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名:陈建芳,现名:陈建方,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60年2月出生在上海,1965年6月随父母亲支援贵州三线来到贵州省黔南州。至今60多年,扎根贵州的三线二代。</p> <p class="ql-block">1965年6月1日,上海黄浦公园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4日,贵州黔牛犁田影视制作吴阿伟老师,拍下了天潼路花园(现北外滩花园),那地方是我们一家1965年6月离开上海的住地。难忘60年过去了,每次回上海,我都要到这花园台边坐一坐。</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是原上海市天潼路90号位置,我5岁前在这里生活了5年。1965年6月9日,我父母亲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贵州三线建设,离开了上海,来到贵州省黔南州,至今60多年了,难忘上海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女儿陈墨结婚时,与奶奶在贵阳合影。</p> <p class="ql-block">山河为证:我的奶奶与三线岁月</p><p class="ql-block">作者:陈 墨(贵州三线三代、现黔南科技学院英语教研室主仼)</p><p class="ql-block">1965年6月13日,奶奶严侬秀响应祖国号召,带着一家老小,从上海跃进电机厂动身,前往贵州支援“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那一年,贵阳还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惠水县还只是地图上一处隐约的名字。而奶奶,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其中就有我父亲,当时不过5岁。那一年的迁徙,是命运的分水岭。没有人知道贵州的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水有多深,只知道国家需要。奶奶常常说:“那个年代,没有人考虑‘值不值得’,只问‘要不要去’。”她说这话的时候神色平静,不带骄傲,也不带悲伤。到达贵州后,他们被分配到永安电机厂。条件很艰苦,住房紧张,饮水困难,语言不通,吃的菜也和在上海的不同。“刚来那几年,我连辣椒都不会吃。”奶奶这样回忆。但她从不把这些说成苦难,而是称为“过日子的磨练”。她说,锅里煮的东西再简单,孩子们都在,那就是热腾腾的家。厂里早期的生活像在野地里种庄稼,许多设施都要从零建起。住房是大家轮流搭建的,工棚用石棉瓦和泥砖拼成,晚上冷得透骨。孩子们就在那种土墙边的操场上玩耍,奶奶白天上班,晚上要轮值食堂帮厨,还要辅导几个孩子做功课。她常说:“那时没有说过累,是怕孩子看到你喊苦。”转眼,已经是2025年。从她举家南迁开始,整整六十年了。这些年,父亲在三线企业工作直至退休,我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三代人都在贵州落了根,而奶奶,是这一切的起点。奶奶一直说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也从不自称是英雄。但在我们眼里,她做过许多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p><p class="ql-block">2019年母亲节,奶奶坚持要去贵阳300医院看望一个三线子弟,名叫徐良。当时他突发脑溢血,昏迷了一百多天。医生都不太抱希望。奶奶说:“他是我看着长大的孩子。”那年,她已经90岁,腿脚不便,但还是拄着拐杖去了。她站在病房外隔着窗子叫着徐良的名字,说着一些过去的事,说得很轻,像是怕惊扰病床上的沉默。但那天以后不久,徐良醒了。</p><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奶奶说她还有一个愿望,想回永安电机厂看看。她想见几位当年她曾帮助过的人。爸爸和姑夫陪她去了惠水。一到厂里,她便直奔胡明海家。胡明海是父亲小时候的同学,家境贫寒,小学辍学,年少失亲,一度在社会边缘徘徊。但奶奶没有放弃他,为他找工作、张罗婚事,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胡明海见到奶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一边说话一边哽咽,说:“要不是你,我不可能有今天。”那次回厂,奶奶还找到了严洲。他的母亲严兰娥是当年厂里的女工,曾找奶奶诉说儿子找工作困难。奶奶记在心里,回家便找我爷爷商量。爷爷是抗美援朝回来的老干部,办事一向讲规矩,但还是为严洲奔走协调。后来,工作落实了,奶奶又帮他联系对象。</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严洲也已当了爷爷,但他至今仍记得那年奶奶的那句“你娘是个好人,你也要争气”。时间没有磨损奶奶的记忆,也没有淡化她的三线情怀。</p><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听说上海筹建“三线建设展陈馆”,她托我父亲寄去100元捐款,又特意从家中取出珍藏多年的两只景德镇瓷盘——那是永安电机厂成立20周年时的纪念物,她亲手用红布包好,让爸爸绕道上海,把它们亲自交给筹备组。她说:“这是厂里的记忆,不该只留在我家”。</p><p class="ql-block">2025年这个夏天,奶奶收到了永安电机厂建厂60周年纪念活动的邀请。那天是六月,阳光正好。我们推着她坐上车,沿着曾经熟悉的公路驶向惠水厂区。到了厂里,奶奶望着熟悉的厂门,久久没有说话。她见到了许多老同事,有的坐着轮椅,有的已经认不出彼此,但大家一说起厂里的锅炉车间、总装线、职工礼堂,眼里都泛着光。活动现场专门为老职工设了座席,奶奶坐在前排,神情庄重。她还作为老一辈职工代表简单发了言:“我是1965年来的,和我老头子一起,那时候厂里什么都没有,但我们都觉得那是最好的年纪。”台下响起了掌声,有人悄悄说:“奶奶真是我们厂的历史啊。”如今,奶奶97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她常参加一些三线老同志的聚会,也关注“三线”相关的活动信息,有时还让我帮她报名。平日她坐在阳台晒太阳,会慢慢讲起过去的事:厂区的工棚,孩子们的食堂饭,山坡上的野菜花。她记得那些名字,记得那些人,记得某年某月谁给她送过半篮番薯,也记得谁家孩子第一次喊她“阿婆”。我听她讲,也记录她讲。