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十年来,中国的生育场景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实行一胎上环、二胎结扎、年头年尾流引产、一对夫妇终生只养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而计生对象绝招频出:有线人情愿多生罚款(如张艺超生三胎罚款748万元),有权的隐性超生瞒报,普通百姓东躲西藏,情愿房子被拆,家具被毁,不生一个男孩不回家,称为超生游击队。而如今,国家全面放开三胎政策,生育限制彻底解除,年轻人却选择“少生”甚至“不生”,独身、丁克成为越越多人主动选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出生人口从2016年开始下降,到2023年,当出生人口低于1000万人。2024年全国出生958万人,死亡1093万人,死亡人数比出生人多139万人,负增长。全国总人口数由排在世界第一降到了笫二。专家预测,几十年后,中国人口会降到8亿以下,60岁以上老人达3亿多,占人口总数将近百分之四十。</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的生育观为什么如此剧变,其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冲刷,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人生观念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 一、城镇化浪潮,瓦解了传统的生育观念。</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农业大国,八、九十年代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达80%。在熟人社会的村、组里,家庭人口数量直接关系到家庭在当地的地位:邻里纠纷时,人丁兴旺的家庭更有话语权,“三副拳头当得县官”;家庭养老时,子女多意味着多一份保险。对于没生男孩子的家庭会被人骂是“绝蔸鬼”,常被人看不起。因此就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儿穷不久,无儿富不长”、“女儿养不了娘、沙子抖不了墙”的口头弹流传。如老家有一户生有两女,与人吵架时对方常骂一些难听伤人话。夫妇暗下决心,不生男孩不罢休,女方硬是在接近40岁生一男孩,再没人敢写他“绝户”的话,在生产队也挺起了腰杆。超生游击队就是这样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城镇化率己达70%,超过半数人生活在城市。而城市里是陌生人社会,来自五湖回海,邻里之间一般互不往来,喊不出对方名字,也不知底细。家族势力不再是立足根本。衡量个体价值标准从“子女数量”变成了“经济实力”、“职业成就”。没有人因“没生男孩”、“孩子太少”被人嘲笑。死亡时也可选择“火化”或葬公墓山,免得子女少、无子女户被人看不起请不到人“抬丧”。生活彻底从“集体群居”回归为“个人选择”。那些以“人多为王”的家族势力没有了活动市场,就是同姓的“族长”也失去了往昔威风。更重要的是,城市生活打破了“养儿防老”的闭环——各种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传统生育现实基础己悄然瓦解。</p> <p class="ql-block"> 二、眼界开阔,旧观念在时代浪潮中褪色。</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农村青年不再默守在封闭的村落,绝大多数都奔赴北、上、广打工挣钱。在沿海城市和中外合资工厂里,他们开拓了眼界,发现技能比人多重要,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找到工作,丁克家庭同样拥有幸福脕年。在互联网上,他们接触列“个体价值高于传宗接代”的新观念,“多子多福”的逻辑开始松动,没有男孩也不等于断香火,女性同样能传承家族精神、瞻养父母。“力大不养家,崽多不养爹”的案例频频出现在现实中,兄弟姊妹争财产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增加父母之忧,不如生一个好,丁克也行,省得烦心。</p> <p class="ql-block"> 。三、现实压力,“三座大山”压垮生育意愿。</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观念转变是生育减少“软因素”,那么现实压力就是“硬阻力”。“购房、教育、结婚”三座大山,让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高价房是压在年轻人身上第一座大山。由于城镇化,子女都往城镇跑,首先要一个窝。在三、四线城市或县城购一套120平方毛坯住房,起码要四、五十万元,加上简单装修、购几件能生活的家俱又要三十来万,加起来八十多万元,打一辈子工都不够。就是交首付30%再按揭,也要当15至20年房奴,每月工资剩下余额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奋斗到50至60岁,还在为子女还房贷帐。而不买房,儿子找不到对象,怨你一辈子。所以有人说:养了个儿子是前世欠债今世还。</p><p class="ql-block"> 教育成本飙升,让“养娃变成烧钱”。七八十年代,养育孩子成本是“吃饱穿暖”,小学几元钱,中学住校几十元钱一期,再不用交任何费用。没有私人“贵族学拔”,没有挤破脑袋都想进的“清北”“、火箭”等重点班。考上“中专”、“大专”,可免交学费。而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教育军备竞赛”,每年上万元,从小学到初中虽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校服费、课后服务费、特强项目教育费等一学期也要千元以上。因为高中录取率只有50%,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进各种培训班,寒暑假、双休日上课外辅导班,一学期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特别是250元一小时的“一对一”辅导更是无底洞。