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九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7390721</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 媒体里有句行话,好新闻一定角度独特,立意深刻,视野开阔,读后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这是新闻人“爬格子”一直寻觅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我曾有几篇小稿子因角度独特,受到业内老师的好评,现在想起嘴角仍会微微上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2年底,喜欢“爬格子”的我调入厂组宣科负责对外宣传工作。为传播正能量,将厂里生产经营建设中涌现的新人新事宣传出去,我用“新闻眼”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遇事喜欢琢磨,看看能否写成新闻稿投往报社。</p><p class="ql-block"> 1983年3月的一天,我去炉前办事,路过冶炼车间时见有人在道旁的一块空地上种植黄杨球,像是在建小花池。我在该车间办公室工作过,他们是我的老领导和几位同事。</p><p class="ql-block"> 见我走来,徐书记开玩笑地说:“来,秀才,给飘扬飘扬”。嗓音洪亮,底气十足,说完爽朗地笑了。</p><p class="ql-block"> 我听后一愣,心想:现在每年的3月是“文明礼貌月”,借着“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春风,处处在治理“脏乱差”,营造舒适洁净的生产工作环境。空地上栽几棵黄杨球有啥写头?</p><p class="ql-block"> 浇过水的黄杨球郁郁葱葱,呈现出勃勃生机。我驻足思虑了几秒觉得新闻价值小,努努嘴笑着离开。</p><p class="ql-block"> 回到办公室忙完手头上的活后便又琢磨起这事,忽然想到了一个细节,这块空地原来有个批判专栏,车间里生产上的挑战书、应战书常贴得满满当当,我就曾帮着炉长写应战书在这里贴过。调入机关后路过这里少了,批判专栏啥时候拆掉的没太注意。利用空地建个小花池,美化一下这里的环境是个不错的主意。</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眼睛一亮,从昔日的批判专栏,今日改建花池这个角度入笔,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发往报社。没想到,稿子不但刋发,还放在了头版显著位置。记得编辑老师当月总结会上说:此稿角度新颖,不仅告诉读者这里建了一个小花池,更是一个时代结束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尝到甜头后写稿就更用心了。一次,某星期一的早上,看见几位炉长和工段长走进厂部会议室便很纳闷。每周一早上的生产例会参加者除厂领导外,其他人员多为车间分管生产的领导等,难道现在炉长、工段长也参会了?</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其中一定有故事,便站在三层的走廊上盯着二层东会议室的大门。四十分钟左右大门敞开,人群涌出,很快消散在去往各车间的路上。我快步找到秘书科科长了解情况。他说:现在参会者扩大到生产车间的炉长和机修车间的段长,目的是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维修时间。哪座炉子出现故障,机修车间安排多少人维修,预计需要多少时间,当面锣对面鼓的敲定,不扯皮不推诿,省去了各车间再布置落实的时间,加快了计划检修速度。</p><p class="ql-block"> 闻知后我如获至宝,以此为主线写出了一篇新闻稿送到报社。次日就在报纸的头版二条位置刋出。厂长看后也很高兴,中午食堂买饭遇见我笑咪咪地说:小秀才,写得不错,好好干。说完又用手按了下我的肩头。刹那间,一种喜悦从心中腾起,美好的感觉比饭盒里的红烧肉还要香,还好吃,还过瘾。</p><p class="ql-block"> 也许祥云笼罩,1986年,通过市里的招干考试,我调入报社步入记者行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