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秋电影观后感

静秋

<p class="ql-block">最近由于孙子所在幼儿园放暑假,儿媳应孙子要求送他去姥姥家小住一段日子。这样我就有了一周的自主支配的闲暇时光。早起边散步边背古诗文,绕牧野湖耗时一个半小时走一圈的惬意时光后,回家。午饭后美美地睡个午觉,连着三个下午去宝龙超市的唐阁影院去看了三个电影。每观一影都有不同的收获,对我的生活都有各异的启发。现将影后观感陈列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于浪浪山间,寻得人生之路——《浪浪山小妖怪》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光怪陆离的妖怪世界里,《浪浪山小妖怪》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以其独特的笔触,勾勒出当代奋斗者的精神图谱。当影片落幕,片尾曲悠悠响起,那些在山林间奋力奔跑的小身影,早已化作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微光,照亮了每一个在现实泥泞中艰难跋涉的奋斗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部动画电影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以童真的视角,深刻解构了成年人世界的生存法则。小猪妖为了获得“洞府编制”,日夜打磨箭矢,那努力的身影,恰似千万个在招聘会上奔波忙碌的年轻人;黄鼠狼精从最初的话痨,到后来变得沉默寡言,这一蜕变过程,映照出每个职场新人被迫戴上社交面具的无奈。然而,创作者并未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辛辣描摹上,而是赋予了四个小妖怪在绝境中迸发出惊人生命力的勇气——当他们披上唐僧师徒的戏服,在村民们充满质疑的目光中,毅然决然地踏上取经之路时,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恰恰是当代青年最珍贵的精神底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美术风格来看,这部制作精良的国漫堪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用水墨风渲染的山峦间,点缀着赛博朋克式的霓虹灯光;皮影戏般的打斗场景,与二维动画技术相得益彰。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暗合着当代青年的生存状态:我们既承载着“修身齐家”的传统使命,又不得不在数字化浪潮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当小猪妖最终选择回到浪浪山时,这个看似“躺平”的结局,实则是对“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现代诠释——真正的成长,并非是一味地逃离,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电影中,豹<span>头精</span>的偏见与村民们的善变,恰似当今网络时代的舆论狂欢。然而,小妖怪们用救回孩子的实际行动,有力地证明了:真诚,永远是最好的通行证。而黄眉童子虽犯错却仍能继续执行任务的设定,看似指向“背景决定论”,实则暗含着对制度完善的深切期待——正如小猪妖最终获得的认可,社会终将给予每个奋斗者一个公平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部动画电影最深邃的隐喻,隐藏在那些未被说破的留白之中。当四个小妖怪在月光下认真整理行装时,他们身后随风摇<span>曳</span>的树影,仿佛在轻声诉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取经人”。影片中的那句台词:“我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振聋发聩。世界是一座巨大的浪浪山,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浪浪山小妖怪》用最具中国化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成为完美的“社会人”,而是在不忘初心的同时,学会与这个世界温柔相拥。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精神境界,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当代人最珍贵的精神馈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观《戏台》:戏里戏外,人生百态与艺术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戏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戏台》这部由陈佩斯执导并主演,黄渤、姜武、尹正、余少群等一众实力演员加盟的电影,宛如一扇通往民国乱世的时光之门,将我拽入那个充满荒诞与传奇、欢笑与泪水的戏曲江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影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把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的风云变幻浓缩在一方小小的戏台上。故事围绕着一个戏班为军阀演出《霸王别姬》展开,包子铺伙计大嗓儿(黄渤饰)意外被错认成名角儿,军阀大帅(姜武饰)强行干预改戏,一时间,台前台后乱作一团,各种啼笑皆非的情节接连上演。从开场的热闹喧嚣,到中间的冲突不断,再到结尾的震撼人心,整个剧情节奏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每一个情节的转折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就像一场紧张刺激的冒险,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人物塑造上,《戏台》堪称一绝,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人性。陈佩斯饰演的戏班班主侯喜亭,世故圆滑却又坚守底线。面对军阀的强权压迫,他为了戏班众人的生计,不得不点头哈腰、委曲求全,那种无奈与心酸,被陈佩斯演绎得淋漓尽致;可一旦回到戏台上,他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又展露无遗,眼神里满是敬畏与坚定。黄渤的大嗓儿,质朴中带着机灵,他从一个对戏曲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到在误打误撞中走上戏台,完成了一场关于梦想与勇气的奇妙冒险,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台词,都透着底层小人物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姜武的洪大帅,蛮横无理、荒诞可笑,他对戏曲的无知与肆意篡改,将权力的傲慢与对艺术的践踏展现得入木三分,让人又气又笑。还有余少群饰演的凤小桐,举手投足间尽显戏曲名角儿的风采,他的妩媚、坚韧与对艺术的坚守,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柔情与悲壮。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乱世众生相,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面,也引发了对现实生活中自我坚守的深刻反思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部电影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对艺术尊严的深刻诠释与极致捍卫。在那个动荡不安、权力肆意横行的年代,戏曲艺术被卷入政治的漩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军阀大帅凭借手中的枪杆子,强行要求戏班按照他荒谬的想法改戏,完全不顾及艺术的规律和演员们的心血。然而,戏班众人却始终坚守着“戏比天大”的信念,哪怕枪口顶在脑门,哪怕生命受到威胁,他们也绝不轻易妥协,绝不糟蹋一句唱词,绝不敷衍一个动作。