</p><p class="ql-block">2024年我以“三线文化”为研究主题,申报了贵州省人文社科课题,这不仅是一份研究,也是对奶奶的一种交代。我希望更多人知道,三线建设不只是工程、工厂、产品,它还包括无数像奶奶一样的人,把青春安放在山谷里,把信念写在沉默中。奶奶从不说“牺牲”两个字,她说的是“我们一家人从上海搬来,是国家要我们来”。她说,“来贵州没有吃亏”。是的,她没有吃亏,她用一生筑起了一座精神的屋脊,我们在屋檐下长大,学会了什么叫担当与信仰。我想,三线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喧哗,不炫耀,安静地付出,安静地走过。而我们这些后来人,能做的,就是把他们走过的路,讲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贵州三线三代陈墨,2025年6月21日有感于原贵州永安电机厂建厂60周年活动感言叙。</p> <p class="ql-block">陈建芳3年时,上海万象照象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贵州永安电机厂子弟学校,初中毕业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参加惠水县武装部基干民兵训练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1日,是我们一家5口人从上海到贵阳的60周年。贵阳市南明区退役老兵红色宣讲团在崔喜文团长带领下,一行宣讲团成员,来到贵阳小河看望志愿军老兵配偶,97岁严侬秀妈妈,并赠送:爱与陪伴字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严侬秀在94岁回厂参加惠水永安人聚会时,在原班组地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陈建芳1990年7月,时任贵州永安电机厂机修车间主任接受厂宣传科采访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难怪,小陈老师从小爱吃糖</p><p class="ql-block">作者:小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三线”后代的手稿</p><p class="ql-block">这位已是大学教师的“三线三代”</p><p class="ql-block">用细腻笔尖描绘近百岁高龄奶奶的心语</p><p class="ql-block">小陈老师说——</p><p class="ql-block">奶奶97岁了,身体还算硬朗</p><p class="ql-block">奶奶经常参加一些三线老同志的聚会</p><p class="ql-block">奶奶时常关注“三线”的活动信息</p><p class="ql-block">奶奶有时还让我帮她报名</p><p class="ql-block">奶奶要去见到那些她想见的人</p><p class="ql-block">哪怕听听他们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回忆一下他们的名字也很好</p><p class="ql-block">和奶奶一列火车到贵州的工友很少了</p><p class="ql-block">奶奶平日坐在阳台晒太阳</p><p class="ql-block">会慢慢讲起往事</p><p class="ql-block">那厂区的工棚</p><p class="ql-block">那孩子们争先恐后去占位置的露天电影</p><p class="ql-block">那山坡上的野百合</p><p class="ql-block">她都记得清晰</p><p class="ql-block">奶奶还记得那些人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记得某年某月谁给她送过半篮番薯</p><p class="ql-block">也记得谁家孩子第一次喊她“阿婆”</p><p class="ql-block">我听她讲,我记录她讲</p><p class="ql-block">小陈老师从小清晰记得——</p><p class="ql-block">奶奶从不说“牺牲”两个字</p><p class="ql-block">奶奶说——</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人从上海搬来,是国家要我们来”</p><p class="ql-block">奶奶说:“来贵州没有吃亏”</p><p class="ql-block">是的,奶奶没有吃亏</p><p class="ql-block">奶奶用一生筑起一座精神的屋脊</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屋檐下长大</p><p class="ql-block">学会了什么叫担当与信仰</p><p class="ql-block">小陈老师感叹——</p><p class="ql-block">奶奶那代人最大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就是不喧哗,不炫耀,安静地付出</p><p class="ql-block">奶奶安静地走过</p><p class="ql-block">而我们这些后来人能做的</p><p class="ql-block">就是把她们走过的路画出来</p><p class="ql-block">立在她的眼前</p><p class="ql-block">让她美美的回忆</p><p class="ql-block">让那些光影斑驳的日子重新闪亮</p><p class="ql-block">成一幅油画</p><p class="ql-block">小陈老师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奶奶最喜欢翻出泛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我帮奶奶整理模糊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我在奶奶的脸上看得见她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那是岁月的一笔一画勾勒</p><p class="ql-block">奶奶不愿意说起那些曾经的艰辛</p><p class="ql-block">奶奶的微笑总有一股甜味</p><p class="ql-block">难怪,小陈老师从小爱吃糖</p> <p class="ql-block">小语(杨杰)我敬佩的一位贵州干部,下乡带队书纪,回省委工作,坚持写三线人,做三线文化宣传。