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之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道天然屏障,成为了阻隔两地交流的障碍,这就是横亘在中国中部,东西走向,长度超过I600公里的秦岭。</p><p class="ql-block">秦岭主体位于陕西南部与四川北部交界处,其南北宽度大致在150~300公里之间。</p> <p class="ql-block">秦岭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东西向山脉,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天然分界线之一,也是关中平原(今陕西中部)与巴蜀地区(今四川、重庆一带)之间的巨大地理屏障。秦岭对巴蜀与关中平原之间交通的影响也非常巨大。</p> <p class="ql-block">秦岭平均海拔在1500~3000米之间,主峰太白山高达3771米,山体陡峭地形复杂,多悬崖峭壁、深谷大壑。在中国古代缺乏现代工程技术时,欲穿越秦岭极为困难。交通极其不便。秦岭地区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山地多雨雾、冰雪,尤其是冬季,则更是增加了通行难度和危险。</p><p class="ql-block">向以狂放不羁、目空一切著称的李白,在面对秦岭的险峻难涉时,也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喟叹: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 <p class="ql-block">秦岭白古以来就是横亘在关中与巴蜀之间的一道巨大的地理屏障。严重制约了古代两地之间的交通联系,但也催生了众多险峻而重要的古道。古时为了穿越秦岭进入巴蜀地区,或从成都平原进入关中,古人历尽艰辛开辟了一些极为艰险却又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 金牛道 " (也称石牛道):起于汉中,经广元、剑阁,进入四川,可称为连接关中与巴蜀的 " 生命线 "。" 金牛道 "也是秦灭巴蜀(前316年)时,秦军的主要进军路线。沿途多悬崖栈道," 剑门关 " 即为金牛道上的险要关隘,有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之称。</p> <p class="ql-block">褒斜道:起于陕西眉县(古褒城),沿褒水河谷,斜向穿越秦岭至汉中(斜水),是古代关中与汉中之间相对较为便捷的一条古道,称为 " 褒斜道 "。</p> <p class="ql-block">这条古道始建于战国时期,全长约250公里。古人在悬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木,修建出一条穿行于云海之上的栈道。《史记》载,刘邦被封为汉王时,就是沿着这条 "难于上青天 " 的栈道经汉中而辗转入蜀。</p> <p class="ql-block">秦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率军前往汉中时烧毁了栈道,以示无意东归北伐。后为迷惑项羽和关中守将,刘邦派樊哙等率人修复栈道,佯作要从栈道进军关中。因山高水急,栈道修复工程报其缓慢,关中守军见此,渐渐放松了警惕。刘邦实则采纳韩信的计策,暗中派军从陈仓出击,汉军出其不意,击败了守将章邯,顺利进入关中,平定了三秦,也演绎了一段 "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 的戏码。</p> <p class="ql-block">褒斜古道上人员与车马往来繁忙,为沟通汉中盆地与关中平原的交流作用巨大。然而距汉中临近处,突兀的巨石使得木质栈道曲折难行,人坠马落的事故时常出现。</p><p class="ql-block">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明帝刘庄下令开山凿洞,古人们采用 "火烧水激 "的方法,在坚硬的山体上凿出了一个长16米,宽4米的通道,使得褒斜道完全畅通无阻,即为后人所称的 " 石门 "。</p> <p class="ql-block">石门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的人工通车遂道,在近2000年前,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巨大的人工工程。后世历代的文人墨客及各界精英,趋之若鹜般来此参观瞻仰,留下下了众多珍贵的墨宝。隧道洞壁上镌刻的汉魏至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中,精选的出来的精品,称为 " 石门十三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1967年因修建石门水库,将其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收藏保护。</p> <p class="ql-block">传说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时经汉中,在栈道咽喉石门处,见河中浪花翻滚如雪,兴之所致,挥笔题写 " 衮雪 " 二字,随从提醒 " 衮 "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却笑称:一河流水,岂缺水乎!?这二字点画遒劲,气势雄浑,既体现出了河水奔腾的气势,又展现了曹操的豪迈气魄。" 衮雪 " 刻石己成为石门摩崖石刻中的重要代表,也吸引众多的游人观赏。</p> <p class="ql-block">因南北交流的需要,为穿越秦岭南北,古人们还修建了许多通道,除了最负盛名的</p><p class="ql-block"> " 褒斜道 " "金牛道 "以外,还有 "陈仓道 " "傥骆道 " "子午道 "等等。</p><p class="ql-block">陈仓道:起于陈仓(今陕西宝鸡以东),经大散关、凤县,抵达汉中。陈仓道路程相对较远且迂回,然而地势较为平坦,易于行军和物资运输。历史上是关中与汉中乃至巴蜀之间军事行动,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傥骆道:北起于今陕西西安周至县骆峪口,南至汉中洋县傥水河谷,南北全长约240公里。东汉前己具雏形,但只是供行人通过的小径,并未形成规模化的道路。三国时期,因军事行动的需要,遂成为重要的通道。唐时傥骆道进入兴盛阶段而成为官道,由于其距长安最近,皇室贵胄、文人墨客往来于长安和蜀地之间都选择此道。战乱时唐德宗、唐僖宗曾经此道逃往四川。南宋以后,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迁,加之其他通道的开发通行,傥骆道逐渐衰落,不再作为主要的交通要道使用,行人渐稀,道路也随之荒废湮没。</p><p class="ql-block">傥骆道是关中至汉中诸条古道中最近的一条,相比之下能缩短不少路程和时间,故而在军事行动和紧要情况下具有较大的优势。蜀汉与曹魏之间多次军事行动都涉及到傥骆通,唐末黄巢起义军也曾利用傥骆道进攻长安。关中地区与汉中、蜀地之间的经济交流、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传播与融合,也都倚重傥骆道来实现。</p> <p class="ql-block">子午道:北起陕西西安秦岭北麓的子午峪口,南至汉中洋县,全长约400公里。古人以 " 子 " 为正北," 午 " 为正南,子午道恰好呈南北走向纵贯秦岭,故以子午道名之。子午道的开通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只是当地山民在秦岭山中踩踏出的简陋小道,供行人通过和一些简单的交流活动,尚未形成正式的通行要道。至秦时,为加强对巴蜀地区的控制,同时也为便于巡游和统治,秦始皇命人整修拓宽了这条道路,使其初具规模,成为了连接关中与汉中的重要通道之一。西汉时子午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利用。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下令修凿拓宽子午道,使其状况得到改善,通行能力大幅提高。此后,子午道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魏延曾建议诸葛亮从子午道奇袭长安,此建议虽未被采纳,却也反映了子午道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唐宋时期,子午道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关中与汉中之间的重要通道之一,继续承担着人员往来和物资输送的任务。明清以后,随着其他交通路线的开发兴起,子午道逐渐衰落,不再作为交通干线使用,但局部路段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子午道沿途山高谷深,地势险峻,行走其间十分危险。相较于傥骆道,子午道的路程较长,也增加了行路的难度和时间成本。子午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战时军队可以通过此道进出关中和汉中地区,对敌方发动突然袭击或进行战略转移,具有很好的隐蔽性。</p><p class="ql-block">通过子午道,关中和汉中、巴蜀地区的物资可以互通有无,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补。</p> <p class="ql-block">穿越秦岭连通关中与汉中及巴蜀地区的几条通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作用首先是促进了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乃至四川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其次,通道便利军队调动和物资辎重的运输,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再此,通道推动和方便了南北商贸往来,关中的粮食与巴蜀的盐、铁等资源得以流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古道,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交流传播,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