当炸弹炸穿戏台顶棚,观众们纷纷逃窜,戏班人却依然踩着碎瓦,在硝烟弥漫中继续唱完最后一折,那一刻,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艺术的热爱与忠诚,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坚守,一种超越生死的信仰,让人为之震撼,为之落泪。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当下这个快节奏、娱乐至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坚守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不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精彩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戏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堪称惊艳。电影巧妙地将京剧与话剧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既保留了京剧独特的唱腔、身段、服饰等传统韵味,又运用话剧的写实手法和现代叙事方式,让故事更加贴近观众,易于理解。在画面和场景的构建上,每一帧都充满了质感,古色古香的戏台、热闹的街市、昏暗的后台,都将民国时期的氛围烘托得恰到好处,仿佛让人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戏园子之中。而配乐方面,传统的戏曲锣鼓与现代音乐的巧妙结合,更是为影片增色不少,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激昂的锣鼓声让人热血沸腾;在温情脉脉的时刻,悠扬的音乐又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份细腻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戏台》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沧桑巨变与人性的光辉黯淡;它是一首赞歌,歌颂着艺术的永恒魅力与坚守的伟大力量;它更是一场关于人生的启示之旅,让我们在戏里戏外,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学会在困境中坚守,在荒诞中寻找希望。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部电影让我坚信,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磨难,只要心中有梦,有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我们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观《南京照相馆》:以光影铭记,让历史回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南京照相馆》的最后一帧画面隐去,影院的灯光渐次亮起,可我的思绪仍被牢牢锁在那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的1937年南京城。这部电影,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划开历史的伤口,让那段沉重的记忆鲜血淋漓地展现在眼前,每一幕都如重锤,狠狠敲击着我的心灵,带来的震撼与触动,久久难以平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将镜头聚焦在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这里,本是记录百姓生活琐碎美好、留存岁月温情瞬间的地方,却在日军的铁蹄下,沦为见证人间炼狱的前沿。一群原本普普通通、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照相馆老板老金、邮差阿昌、戏班名角儿凤小桐、进步青年林毓秀等,因命运的捉弄,被迫卷入这场关乎民族生死与历史真相的漩涡之中。他们最初,也只是在侵略者的阴影下,卑微地寻求生存的可能,面对日军的残暴,恐惧如影随形,只能选择隐忍与顺从。然而,当冲洗日军底片时,那些记录着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暴行的画面,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了他们的良知,也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反抗的火焰。从那一刻起,他们不再是麻木的看客,而是为守护历史真相、捍卫民族尊严,不惜舍生忘死的勇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电影中,有许多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更引人深思。比如日军军官伊藤,他表面上温文尔雅,甚至对摄影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骨子里却满是侵略者的残暴与虚伪。他命令毓秀怀抱刚被日军摔死的婴儿,拍摄所谓“中日亲善”照片的场景,极具讽刺意味,将日军妄图粉饰暴行、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还有日军军官井上,一边用毛笔书写着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仁、义、礼、智、信”,一边却在肆意践踏这些道德准则,对南京百姓犯下滔天罪行,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愤怒到了极点,也深刻揭示了侵略者的伪善与野蛮。这些细节,不仅仅是对日军暴行的有力控诉,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影片中,还有一幕特别打动我。在照相馆躲避日军搜捕的艰难时刻,老金的女儿说自己还有好多地方没去过,老金便用照相馆的幕布,展示出北京故宫、杭州西湖、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等美丽的风景,大家一起念着这些地名,眼神中满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一刻,尽管身处黑暗的绝境,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从未熄灭,对祖国的热爱跨越了战火与死亡,在苦难中熠熠生辉。这也让我明白,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与挫折,只要我们心中有信仰,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没有什么能够将我们打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部电影不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沉重,更让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他们或许身份卑微,或许力量渺小,但在面对正义与邪恶的抉择时,却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真相、捍卫尊严。他们的故事,让我对“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出影院,外面阳光明媚,街道上车水马龙,一片安宁祥和。可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电影中的画面。我深知,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侵略者的罪行,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要铭记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珍惜当下,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向世界讲述真实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因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