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胥门</p><p class="ql-block">都说胥门的“胥”是伍子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这个我是不相信的。因为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伍子胥是绝不敢这样做的。给他十个胆他也不敢!如果这样做了,那不明摆着找死吗?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胥门是借用“姑胥山”的胥,而不是伍子胥的胥。但是,胥门又确实和伍子胥有很大的关联。据说伍子胥就是在胥门被投入江水喂鱼的。还有说,伍子胥的眼睛被挂在胥门城墙上,因为伍子胥说他要眼睁睁看着越国灭亡吴国。又传说越国军队将欲攻城时,只见伍子胥“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因此越军不敢攻城。又传说伍子胥化为涛神,著名的钱塘江潮就是他驱赶而来的。不过《史记》可没这么说,只说了伍子胥自刎后,夫差命人将他皮革裹尸沈于江中。至于是不是从胥门投江的?史记并没有说。可见关于伍子胥的种种神话都是老百姓编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明清的胥门曾经是个阊门同样繁闹的地方,但如今的胥门却是无法和阊门媲美的了,差了好几个数量级。不过在胥门外,耸立着一尊伍子胥的塑像。塑像肃穆威严,一副凛然正气的忠臣形象。</p><p class="ql-block">城门外有条护城河,就是著名的胥江。现在有从阊门北码头到胥门的游览船,沿胥江而行,可一览胥江两岸的风光。</p><p class="ql-block">胥门外的胥江上有座万年桥,这是始于清朝的拱桥,而于现代重修的。</p><p class="ql-block">从阊门到胥门,凝结了许多吴国的传闻。明清时也是天下最繁荣最富裕的场所。正如《红楼梦》所言“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然而咸丰十年闹长匪的时候,苏州驻军为阻止苏州落入太平军之手,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他们将阊门到胥门的所有街道和店铺全部烧毁,富贵无两的北码头、山塘街、南浩街等一众繁华之地瞬间成为一片焦土。一时间苏州商人纷纷外逃,其中以逃亡上海的最多。这也成了上海日后成为经济领头羊的重要推手。真可谓是世事无常啊。</p><p class="ql-block">三、宝带桥</p><p class="ql-block">苏州吴江的宝带桥不为世人熟知,但其实它是极为罕有的始建于唐朝的连孔拱桥。宝带桥全长316.8米,宽4.1米,桥孔53个。规模如此巨大的唐桥保存到现世,在国内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是由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的。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官服的官带捐了出来,宝带桥之名也就因此而来。</p><p class="ql-block">不过,现存桥体已经不是唐朝的桥体了,历朝历代多有维修,现在的桥体是明正统十一年,即1446年,重建的形制。清同治年间和1956年又有大规模修缮。2012年再次对宝带桥进行了本体加固与环境整治。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模样。据称桥北石塔为宋代遗物,石碑亭为清代遗物。但即便古物无多,但桥的形态却是沿袭古代的,从形态可以看得出,这桥在唐代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胥门外伍子胥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胥门</p> <p class="ql-block">万年桥</p> <p class="ql-block">万年桥与胥门。</p> <p class="ql-block">修建宝带桥的主推人王仲舒,时任苏州刺史。他为修建宝带桥捐出自己的官带一条。所以那座桥就冠之“宝带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