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4:【<b>九龙壁</b>】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照壁,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成年代最早的一座琉璃照壁。大同九龙壁坐南朝北,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层须弥座是麒麟、狮子、猛虎、梅鹿、飞马等,第二层壁身是行龙,壁顶为单檐五脊,正脊为高浮雕的多层花瓣、花朵以及行龙等,脊兽俱全,两侧是雕刻的龙吻。</p> <p class="ql-block"><b>【善化寺</b>】老师说这是一座被严重低估的寺庙,就在城墙边上,让我们晚上在城墙上俯瞰寺庙完整的布局,最良心的是这种国宝级的古寺居然免收门票。它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东有文殊阁( 已毁),西为普贤阁。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均为辽金时期原构。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这样称赞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的小广场上有座五龙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出五条巨龙和山石云海。</p> <p class="ql-block">山门正面「善化古寺」匾额为当代艺术家韩美林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b>天王殿</b>内有四尊明代彩塑天王,四天王分执琵琶、宝剑、长蛇、宝塔,表情俏皮、坐姿灵动,为佛教护法神,分别镇守四方,其形象与法器蕴含深刻的宗教寓意,共同组成风调雨顺的吉祥象征。西方广目天王,怒目下视,神情凌厉,举起的左手仿佛在说OK,极具诙谐感,被称为“表情包天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三圣殿</b>建于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间(1128~1143年),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以莲花斗拱为冠、减柱空间为魄,既是金代工匠的技术宣言,也是佛教仪轨与世俗审美的结晶。</p><p class="ql-block">前檐补间铺作采用罕见的六铺作单杪双下昂三重斜拱,形如盛开的莲花,繁复华丽,为现存金代建筑中规模最大、最精美的实例。 斜拱不仅承重,还具装饰性,展现金代工匠的技术革新。</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以殿中供奉的华严三圣造像得名。佛坛上的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普贤菩萨,左为文殊菩萨。这三尊造像于康熙年间重装,金塑风格犹存。</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金碑两通,其中《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即朱弁碑,被誉为善化寺镇寺之宝。朱弁为寺院的重修撰写的碑记,碑文文采飞扬,记载详实,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资料,同样也是难得的书法妙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仅用四根金柱,另两根藏于佛坛后墙,通过减柱法扩大礼佛空间,使殿内视野开阔无阻。明清时期因担心梁架承重,增补了细柱支撑,新旧柱对比明显。减柱法体现了辽金时期对实用性与美学结合的追求,凸显民族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b>大雄宝殿</b>以辽构为骨、金塑为魂,其减柱法拓展的礼佛空间、60度斜拱的力学美学、藻井的精密构造,共同诠释了辽代工匠以技载道的智慧。殿内诸天像的世俗化塑造,更折射出金代艺术对人性与神性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除明间施以平綦藻井外,其余彻上露明造。明间的藻井是辽代遗构,非常珍贵。藻井内上下排列斗拱两层,中央圆形背版绘双龙宝珠。</p> <p class="ql-block">主佛坛之上是五方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两侧佛坛上为二十四诸天,共计三十三尊。彩塑为金代之物,虽经后代重新装銮并饰以彩绘,但却基本上保持着金代塑品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的二十四诸天塑像,是善化寺彩塑之绚丽华章。神态生动、雕饰精美,既有宗教宝像的庄严之感,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金代彩塑乃至中国古代寺观彩塑中极具魅力的艺术典范。塑像后壁的壁画为清朝康熙年间所绘。</p> <p class="ql-block">老师讲了佛祖度化鬼子母皈依佛教的传说,鬼子母的塑像是较罕见的主题塑像,鬼子母像融优雅母性与脚下青面小鬼于一体,诠释了扬善不隐恶的佛教哲理。</p> <p class="ql-block">大吉祥功德天也称吉祥天女,被认为是善化寺最美的一件彩塑,她眼目低垂,慈悲庄严。