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娃的“半小时作业约定”:我曾执着“规则感”,后来懂了“弹性空间”

梅花

<p class="ql-block">育儿手记:9岁娃的“半小时作业约定”:我曾执着“规则感”,后来懂了“弹性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次写和又又的作业矛盾时,没提我们之间一个更具体的约定——因为他9岁的作业量通常半小时就能完成,所以我们说好:写作业前必须把吃喝拉撒全搞定,就像在学校上课一样,坐下就不能起身,直到作业写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开始定这个约定,是觉得“专注”很重要。我想让他知道,“做事就要有做事的样子”,半小时不算长,集中精力就能完成,中途频繁起身喝水、上厕所,其实是在分散注意力。有几次他听话照做,果然很快就写完了,还能多出时间玩,我更觉得这个约定“管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后来问题慢慢冒出来:有次他刚坐下写了5分钟,就小声说“妈妈,我想喝水”,我想起约定,就说“之前怎么不准备好?再忍忍,写完就喝”,结果他接下来频频走神,原本半小时能完的作业,拖了快一小时;还有一次他没提前上厕所,写作业中途憋得脸通红,最后虽然没说,但那天的作业写得格外潦草,我批评他时,他才委屈地说“我一直想着要上厕所,没心思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直到上次他没按约定写作业,我和他聊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我把“规则”看得太死了,却忘了他是个9岁的孩子——他可能提前喝了水,却没料到写作业时突然口渴;也可能觉得“半小时不用上厕所”,结果中途突然有需求。我总拿“约定”要求他,却没考虑到“意外”的存在,反而让“专注”变成了他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和又又改了约定:还是提前做好准备,但加了一条“如果中途实在需要喝水、上厕所,就小声说一句,快去快回,不用憋着”。没想到改了之后,他反而很少中途起身——因为他知道“不用硬扛”,心里没了顾虑,反而能更投入地写作业。有次他中途去了趟厕所,回来还主动说“妈妈,我刚才没耽误太久,现在继续写”,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的专注,不是用“不能做什么”绑住孩子,而是让他知道“有需求可以说,我们一起解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再想这个约定,很庆幸自己没一直执着于“绝对的规则”。9岁的孩子需要培养专注力,但更需要被理解——他们还没完全学会精准预判自己的需求,也还做不到像成年人一样“忍很久”。我们定约定的目的,是帮他养成好习惯,而不是让他在规则里感到压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或许育儿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以为“为孩子好”的规则,其实需要多留一点弹性。就像又又的半小时作业,比起“不准起身”的硬规定,“提前准备+允许意外”的弹性约定,反而让他更愿意遵守,也更能体会到“专注做事”的快乐。下次如果再定类似的约定,我一定会先和他聊:“这个要求会不会让你不舒服?如果有意外情况,我们该怎么办?”——毕竟,好的约定不是“我要求你”,而是“我们一起商量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