这是在都匀深入生活,研究写三线散文早晨锻炼身体视频,我陈哥来分享(8月17日晨都匀)。</p> <p class="ql-block">妈妈参加了原贵州永安电机厂建厂60周年纪念活动(惠水县)。</p> <p class="ql-block">上海黄河路饭店,在永安友每年聚会活动中,我先后10多次与永安友欢乐黄河路酒家。</p> <p class="ql-block">2024年在肇兴侗寨参加谷雨节,与中央电视台记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参加叶辛老师新书发布会,我担任了文艺汇演节目总导演。</p> <p class="ql-block">2021年参加贵州省首届怀旧春晚组织工作。与贵州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卜小贵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多明教授,《中国广告大词典》主编,我贵州电大老师。</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9日,在贵阳筑城广场参加贵阳民族大巡游活动中,接受贵州电视台采访影照。</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在贵阳黔三线大食堂,与贵州俩位全国知名收藏家陈祖万(右二),陈祖伟(左一)兄弟俩合影留影,感谢俩位收藏大家对宣传三线文化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1日凯里南丰人相聚活动在贵阳花溪举行。参加本次筹备工作的10多位人提前数日,在贵阳召开筹备会,准备迎接各地南丰人的到来。本次凯里南丰人,来自广东、广西、江苏、上海、浙江、成都、贵州凯里、贵阳等地160多位三线老同志,三线子弟欢聚贵阳花溪。在三线建设年代,有北京738老厂老同志,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贵州三线建设,从北京、成都等地,来到贵州凯里,其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凯里南丰厂(代号:830厂)。</p><p class="ql-block">在本次相聚现场,许多老同志格外流动,因三线工厂的调整,许多人离开了工厂,工作调动到其他省。听到本次活动的集合哨子声,都不约而同前往贵阳。通过见面交流,回味曾经在三线企业的岁月,现场活动气氛热烈,载歌载舞表达各自相见的喜悦感!祝贺本次原凯里南丰厂工友们欢聚贵阳花溪取得了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贵州三线微视吴阿伟、陈建方2人受邀请,全程参加照片、视频拍摄。</p> <p class="ql-block">感谢老乡,原贵阳京剧院党委书记李爱萍(右)支援贵州三线文化宣传。</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孙孙(布依族)2周岁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30日在贵阳纪念五一劳动节文艺汇演,任总导演。</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0日在贵州修文笃之行教育基地操场,举行中国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宣传启动活动,组织了500人在操场举行操步活动,有装甲车,80岁以上三线老师,同步绕场三周,受到修文县有关部门领导,多位大国工匠等人检阅。</p><p class="ql-block">我任总策划、总导演,历经4次筹备会,活动当天取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参观平坝双阳飞机制造厂试飞站合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有辛与冯祖贻教授在活动现场相见,交流中,我才知我们是江苏老乡,冯老是江苏江阴,我是江苏无锡。</p><p class="ql-block">冯老是中国文革开始的最后一届研究生。这之后就取消学历了。师从中国史学界大师白寿彝,何兹全,教学校长是中国唯二的“二陈”陈垣。冯老是连续在京读书,在江阴南菁中学考入的北师大。冯老父亲是解放前南京绸布业行业协会的理事长,解放后家道已中落。冯老学业优异,当年在北师大仅有二位考上研究生,文革之后就彻底无书可读了。冯老二个孩子都出生在011基地,也是我们三线人。这种经历对冯老后来也是大有裨益的。冯老参与组建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40岁不到已经是贵州省最年轻的正教授,研究员。80年代的国务院津贴(终身制),他的研究领域广阔,学生时代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文革结束后参与由宋庆龄先生题字的《辛亥革命史》,是四位主编之一,那时候他才39岁。之后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史,孙中山研究,军阀史,思想史,人物传记,冯老在国内史学界的影响力比省内要大得多得多,所以殷老师的评价是正确的。此外,他甚至还写过一部畅销书《百年家族-张爱玲》,出版近百万册。冯老是一个单纯的学者,江南书香门第,不追名逐利,不想做官。这些人格魅力,给了他的学生和我们后代以巨大的影响。是我们的楷模。</p><p class="ql-block">感谢冯老儿子的支持!这篇内容由他提供,这次从深圳专程飞来贵阳,陪父亲到活动现场。</p><p class="ql-block">期望冯老和家人一切顺安如意,身体康健,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贵州三线子弟陈建方,2025年8月28日晨于贵阳。</p> <p class="ql-block">从上海的繁华到贵州的荒芜,他的人生轨迹被三线建设深深改变。60多年,岁月如歌,陈建方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见证了三线建设的辉煌与艰辛,见证了贵州从荒芜走向繁荣。他学会了在艰苦中找寻希望,在寂寞中坚守信念。岁月带走了青春,却赋予了他坚韧的品格和对家国的深情。回首往昔,那些艰苦的岁月,都化作了珍贵的回忆,而更多的是自豪与满足。#三线建设#三线记忆#三线文化#贵州#三线视点</p> <p class="ql-block">祝97岁妈妈身体健康!8月28日早上实拍留下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