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陈家营里忆峥嵘,一颗印传华罗庚。</b></p><p class="ql-block"><b>生于金坛家业薄,少年缀学足疾承。</b></p><p class="ql-block"><b>寒窗独对残灯影,算稿堆成陋室铭。</b></p><p class="ql-block"><b>慧眼识珠熊庆来,破格延聘清华中。</b></p><p class="ql-block"><b>负笈剑桥求真谛,烽烟骤起故园情。</b></p><p class="ql-block"><b>联大讲坛传薪火,滇池夜雨写无穷。</b></p><p class="ql-block"><b>论文叠出惊寰宇,桃李成荫沐春风。</b></p><p class="ql-block"><b>抗战方休身赴美,携家远渡大洋行。</b></p><p class="ql-block"><b>忽闻故国升新日,便弃洋楼返旧丛。</b></p><p class="ql-block"><b>优选统筹行四海,山河处处见奇功。</b></p><p class="ql-block"><b>古稀入党酬夙志,矢志为民不计穷。</b></p><p class="ql-block"><b>讲席忽倾东瀛地,英魂长绕翠微峰。</b></p><p class="ql-block"><b>巨星陨落光犹在,化作长天北斗虹。</b></p> <p class="ql-block">昆明的初秋,天高云淡,微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山茶花与泥土的清香。在这座“春城”的西北一隅,远离喧嚣的都市中心,藏匿着一处静谧而厚重的历史角落——华罗庚旧居。</p> <p class="ql-block">它坐落于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街道陈家营村114号,原是当地一户杨姓人家的“一颗印”式传统民居。位于金川路与陈家营路相交处。</p> <p class="ql-block">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市肌理中,这三进小院宛如一颗沉静的明珠,默默诉说着抗战烽火中一段关于信仰、坚韧与科学精神的不朽篇章。</p> <p class="ql-block">这是刻于院墙上华罗庚的浮雕像及其诗作“藏拙保身我所憎,愿将涓滴献人民。生产如能长一寸,何惜老病对黄昏”的再现。诗作抒发了华罗庚竭尽全力将毕生所学为人民服务的朴素感情。从这也可看到,华罗庚这个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其他方面的修养也是蛮高的,能写出这样的诗作就是明证。</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一时间,大批文化精英汇聚春城,陈家营村也因地处城郊、便于躲避日机轰炸,成为教授们临时栖身之所。</p> <p class="ql-block">194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因原居所遭空袭损毁,在挚友闻一多先生的邀请下,举家迁至陈家营村114号,与闻家比邻而居,共度国难。</p> <p class="ql-block">步入旧居,时光仿佛倒流。青砖灰瓦,木门斑驳,三进院落依中轴线依次排开,总面积近一千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院中老槐树依旧挺拔,枝叶婆娑,似在低语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正院中央,一尊华罗庚先生的半身铜像静静伫立,目光深邃,仿佛仍在凝视着数学宇宙的无穷奥秘。脚下是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路,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里。</p> <p class="ql-block">旧居的中院,如今已被精心改造为陈列展览馆,是整座故居的灵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罗庚先生的生平年表:从江苏金坛的贫寒少年,到因病致残却自学成才的数学奇才;从清华大学破格聘任的“唯一没上过大学的教师”,到西南联大讲坛上的青年教授,再到新中国数学事业的奠基人。展柜中陈列着他当年使用过的煤油灯、破香烟罐改制的油盏、泛黄的手稿与笔记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一灯如豆”的艰苦岁月。</p> <p class="ql-block">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的家庭。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商科。由于家境贫困,还差一学期毕业时,华罗庚不得不弃学回金坛帮助其父亲经营小店铺。</p> <p class="ql-block">华罗庚晚年教导年轻人时回忆起自己少年时刻苦自学的境遇,写下诗篇:</p><p class="ql-block">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p><p class="ql-block">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华神奇不足提。</p><p class="ql-block">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p><p class="ql-block">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者呆。</p><p class="ql-block">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p><p class="ql-block">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p> <p class="ql-block">那时,华罗庚刚结婚不久,家乡流行伤寒传染病,华罗庚的母亲在这时因病过世。华罗庚还没有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自己感染上了伤寒病,华罗庚染病卧床6个月。妻子吴筱元倾其所有,到处寻医,终于将华罗庚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病虽痊愈,但左腿留下终生残疾,但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看华罗庚年轻时的照片,腿虽残疾,但模样还是挺帅的。</p> <p class="ql-block">华罗庚的第一篇论文是他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出名的。他论证出当时著名数学教授苏家驹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而崭露头角。</p> <p class="ql-block">而后受到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青睐,约他上清华大学工作、旁听、深造。继而去英国剑桥留学。</p>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战爆发,华罗庚1938手便毅然辞学回国,来昆明联大任教。闻一多将自家住房划分一间给他家居住。