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帮助更多未成年人塑造健康人格。更多地立足于防范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尽最大可能让这种问题少出现乃至不出现,而不是等到孩子们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去研究怎么治疗。</p><p class="ql-block">清代同治年间,与杜甫同出一脉的“京兆堂”陕西岚皋县杜氏家族的《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曾提出一个“正德树人”观点,叫做“防患未萌”。对于今天防范儿童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就是要比“防患未然”更提前一步,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连“萌芽”都不要出现。把注意力一定是放在更早地“防未病、治未病”上。</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更加注重营造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社会氛围和培养教育氛围上。而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我们研究问题的角度,也应该更侧重于通过营造好的教育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疏导、消弭、化解这些问题上。</p><p class="ql-block">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全链条的完整过程。我们必须学会抓住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点环节,给孩子以足够的心理营养、帮助孩子增强心理韧性、及时排解孩子心理压力、消除孩子的心理垃圾、帮助孩子建立必要的心理免疫能力、切实防止孩子心理伤害,如果万一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则当然还要能够有效做好孩子心理疗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怎样给足孩子心理营养?</p><p class="ql-block">给孩子以全方位的心理滋养,关键是使孩子享受到能够真正体恤他内心需要的心理关爱。其基本内涵是,要能够真正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读懂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达到情感与心理上的契合,使他体会到积极正向的心理感觉、得到坚定有力的心理支持、获得健康良性的心理满足,使孩子在成长中不断积累足以应对人生与社会各种矛盾、问题、挑战的强大心理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给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营养?</p><p class="ql-block">主要是要给他希望、给他动力、给他自信、给他归属感、给他满足感和成就他自我价值感的实现。</p><p class="ql-block">——爱与心理关怀家庭氛围的营养:赋予更多积极心理能量。营造爱意满满又规则分明、张弛有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心理温暖,使孩子更多体验爱的沐浴。要特别注意在孩子6岁以前的低龄阶段,不要让孩子感觉他被忽视,不要对他的想法视而不见,要全力满足他爱的需要和安全需要。帮助及时消除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有的孩子拉住窗帘就睡不着觉,类似的安全感缺失,最好不要让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理解与接纳的营养:给孩子心理营养,需要家长首先能够成为具备充足心理营养的提供者。</p><p class="ql-block">不能孩子不想要的,家长强行灌输,而孩子想要的,家长却毫不理会。一个合格的家长,首先应该是能够真正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家长。家长要建立对自己孩子的恰当认知,从对孩子过高期望值的自我焦虑中走出来。防止和避免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变成孩子的心理包袱。</p><p class="ql-block">主动降低对孩子的期待,以坦然的态度接纳孩子的成绩不佳和各种不尽如人意,对孩子的弱项、缺点、学习不好等都能释然,给予充分理解和接纳。同时教孩子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包括学习上、与小伙伴交往中的不如意或者不被老师同学喜欢等,但提醒他“这只是暂时的”。不论孩子优秀还是平庸,都要让他从归属感中感受温暖。</p> <p class="ql-block">——积极情绪和阳光心态的营养:积极情绪和阳光心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升生活质量,并感染周围的人。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养成主动激发积极情绪的习惯,培养阳光心态。</p><p class="ql-block">比如,建立自我激励的日常小习惯,起床后先深呼吸,默念一句积极的话,如“今天我真快乐”;引导他接触自然,阳光能刺激血清素分泌,哪怕就在院子里乱跑也能提振情绪;鼓励他帮助他人,小小的善举(如让座、赞美)会带来成就感。</p><p class="ql-block">引导和帮助孩子转换视角去思考,把挑战看作成长机会。同时减少与他人进行比较:专注自己的进步,而非关注他人的“完美生活”。尽可能地促进孩子能建立一种对待事物的“敞亮感”,愿意把疑惑、问题摊到桌面上讲清楚,而不是总那么藏着掖着、察言观色,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能用积极情绪去对待,保持自信,看淡结果,用一种“大不了从头再来”的放松心理状态去应对。那样他就会大大减少把困难问题变成“心病”的机会和概率。</p><p class="ql-block">只要家长足够用心,阳光心态就会像肌肉,越练习越强壮,久而久之这种状态会逐渐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他的积极情绪也会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信任与支持的营养:信任是心理安全的“基础营养素”,是安全感基石,也是人际关系的“土壤”。让人敢于暴露脆弱而不必防御(如倾诉烦恼、寻求帮助)。大脑层面的作用,当人感受到被信任时,大脑会释放催产素(一种促进联结的激素),降低压力激素水平。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生早期阶段(如婴儿期)通过获得信任感建立对世界的基本安全感,这种需求贯穿一生。</p><p class="ql-block">信任和支持之所以是心理营养,是因为它们直接满足人类最底层的归属需求和依恋需求。没有它们,人当然也能生存,但信任和支持缺失会导致“心理营养不良”。长期缺乏信任→会产生焦虑、多疑,造成对亲密关系的“依恋损伤”,而长期缺乏支持→会产生无助感、低价值感,使孩子心理患上“空巢综合症”。就像缺乏维生素会导致佝偻病,缺乏心理营养会导致关系障碍和情绪问题。</p><p class="ql-block">可见,信任和支持就像身体必需的维生素一样,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孩子被父母信任时会发展出自信,对孩子的支持能成为他心理成长的“催化酶”。</p><p class="ql-block">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他建立强大心理。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认识他人的能力。重视给他家庭生活参与感,建立良好的家庭参与与互动,培养他的角色主动意识。帮助他建立“我行、我一定行”的信心。当好后盾和靠山,支持孩子的想法,并陪伴他去做好、实现目标。</p><p class="ql-block">——鼓励与期待的营养:正向支持与鼓励是孩子内心动能的重要源头。尤其是老师的正向鼓励,往往能发挥出一种特别的作用和力量。鼓励他积极去做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尝试、帮助他完成挑战性任务。激发孩子的希望,帮助建立他可以实现的目标,给他励志。通过帮助他选择、鼓励他做事培养形成正向向上的心理愿望,在孩子心里建立对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知。在此基础上,帮助他达到某种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p> <p class="ql-block">【守护童心健康 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原创不易 感谢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