有数据显示,培养一个小孩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一线城市超一百万元,三四线城市也要几十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象上长沙“雅礼、长郡”这样重点贵族学校。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收入供不起一个孩子读到较好大学。如此高昂的教育成本,年轻人不得不理性计算。“生得起,养不起”成为普遍共识。孩子多只培养一人读高中、大学,其余读完初中就放弃升学了。与其这样招子女怨,干脆生一个或不生更好。</p> <p class="ql-block"> 结婚成本上升也间接抑制了生育意愿。六、七十年代结婚是“几匹布,两双鞋,喜糖一撒宾客来”,“洋布伞,玻璃把,冒得皮鞋我不嫁”。八、九十年代结婚婚彩礼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现在彩礼是“三子”(房子、车子、票子)。“没有车、房,一切免谈”。有钱人家孩子刚到十岁就预准备彩礼,无钱人千方百计筹借仍于事无补,耽误儿子青春,长叹:与其如此,当初就不该生。因此流传看“生女孩,是千金,生男孩是负重,不生不养一身轻”。</p> <p class="ql-block"> 四、现实环境,就业难击碎生育信心。</p><p class="ql-block"> 就业市场严竣形势,让“少生少麻烦”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无奈选择。2000年前,读大学包分配。不管你是贫穷山村农民的儿女还是富甲一文的达官贵人家孩子,考上“中专”、“大专”以上学校就是“鲤鱼跳龙门”,是吃国家皇粮的人了。而且大学不要学费,还发生活费。毕业后不用担心工作,直接由县、市统一分配到行政事业单位,为干部编制。那时大学未扩照,每年就是60至80万人,录取比例20%左右,读书考中专、大学是家庭和学生的奋斗目标。我老家生产队,70年代自我第一个出来工作后,他们各家拿我作榜样激励子女,先后有我大哥女儿、二哥儿子、堂二叔家两儿一女、堂三叔家孙子和相继考上了中专、大专以上学校,吃上了皇粮。读书成为跳出农坑的唯一出路。</p><p class="ql-block"> 1999年高校扩招,读大学的越来越多,2024年突破到1197万人。自2001起,大学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就业越来越难:国家机关、事业单住进人必考,名额有限;央企、国企内外有别,一票难求;国营、集体工厂已改制,无门可进;私营企业要图利,迫于压力,今天招进,隔一段的时间以各种理由辞退,以此敷衍各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即便是双一流名校毕业生也难找到工作。父母辛辛苦苦打工挣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业工资低于自己打工时的钱,有点哭笑不得。大学生送外卖,当屠工杀猪不是新鲜事。有的怕丢面子,干脆在家啃老,足不出户,父母唉声叹气也没办法。所以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抬头。父母认为,既业付出高额的教育成本也未必能获得好的工作,何必生那么多孩子来承受这种压力,少生一个就少一份就业焦虑,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五、价值重构,从“为子女活”到“为自己活”。 </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社会,个人价值依附于家庭和家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人生的核心目标,追求“多子多福”,习惯为子女活,一生都为家庭付出。</p><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变化和人民生活改善,国家养老防老政策不断完善:家庭困难有“低保”,生病住院有“医保”,无儿无女有“五保”,年过六十有“社保”。一生都有保障。他们认为,没有子女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和开支,可以用养子女的钱去旅游,去学习,去享受生活。可以不用为孩子教育、就业、结婚操心,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这种“无子女享福”的观念,本质上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人生的意义不再是生育和养育,还有自我实现和精神满足。</p><p class="ql-block"> 同时婚姻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生育。旧社会“结婚必须生育”是天经地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生育的女子犯有“七出”,必被休掉,未生育男孩继承香火的女子也要离婚。而现在由于环境和人生观念改变,越来越多的选择“不婚”或脕婚。结婚后选择“丁克”过日子,稍不顺意就离婚。结婚的人越来越小,离婚的逐年增加。民政部门统计,我国2024年登记结婚的610.6万对,较2023年下降20.5%,离婚351.3万对,与2o23年持平。特别是九0后青年认为:人生幸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不一定要子女来证明。这种对婚姻和生育的重新定义,让“不生”成为一种主动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四十年来,中国的生育观念从“多子多福”到“少生优生”,再到不愿生育,背后是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个体从家庭束缚中解放,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也带来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减少等问题逐渐显现。虽然国家出台了个税优惠、生育补贴等奖励措施鼓励生育,还是杯水车薪。让年青人“愿意生,生得起”就要“养得起”,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理解这场生育观念剧变的深层原因,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数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