两位学术巨擘,一位研文,一位治数,虽专业不同,却心怀家国,同仇敌忾。</p> <p class="ql-block">他们以一布帘分隔居所,留下“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的千古佳句,成为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团结奋进的精神写照。</p> <p class="ql-block">后来,华罗庚携眷搬到陈家营这个住所,离校15里,华罗庚白天走过去教授,晚上走回来研究。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在陈家营四年间完成的学术成就。在楼下牛马嘶鸣、猪叫鸡啼的嘈杂环境中,在妻子吴筱元刺绣补贴家用、精打细算维持生计的支撑下,华罗庚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二十多篇高水平论文,并完成了其第一部专著《堆垒素数论》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华罗庚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她就是靠山,是站在他后面的人。她一人操持家务,养育三个小孩,还做刺绣出售贴补家用。照现在的女权观点,这样的丈夫早该踢到九霄云外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更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史上的里程碑。展板上引用了他晚年回忆:“全家住在两间小厢房里,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字字千钧,道尽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学术报国的赤诚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寄居昆明后,华罗庚与闻一多交往更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说。他们常和吴鸣、楚图南、王时风等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抒发个人情怀,</p><p class="ql-block">闻一多遇难之时,华罗庚不在昆明,他是在从上海到南京的火车上得到噩耗的。当时,他手里拿着报纸,泪水不断涌出,望着窗外友重置的田野,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深深敬仰、有患难之情的这位师友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华罗庚从内心深处涌出这样的诗句:</p><p class="ql-block">乌云低垂泊清波,红烛光芒射斗牛</p><p class="ql-block">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华罗庚赴美讲学,并被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其举家赴美定居。</p> <p class="ql-block">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袒露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p><p class="ql-block">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民族的富强,华罗庚谢绝了美国同行诚心挽留,毅然回国。</p> <p class="ql-block">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此期间,他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倾注了大量心血。</p><p class="ql-block">1964年,华罗庚就推广应用优选法、统筹法等"双法"工作致信毛泽东主席,并附上读毛主席诗词后自己所作的词。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信:"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p> <p class="ql-block">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华罗庚任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并亲自讲授"数学分析"等课程。</p> <p class="ql-block">1979年6月,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作演讲,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不幸逝世。</p><p class="ql-block">华罗庚离我们而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可他的精神犹存,功绩犹在,他那热烈深沉、慷慨激昂的诗句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b>呼伦贝尔骏马,</b></p><p class="ql-block"><b>珠穆朗玛雄鹰,</b></p><p class="ql-block"><b>驰骋草原志千里,</b></p><p class="ql-block"><b>翱翔太空意凌云,</b></p><p class="ql-block"><b>一心为人民。</b></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院则被辟为文创展示与体验区,既有数学主题的互动装置,也有融合云南民族元素的文创产品,让科学精神与人文艺术在此交融共生。值得一提的是,旧居虽经多次修缮,但始终坚持“原样修复”原则,保留了“一颗印”建筑的土木结构与空间格局,甚至连当年华罗庚与闻一多共居时的布帘位置,也以艺术装置的形式予以呈现,令人恍然若见两位大师伏案治学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夕阳为旧居的屋檐镀上一层金边。回望这方寸之地,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华罗庚旧居,不仅是一座物理空间上的“旧宅”,更是一座精神的圣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环境的优渥,而在于内心的坚定;不在于外在的光环,而在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更应铭记:正是在那样“危楼欲倒”的艰难岁月中,有人以“一灯如豆”的微光,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此行虽短,余韵悠长。华罗庚旧居,不仅值得数学爱好者前来朝圣,更应成为每一个渴望在浮躁时代中寻得定力与方向的人,心灵的栖息地。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的勤勉,那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信念,永远是照亮人生前路的不灭灯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