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渑池来信》,其中有处细节描写深深地打动了我:大意是小女孩家很穷困,她用本子非常节约,正面用过用反面,铅笔写过再用钢笔写,循环利用,密密麻麻,如蝇如蚁……</p><p class="ql-block"> 读罢细节, 触景生情,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小时候使用本子的情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纸张的金贵是刻在骨头里的记忆。我们必须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充足的本子。于是,春日天不亮,我便踩着露水钻进桑林。桑叶带着晨露沉甸甸压弯了枝条,指尖采撷,不多时便染上青痕。一筐筐鲜绿背到养蚕人那里,换回几张毛票,便直奔村口小卖部,买几张粗糙的大白纸——这便是知识的襁褓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母亲在炕沿上铺开白纸,剪刀裁过纸面的声音清脆如裂帛,纸屑如碎玉纷扬而下。随后她引针穿线,细密的针脚在纸脊上穿梭,如细流缝合着土地的沟壑。一本本简陋的演草本就此诞生,针线牵引的是贫瘠年代里对知识最朴拙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这纸页的生命,须得经历三重轮回:铅笔字如初生怯懦的幼芽,小心翼翼破土;而后圆珠笔字迹如茁壮少年挺立,稍显莽撞;最后钢笔则如沉稳壮年,在纸面留下深沉的印痕。正反两面墨迹纵横交叠,红蓝两色如时光更迭,一张纸成了书写意志的沙场,墨痕叠着墨痕,恰似生命在逼仄处倔强生长的年轮。</p><p class="ql-block"> 后来,城里的二娘归来,像一阵暖风拂过贫瘠的土地。她所在的校办工厂里那些印着横线的练习簿,被她视若珍宝地带回乡下。当那微黄而挺括的本子递到我手中,周遭小伙伴们眼中的羡慕几乎要燃起火焰。这哪里仅仅是纸页?分明是二娘在物质贫瘠的荒漠里,为我们掘出的一眼甘泉,映照着血脉深处无言而深沉的牵念。这微小的恩情,如细针引着长线,密密缝进了我们懵懂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如今教室后的垃圾桶里,崭新的本子封面上的卡通人物兀自微笑,却如同被遗忘的丰碑,刺得人心痛。目睹这无字的白纸,我总忍不住向孩子们讲述那些桑叶与针线的往事。我告诉他们,当年采桑叶的小手,如何向大地索求知识的微光;那灯下穿针引线的身影,又如何将清贫的岁月细细装订成册。</p><p class="ql-block"> 二娘如今安享晚年,子孙绕膝,生活恬淡。每次探望,她仍念叨着那些年纸张的金贵,语重心长:“孩子,要知足啊!看看今日的光景,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她的话语如磐石落定。这份由艰难岁月淬炼出的知足与感恩,不正是我们最该传递的火种?我愿孩子们懂得,物质丰饶并非天经地义,是无数双手在岁月里默默耕耘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那纸页上密密麻麻、层叠覆盖的墨痕,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灵魂的印记——它凝练了困顿中的筋骨,也铸就了我们生命最初的课堂。在物质如潮水般涌来的今天,这纸页深处不屈的意志,当成为孩子们精神宇宙里永不黯淡的星辰。当勤俭成为血脉里的印记,那份坚韧便如深植沃土的根脉,足以支撑年轻的生命在时代洪流中岿然挺立。</p><p class="ql-block"> 纸轻情重,每一张被珍视的纸页都默默刻录着精神拔节的声响。我愿孩子们懂得,在丰饶的今天,灵魂深处保有这份清醒与韧劲,恰恰是时光赐予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它使年轻的生命在喧嚣的丰饶中,仍能听见大地深处那古老而深沉的叮咛,从而真正接过民族血脉里那支沉甸甸的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