此写下《和桃花源诗并序》赞叹此地长寿奇观。 </p> <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的“文脉有根传承有道”主要体现在其千年茶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p><p class="ql-block">茶文化千年传承</p><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的茶文化可追溯至30 00年前的唐代茶马互市,明清时期成为川藏茶马古道的核心节点,清嘉庆年间曾作为贡茶进京,被称为“西路贡茶”。现有古茶树700余株,其中最老的一棵生长于牛塘沟村,已有700多年历史。制茶技艺保留了“三炒三揉加烘焙”的传统工艺,形成“绿、黑、白、红”四茶体系,茶汤呈现“提毫成茶、汤色亮绿、回甘浓爽”的独特品质。 </p><p class="ql-block">非遗活态传承</p><p class="ql-block">西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通过“茶园+摄影”“茶园+民宿”等业态融合,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非遗传承人姚红伟总结出适应现代需求的制茶工艺,使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饮茶习俗与羌汉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茶神祭祀仪式和商旅故事,成为当地精神符号。 </p> <p class="ql-block">“水磨”名称源于明代在寿溪河畔设立的传统水磨坊,当地人利用溪流动力制作粮食加工工具,逐渐形成集市。古镇得名“水磨”既保留了商代“老人村”的历史印记,又融合了羌、汉、藏等民族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2008年地震后:作为汶川特区核心组成部分,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融合羌碉、汉式民居与藏式白塔等多元文化建筑特色。 </p> <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禅寿老街是水磨的新名片。2008年特大地震后,汶川县和佛山援建工作组将长寿街打造成独具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古镇老街。为感恩广东佛山市的无私援建,这条街在命名时取佛山,“禅城”之“禅”字和水磨长寿街之“寿”字,名为“禅寿老街”。禅寿老街全长约1300米,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理念,凸显老街的古色古韵。</p> <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居民长寿主要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饮水资源密切相关。水磨古镇位于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河水清澈透亮,富含矿物质。当地人长期饮用寿溪河的水,认为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此外,古镇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为居民提供了健康的饮食环境。 当地居民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常参与社区活动,这种心态对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部分百岁老人仍保持活跃的生活状态。 </p><p class="ql-block">宋代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中记载了当地"长寿奇观",商代时期已有"长寿之乡"的美誉。 </p> <p class="ql-block">寿溪河是岷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汶川县三江镇与大邑县交界处的大塘山,全长65公里,流经水磨古镇、漩口镇后汇入紫坪铺水库的岷江。 寿溪河作为岷江支流,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其水系由五条浸满百草的山泉汇聚而成,具有调节身心的作用,被当地称为“天然解药”。 </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寿溪河入选阿坝州首个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18亿元,旨在通过生态修复、水域保护等措施打造人水和谐的环境。 </p> <p class="ql-block">禅寿老街:其命名暗合“禅意悠然,寿泽绵长”的哲学内涵,与古镇“长寿之乡”的美誉相呼应。</p><p class="ql-block">2021年,水磨古镇获评“四川最美古村镇”,其核心区域“禅寿老街”融合羌碉、汉式民居与藏式白塔,形成独特景观。 </p> <p class="ql-block">汶川八一小学的前身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创建的“储秀书院”,具有186年办学历史。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原校舍损毁,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在原址援建新校,2009年7月31日落成并正式命名。 </p><p class="ql-block">灾后重建;新校由原第二炮兵援建,整合了周边9所小学,占地约34000平方米(51亩),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可容纳18个村约1000名学生。学校保留了古书院仅存的两株千年罗汉松,并建有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雕塑《火箭兵·书》。 </p><p class="ql-block">命名渊源;学校最初名为“汶川县水磨小学”,后因军队援建更名“汶川八一小学”,是军队援建汶川地区唯一全寄宿制小学。援建部队每年向学校捐赠助学金,用于奖励师生及维护硬件设施。 </p> <p class="ql-block">储秀书院是汶川县水磨古镇的历史文化地标,其起源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最初名为“储秀书院”。该书院因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曾更名为“寿江”,后于同治九年(1870年)由乡绅捐资迁建并恢复“兴仁书院”名称。 </p><p class="ql-block">现汶川八一小学的前身正是储秀书院,该校在2008年“5.12”地震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援建重建,并于2009年7月31日正式启用现名。 </p><p class="ql-block">当地曾提出打造以“储秀”为核心的文化品牌,计划建设储秀书院、画院等文化设施,以推动文化旅游发展。</p> <p class="ql-block">黄飞鸿(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清末民初武术家、中医名医、舞狮名家,洪拳大师,以虎鹤双形拳、无影脚等绝技闻名,并创立医馆“宝芝林”。</p> <p class="ql-block">飞鸿广场;广场主雕塑为清末民国时期佛山武术家、中医外科名医、舞狮名家黄飞鸿,浮雕则记录了佛山援建工作者历经600多个昼夜的拼搏和守望。它融合了水磨农耕劳作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歌舞等元素,体现多民族融合发展,以圆形象征佛山水磨一家亲,以羌族图腾羊头为中心符号反映民俗特点,以佛山水磨两地的典型人物为元素,双手托和平鸽寓意美好明天,以水磨标志性建筑春风阁为符号强化地域特色,圆的底部乱石与手象征地震把佛山水磨两地人民联系在一起,在废墟上携手共建家园,展现了无私的援建之情和水磨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的“佛山情”源于汶川地震后的对口援建合作。2008年地震中,水磨镇遭受严重破坏,广东省佛山市作为援建方,投入大量资源帮助其灾后重建。这种跨地域协作不仅体现在物质支持上,更在建筑风格、文化融合等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 </p> <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的“大爱无疆”源于其灾后重建过程中广泛的社会援助与民族团结精神。