梁思成先生称其是世间难觅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b>华严寺</b>】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得名于《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教义,是辽金时期西京(今大同)的宗教中心,兼具佛教寺院与辽皇室祖庙双重身份。坐西朝东的独特布局,源于契丹族“拜日为神”的信仰,打破汉地寺庙坐北朝南传统。</p> <p class="ql-block"><b>大雄宝殿</b>金代重建(1140年),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为中国现存最大辽金佛殿,融合了辽、金、明、清四朝的艺术精华,堪称古建筑史上的奇迹。正脊上一对琉璃鸱吻,龙首鱼尾造型,高4.5米,气势恢宏,左边是明代重修,右边是金代原物,颜色略陈旧,但体态与表情都更生动。</p> <p class="ql-block">殿内五方佛为明代木雕三尊+泥塑两尊,象征佛法遍及五方。</p> <p class="ql-block">二十诸天塑像及平棊天花(1012块手工彩绘)为明代增补。护法天王像高2.8米,身体前倾15°-19°,体内十字木架支撑,力学设计精湛。</p> <p class="ql-block">四壁绘21幅巨型壁画,由民间画工董安于光绪十六年完成,含五千余人物,内容涵盖《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千手观音等题材,色彩艳丽,线条豪放。</p> <p class="ql-block">下两图能依稀可见彩绘为清以前,忘记老师说的是哪个朝代的,清代重新绘制时,因为有柜子挡住保留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b>薄伽教藏殿</b>中国现存最完整辽代木构建筑,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距今近千年历史。其建筑、彩塑与壁藏均代表辽代艺术的巅峰水平,被誉为“辽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辽代彩塑群。佛坛供奉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主尊高约5.2米,结跏趺坐于莲台;周围环绕菩萨、弟子、天王等三十一尊塑像,高度2.8-3米,构成“品”字形布局。</p> <p class="ql-block">合掌露齿胁侍菩萨高约2米,赤足立于莲台,头饰华丽,长辫垂肩,体态婀娜,上身微袒,衣饰飘带流畅自如,合掌露齿含笑,形象极富感染力,是彩塑艺术中的珍品。郭沫若称其为中国第一名塑,郑振铎赞其神韵媲美古希腊维纳斯。 </p> <p class="ql-block">从背面看合掌露齿胁侍菩萨重心落于右脚,S形曲线尤其好看。</p> <p class="ql-block">环殿依墙而建的小木作重楼式壁藏38间,分上下两层,下层藏经橱,上层佛龛,使用17种斗栱(辽代最复杂),勾栏栏板镂刻37种几何图案,无一雷同。</p> <p class="ql-block">在后壁开窗处架设拱桥,桥上凌空建五间楼阁即天宫楼阁,融合经橱与佛龛,梁思成先生誉其“海内孤品”。在老师的指点下在殿角落里越过重重障碍窥见壁藏的一小角,可惜未见全貌,下图由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b>普光明殿</b>在这座前有抱厦的重檐歇山顶建筑里,供奉着华严三圣,大殿背面以及两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巨幅现代手绘《华严经变》,是</span>中央美院的师生花费三年时间绘制的,技法不错,但感觉缺些灵气。有不少人在这拍古装造型照。</p> <p class="ql-block"><b>华严宝塔</b>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塔身明三暗二共五层,通高43.5米,原塔毁于历史变迁,现宝塔为2010年重建,严格遵循辽金形制,是大同古城内的标志性建筑。登塔可俯瞰大同古城全景,由于时间关系未能登塔。</p> <p class="ql-block">宝塔下部是由100吨纯铜打造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铜质地宫,供奉元代高僧舍利及千尊铜佛,金碧辉煌冠绝全国。</p> <p class="ql-block"><b>大同城墙</b>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军事防御体系,2008年开始修复,历时8年,保护与争议并存。</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内立有耿彦波亲自撰文的警示碑,明耻彰过,但在大同不断听人提到耿市长,敬仰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回来之后看了纪录片【中国市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多少人骂他拆城墙瞎折腾,如今却家家念着他的好。前不久</span>大同遭遇历史最大洪水,大同人指着安然无恙的家园说:感谢耿市长,这是用脊梁扛住洪水的人。我们太需要这样有远见卓识,为民造福的官员了,民心自会为他竖起不朽的界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