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市档案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是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筑地上10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个展厅。常设展包括《档案见证北京》《中国档案珍品展》等,展出康熙传位遗诏、京张铁路历史影像等珍贵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档案利用区1300平方米;库房面积达6万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在70多万年以前,早期人类就生活在北京房山周口店一带,开始书写北京的历史。西周初年,周王朝在今北京地区分封了燕与蓟,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公元938年,北京成为辽代的陪都,称为"南京",又叫"燕京"。公元1153年,金代的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将其更名为"中都",并仿汉制扩建中都城,由此开创了北京作为正式国都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址的东北侧兴建了元大都。元大都是遵循《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理想帝王之都的法则来进行谋划和营造的。明代在城市的营建上仍然保持了方形城的礼制特点,后为安置人民、防御外敌遂加筑外城,全城呈"凸"字形轮廓。清代基本沿用了明代的内外城和皇城的规划布局,并在西山营建了三山五园。进入民国,北京进行了多方面的城市建设与改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代嘉靖年间,北京城在加筑外城后,城市呈"凸"字形的格局被稳定下来。清军入关后,清政府在北京实行了满汉分城而居的政策,内城以八旗方位进行区划管理。清代末年,北京开始分区管理。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统辖北京市政建设,为北平市政管理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8年,国都南迁后,北京改叫北平特别市,区界重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开始不断扩容,直至1958年,北京市所辖共计13个区、4个县。至此,北京现今辖界始定。2010年,原东城区与原崇文区合并为新东城区,原西城区与原宣武区合并为新西城区,形成16区县行政区划。2015年,撤销密云县、延庆县,设立密云区、延庆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档案馆免费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一至周六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推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