2010年汶川地震后,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水磨镇,通过“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策略,将高污染工业迁出,转型为以旅游为主的羌寨小镇。重建中保留了羌、藏、汉多民族特色,并融入佛山援建元素,形成了“山水结缘”的重建模式。 </p><p class="ql-block">地震导致水磨镇92人死亡、近2万人受灾,佛山市援建团队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采用俄罗斯进口木材重建传统羌寨风格建筑群,并建立“禅寿老街”等特色商业区。重建过程中,佛山与水磨民众共同参与规划,形成了“山(佛山)水(水磨)情缘”的共建模式。 </p><p class="ql-block">重建后,当地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经济重生,75岁老人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月1200元养老金,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可持续重建机制。目前古镇年接待游客量达7万人次以上,成为灾后重建典范。 </p> <p class="ql-block">佛山市在援建中保留了水磨古镇原有的木构建筑特色,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例如重建的房屋柱子采用俄罗斯进口木材,既保留传统风貌又提升结构安全性。此外,古镇内的禅寿老街、羌城等区域融合了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建筑特色,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 重建过程中,两地民众共同参与建设,形成了“山水结缘”的特殊情谊。例如,万年台前的《水磨灾后重建纪念碑》特别提到“山(佛山)水(水磨)情缘”,成为这种协作精神的物质载体。 </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水磨古镇于2010年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证书,成为广东援建模式的典范。目前古镇已成为集旅游、避暑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年游客量持续增长。 </p> <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的白塔(曲登嘎布)是藏传佛教的实物佐证,其名称源自藏语,意为“吉祥白塔”。该塔由彩带装饰,造型为藻瓶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具有鲜明的藏式建筑特征。 </p><p class="ql-block">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的实物见证,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承载着各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的祈愿。 </p><p class="ql-block">塔身外形如藻瓶,结合羌族碉楼元素,体现了羌藏文化交融的建筑特色。作为羌城区域的标志性建筑,白塔与羌碉共同构成水磨羌城的核心景观。 </p> <p class="ql-block">禅城桥是水磨古镇在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标志性建筑,由广东省佛山市援建,2010年1月竣工。作为中式廊桥,其融合了传统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成为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重要景点。 </p><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在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该镇,推动灾后重建工作。禅城桥作为援建项目之一,于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0年1月完成,成为连接古镇与寿溪河的重要步行通道。 </p><p class="ql-block">禅城桥采用预制小箱梁简支梁桥结构,上部覆盖木结构长廊,造型古典且与周围环境协调。其建造体现了羌汉建筑技艺的融合,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适应现代需求。 </p> <p class="ql-block">乐水坊是水磨古镇的标志性景点,其名称源于古镇旁的寿溪河。古时当地人利用河水冲刷推动水车转动,带动石磨工作,解决了粮食加工问题,因此得名“乐水坊”,也是“水磨古镇”名称的由来。 </p><p class="ql-block">乐水坊是一座仿古建筑,悬挂于屋旁的巨大水车和石磨是核心特色,展现了羌族与汉族结合的劳动智慧。 是羌族碉楼俯瞰古镇全景的必经之地,兼具羌、藏、汉建筑风格融合的特点。 </p><p class="ql-block">乐水"最核心的暗示源自《论语·雍也篇》中"知者乐水"的经典表述,特指智者如水般通达变通的智慧特质。</p> <p class="ql-block">万年台,其始建于明朝万历25年。以前,是达官显贵看戏听曲的戏台。汶川地震后,依照原貌恢复重建。如今,这里是人民群众展示自我、丰富娱乐生活的舞台,也是各类宣传活动、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的春风阁取名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建筑融合了羌族、藏族和汉族的特色,体现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p><p class="ql-block">春风阁兼具羌族的碉楼形式、藏族的色彩运用及汉族的飞檐结构,是古镇中展现多民族建筑融合的代表性景观。阁内雕刻展现了传统工艺与文化元素,登临者可俯瞰古镇全景。 </p><p class="ql-block">其名称源自王之涣诗句中对边塞风情的描绘,结合古镇地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的地理特征,寓意古镇在历经地震灾害后如春风拂过般重生。 </p> <p class="ql-block">水磨古镇的南海桥由广东省佛山市援建,属于灾后重建项目的一部分。该桥横跨寿溪河,是佛山市对口援建的具体成果之一。 </p><p class="ql-block">该桥于2009年9月开工,2010年1月竣工,成为水磨古镇连接寿溪河两岸的重要通道。 </p> <p class="ql-block">古镇以水为魂,桥廊相连,石板古街,韵味独特,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沉醉在水磨古镇,享受时光的沉静与历史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诗人浪人在《七绝·水磨古镇游》中写道:“水磨羌寨古风存,楼阁亭台隐旧痕。渠绕阶檐吟大爱,悠悠泉韵祭亡魂。”该诗既展现了羌族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又暗含对汶川地震重建精神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距水磨古镇只有两公里的仁吉喜目谷景区,景区以自然山谷为基底,通过梯田式花卉种植与原始森林相结合,形成"花海叠溪"的独特景观,藏语"仁吉喜目"意为"天堂的视角",生动诠释了其视觉美感。可顺 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广场:25米高巨型转经筒象征藏传佛教文化,配套52个小型转经筒构成祈福长廊。</p> <p class="ql-block">以自然景观和花卉景观为主,涵盖山涧徒步、赏花、戏水等体验。景区内植被覆盖率高,夏季平均气温较低,被称为成都“天然空调房”,适合避暑。 </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水磨古镇,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感受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