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旧忆:探寻心灵的清凉圣地

尹老

<p class="ql-block">  文 字 尹老</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11881596</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我在百度上查过它的出处,说是源自高晓松的母亲对其子女的教导,原文我就不去看了,但这一句话也的确是打动了我。我们的生活是应当要有诗意要有趣味,我们的眼界胸襟精神世界是应当要更广阔更深远。</p><p class="ql-block"> 已过了立秋,天气依然很热,出外明晃晃的太阳还是让人吃不消,实在不适合外出旅行。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我翻看着电脑里存着的旧照片,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那趟难忘的山西全境游,其中五台山之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于是决定先写一篇五台山的游记,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用美篇用回忆来实现我的“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这座素有“清凉圣境”之称的佛教圣地,让我也有了实实在在的体验。那一年的九月初从上海乘坐臥车到达太原,在前面的景区还身着汗衫,而到了五台山却把我带着的衣服都穿上身了。更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息,与尘世的喧嚣截然不同。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那错落有致的寺庙,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让人心境明亮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又一说佛教五大名山: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九华山地藏王、雪窦山弥勒)但我来五台山前只知道与这座山有关联的人物就是鲁智深。这位《水浒传》里的英雄豪杰,在五台山文殊院的那段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给我印象深刻。鲁智深原本是个粗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当了和尚后,依然难以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在半山亭打倒卖酒汉子、强抢酒桶,一口气喝光一桶酒,回寺后还大闹一场,“三二十人都赶得没路”。第二次闹事更是厉害,不仅打塌了半山亭,还打坏了山门金刚,在僧堂呕吐狼藉,甚至强迫身边和尚吃狗肉,直闹得“卷堂大散”。鲁智深的这些行为,虽然违反了寺规,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真性情,他就像一个不羁的行者,在这佛门净地留下了一段独特的传奇。每次想到鲁智深在五台山的这些趣事,我都忍俊不禁,仿佛能看到那个满脸通红、醉态可掬的花和尚在山间横冲直撞的样子。更何况他进佛门前以及从五台山下山后,所作所为都是义薄云天、除暴安良、重情谊守信诺,是个让人敬佩怀念的英雄、好汉。</p> <p class="ql-block">  在五台山,我还遇到了一件有趣又令人感动的事情。当时,有一位来自山东青岛的市民,为了还愿特地请来了太原市的晋剧团在寺庙前唱戏。周围围满了游客和当地的居民,大家都沉浸在这热闹的氛围中。那激昂的唱腔,优美的身段,一招一式都透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我站在人群中,看着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听着台下观众们的喝彩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佛教圣地,这样的场景显得格外和谐,仿佛是大佛菩萨与普罗大众的世俗生活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那位青岛市民一脸虔诚地跪在蒲团上,向佛祖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从他的眼神中,我也能感受得到信仰的力量对于他是如此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寺庙众多,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显通寺,这座占地一百二十亩,拥有殿堂四百余间的古老寺庙,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走进显通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那雕梁画柱、飞檐斗拱,无不展示着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寺内的铜殿,用五十吨铜铸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让人不禁感叹其工艺的精美绝伦。塔院寺的大白砖塔,高达二十一丈,犹如一个巨人屹立在五台山,成为了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远远望去,白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圣洁。还有那金阁寺里高达二十七点七米的菩萨像,一人就占了两层殿,要看他的脸面还得上二层楼去,那种震撼的感觉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五台山没有一般旅游景区的商业化气氛,寺庙保持着那份古朴和宁静。游客们来到这里,更多的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去探寻内心的宁静;是目不暇接的双眼,去寻访一代代曾经的辉煌,去感受沧海桑田的变幻。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和诵经声,让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那些古建筑,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网上看到了关于少林寺的新闻,让我想起五台山文殊殿前那块"歇心石"。释永信把少林寺做成上市公司时,五台山的和尚们还在用山泉煮茶待客;而今释印乐要"去商业化",也引起了游客的争议。佛门清净地的悖论在于:既要铜钱落地的脆响供养菩萨金身,又怕这声响惊扰了菩提明镜。</p> <p class="ql-block">  或许真正的修行不在于抗拒商业或者是拥抱商业。在现代社会,佛教圣地究竟该如何在回归初心让修身养性与世俗名利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五台山曾经的那份宁静和古朴,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商业化的浪潮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这些佛教圣地。一方面,适度的商业化可以为寺庙的修缮和保护提供资金,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文化;另一方面,如果过度商业化,就会让寺庙失去那份原本的神圣和宁静,变得世俗化。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能够传承下去,又要合理地利用它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就像五台山,曾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希望未来它依然能够保持那份初心,成为人们心灵的净土,同时也能在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翻看往日拍下的这些照片,想起了那一年,那一趟旅行,那连绵的山脉,那清凉的圣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