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桥往事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  黄沙桥是家乡的一座公路桥,位于省道绍大线与金溪江梅苑段的交汇之处,桥虽不长,也很普通,但作用很大,它是连接诸暨与绍兴两大城市之间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沙桥建于何时我也弄不清楚,只知道从我记事开始,这桥早已存在,只是后来省道的扩建,黄沙桥重新进行了拓宽和修缮,黄沙桥的路面变得更加宽广,桥身更加结实,特别是当年只是两车道的石子公路,现在已是四车道的水泥马路,触景生情,黄沙桥的细枝末节,它的相关往事,令我难以忘怀,更是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沙桥,这里已是新兴的工业集聚区。我们家乡,作为民营企业的发达地区,黄沙桥附近区域交通方便,早年就有绍大线过境,后来绍诸高速公路建成后,在黄沙桥头附近有个枫桥北的高速公路出口,在这个两条重要公路的交汇区地段,是经商办企业大好区域。</p> <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来,经过政府部门的不断规划与引导,现在的黄沙桥区域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发展集聚区,这里有轻纺、汽配、弹簧等多个行业的几十家企业在此创业发展,与绍大线沿路的商铺、厂房连成一起,遥相呼应,它也成为古镇枫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兴增长点。</p> <p class="ql-block">  黄沙桥,这里曾有一片丰收的田野。当年,黄沙桥周边是东一乡和齐东乡所属的田畈,有着一望无际的粮田,是征天水库管区的供水区域,加上征天渠道、金溪江水的有序调配,不用担心农业生产的旱涝问题,再加上这里作为全国闻名的“枫桥经验”辖属地,素有“重农兴农”的基础,村民重视农业,精耕细作,这里一直是粮食生产高产区,为国家、为集体、为村民提供了宝贵的粮食资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沙桥,这里曾是通往山塘畈的便道。当年,我们村子的住户都散落在金溪江两岸居住,我们的口粮田有当地和山塘畈两处,当地的粮田就在我们村子附近,无论是春耕双夏,还是秋收冬种,劳作都比较方便。</p><p class="ql-block">但山塘畈就不一样,离我们的村子有八华里左右,所以,每当到山塘畈参加农业劳动时,村民们都要起大早,生产队长对人员、线路、随带双轮车、挑谷担等大小事宜都要统一安排,出发前一天,便在生产队的队部,也就是在我们老台门的堂前间、大厅中组织聚餐,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喝一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早上四五点钟,我们的劳动大军沿着金溪江的便道,浩浩荡荡地向山塘畈进军,这黄沙桥是需要横穿的必经之路,当年横穿桥头有点陡坡,路面也小,拉双轮车比较吃力,尤其时回来路上是满载而归,在黄沙桥头上下坡时,我们常会休息片刻,然后继续前行,所以,这里相当于是一个中转站,一个休息处,很难却这个休息蓄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沙桥,这里曾是我们捉鱼虾的地方。当年,金溪江上水草多,溪中的鹅卵石也多,是小鱼小虾和石蟹的生存和藏身之处,我们时常从村口的郑家溪滩出发,带上畚箕、竹笼、面盆等器具,从金溪江顺流而下,捞水草,翻石子,一路抓捉,收获满满,成为当时吃鲜尝鲜、改善伙食的有效途径。但到达黄沙桥区域,我们便会收拾“战利品”,打道回府,因为再继续前行,离村远了,便会进入先后陈和骆家桥等村子的辖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沙桥,难忘的故地,40多年过去了,今非昔比,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建筑早已换了模样,全新的面貌几乎不能相识,但黄沙桥这个位置没有变,桥下的金溪江没有变,只是小桥变成了大桥,沿溪小道变成水泥大路,绍大线更是得到加固加宽,这是社会发展、时代前进的必然趋势,老面孔的消失自有其理,新面孔的出现也是顺势而为。</p><p class="ql-block">完全深信,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之下,黄沙桥及其周边区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中再立新功,我怀念过去的黄沙桥之艰辛,赞美当今天的黄沙桥之兴旺,更期待明天的黄沙桥之辉煌。</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