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咏赋的影评《遗忘就是第二次大屠杀》——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

梁咏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遗忘就是第二次大屠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梁咏赋</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有幸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小小的照相馆折射出南京那段悲惨的历史,记录了日本侵略者无法抵赖的铁证。每张带血的照片都直抵我们内心的痛点,激起无比强大的愤恨。令今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也更加不能遗忘我们中华民族80年前曾经遭受的血泪史。</p><p class="ql-block"> 一、该片把那段悲惨的历史经历,浓缩聚焦在暗房红灯下,显影液流淌过的底片,南京沦陷前的笑靥逐渐吞噬了日军的屠城影像——这一充满象征意味的镜头,成为《南京照相馆》最锋利的无声控诉。当伊藤秀夫发现精心拍摄的“战功”被置换为平民的婚礼、孩童的游戏、祖孙相依的日常时,侵略者试图用相机篡改历史的野心彻底崩塌。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日,这部影片不再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成为照见现实的一面镜子:当日本右翼政客高唱军歌踏入靖国神社,当首相石破茂公然宣称“重新验证731部队资料”而官网同步挂出供奉祭品消息,这场关于记忆的战争从未终结。 </p><p class="ql-block"> 该影片以底片为中心 、把碎片的细节事件,微观叙事中的记忆方式 有机串联融合,彰显一个民族在苦难之中逐渐觉醒和反抗的顽强意志。影片摒弃宏大血腥场景,以吉祥照相馆为棱镜,折射出三重历史抗争维度: </p><p class="ql-block"> 影像主权的争夺,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相机是暴力合法化的工具,他精心构图屠杀画面,为暴行披上“艺术”外衣;而照相馆学徒调换底片的行为,让南京市民的平凡幸福成为刺穿谎言的匕首。这种“以日常对抗暴行”的叙事,揭示了历史真相的本质——它从不由征服者独裁,而由千万普通人的记忆碎片拼成。</p><p class="ql-block"> 器物作为证言:美国牧师马吉私藏的16毫米胶片、德国拉贝的日记、缝入衣襟的罪证底片,这些实物在片中化作沉默的证人。现实中,它们正是东京审判“京字第一号证据”的原型,由17岁学徒罗瑾冒死保存。当80年后4K修复技术让血渍凝结的毛衣纤维、孩童玻璃体破裂的灰白眼眸纤毫毕现,科技终于赋予证物跨越时空的控诉力量。 </p><p class="ql-block"> 小人物觉醒的隐喻:邮差阿昌从苟活者蜕变为真相信使,呼应着导演的叩问:“历史由谁书写?”答案在平民拆解相机藏底片、高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震耳欲聋——那是被压迫者的集体觉醒。 </p><p class="ql-block">二、80年后的硝烟:靖国神社香火与多语种记忆工程 </p><p class="ql-block"> 当影片在全球掀起“记忆海啸”时,现实中的挑衅与反击正激烈交锋,日本 右翼的狂欢与溃败:202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靖国神社供奉祭品的消息被网友截屏疯传,与其参议院“重验731资料”的论调形成荒诞互文。这种挑衅遭遇了影片激发的全球性质疑:欧美网友以“Then why the photos?”(照片何来?)怼退右翼洗地;德国观众保罗晒出奥斯维辛囚犯编号与南京难民烙铁印的对比照,质问:“遗忘是否是第二次屠杀?” </p><p class="ql-block"> 记忆的跨国界结盟:同日,南京启动“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南京大屠杀史》以希伯来文、波兰文等12种语言向全球开放。国际传承人队伍迎来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鼓楼医院医生后代梅根·布莱迪。梅根在传承仪式上宣言:“唯有知晓黑暗,才会珍惜光明”——这恰是对日本右翼最优雅的回击。 </p><p class="ql-block"> 三、从显影液到和平碑:构建记忆的“免疫系统” </p><p class="ql-block">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病毒侵袭,我们需要多层次“抗体”: 艺术作为解毒剂,意大利UP主将暗房显影画面配以《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百万点击中悲怆化为力量;韩国网友剪辑日军鞠躬新闻混搭电影哭戏,标题“某些人该看的忏悔指南”。这些二创证明:当官方叙事失语,民间艺术可成为记忆的交感神经。 </p><p class="ql-block"> 教育防线的重构:北美教师在TikTok哽咽:“教了20年二战,却从没提过南京30万”;荷兰观众质问:“广岛14万被年年纪念,南京30万为何成脚注?”这种刺痛催生了行动——法国《世界报》将南京与卢旺达大屠杀并置,标题如警钟:“遗忘是第二次屠杀”。 </p><p class="ql-block"> 公民记忆的自觉,财务人从影片领悟“凭证不可涂改,历史不容篡改”;南京市民紧握法国照片捐献者马库斯的手,讲述外公外婆躲过屠城的经历。每个普通人的记忆自觉,都是抵御篡改的细胞壁。 </p><p class="ql-block"> 四、结语:在显影的微光中浇筑钢铁山河 </p><p class="ql-block">“当年舍命护住的底片,今天成了银幕上的子弹。”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华盛顿首映礼上的话,揭示了这场记忆之战的本质——那些被置换的底片,是手无寸铁者对暴力机器的终极胜利。当阿昌攥紧底片奔向长江,子弹掠过水面的瞬间,银幕内外响起同一句誓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p><p class="ql-block"> 在石破茂们高唱军国主义军歌的8月15日,南京纪念馆新认证的传承人吴建琦(“京字一号证据”保存者之女)的誓言更显铮铮:“我会守护证物,祈愿战争永不重演”。这微光中的抗争,照见一个民族最清醒的自觉:勿忘国耻,不是沉溺于悲情,而是将暗房中的显影液,浇筑成现代化强国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唯有强大的文明肌体,才能让历史的显影永远定格在和平的相纸上。</p><p class="ql-block"> 该影片无论是从艺术表现,其宏大场面和微小动作的差异制作,都十分有力的把那个阶段,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悲哀以及觉醒后的顽强抵抗,一一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该影剧用细节的精心刻画,语言的简练朴实表达,把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表现得逼真而符合史实,引起同胞的心灵共振,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从作品的上座率也可以看出,是比较成功精致沉实的优秀电影作品。比往日的一些抗战剧更具特色和内敛。</p><p class="ql-block"> 看完电影之后,让我们再一次坚定不移的相信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中国人民永远不会遗忘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反人类战争罪行,铭记日本侵略者80年前罄竹难书的历史罪恶,他们至今没有给出一个令中华儿女满意的说法,反而还在不断美化歪曲历史事实,逃脱洗刷罪责,这种无耻卑劣行径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也被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所不耻。我们每一代人要永远秉承坚持讨回公道的历史责任,遗忘就是第二次大屠杀。对顽固不化,坚持军国主义的侵略者,绝不能放过,我们已经可以用任何手段销毁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发展利益的敌人,日本不谢罪,就必须血债血还。 </p><p class="ql-block">2025.08.16</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梁咏赋,男,安徽界首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羊城诗歌》公众号主编。发表诗歌多首,收录入多种文集,出版诗集《黑雪 白雪》。现居于广州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