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6日,从贵州省工委旧址出来,贵阳的天空好蓝,太阳好耀眼,短短的文笔街好美,这美好的现在,都是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的,他们在天之灵很欣慰,中华民族昌盛,人民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我沿着文笔街前行,左手边的小巷子吸引我拍照。</p>  <p class="ql-block">仅仅90米,不到2分钟,就看见我的目标地——大觉精舍。</p>  <p class="ql-block">大觉精舍位于贵阳电台街,电台街的截止就是邮电医院。</p><p class="ql-block">电台街很有故事,从大觉精舍出来,再按照本篇第二个打卡点介绍。</p>  <p class="ql-block">大觉精舍,又称华家阁楼,位于贵阳市云岩区电台街。建于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占地约15亩,中心建筑为五层佛阁,高二十余米,为五层五重檐八角攒尖顶,阁前为庭院,左右楼房对称相配,前为藏经楼,左右有厢楼对称相配,回廊与左右厢楼房上下相通,形成错落有致的完整古建筑群。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广播电台曾设于此,后贵阳市教育委员会、市文化局、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图书馆等单位先后将此地作为办公地点。2006年,列入第四批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归属贵阳市文物局文昌阁景区管理处管理。</p>  <p class="ql-block">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觉精舍</p><p class="ql-block">贵州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六月六日公布</p><p class="ql-block">贵阳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八月二十八日立</p>  <p class="ql-block">我研究过攻略,满怀期待进入。</p>  <p class="ql-block">华家简介 </p><p class="ql-block">老贵阳有句民谣:"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和华家的银子",这里所说的华家祖孙三代人:华联辉、华之鸿和华问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民国时期的贵州首富。清末民初,经过几代人的盐业、酒业等经营,华之鸿积累了巨额财富并成为了贵州著名的实业家,他对近代贵州的文化、教育、财政、金融、商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辛亥革命之后,华之鸿曾任贵州咨议局议员、贵州财政司长兼贵州银行总理等职,曾私人出资为解决民国早期贵州地方的财政危机,金融和社会动荡起到了重要作用。华家因"孝道"在茅台镇创建了成义酒坊,建国后与王家、赖家的酒坊三家合并成为了今天的贵州茅台酒厂。</p><p class="ql-block">在文化、教育方面,华之鸿先生筹办了贵州通省中学堂、优级师范选科、宪群法政学堂等学校。他还创办了《报》,永丰纸厂和文通书局,文通书局更是成为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齐名的民国七大书局之一。晚年的华之鸿,面对战乱的时局和民不聊生的社会,毅然辞去了政府职务皈依佛门,并修建了大觉精舍,将所购的一部《碛砂大藏经》与其他佛教经典数百种藏于精舍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觉精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介绍与门口说明一致,就不重复了。</span></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右手边</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后左手边传达室</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传达室边阶梯前行</p>  <p class="ql-block">回拍传达室</p>  <p class="ql-block">左手边是公厕</p>  <p class="ql-block">来到庭院</p>  <p class="ql-block">看见庭院中间主要建筑,20多米高的五层佛阁。</p>  <p class="ql-block">正对着佛阁的是两层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北厢房</p>  <p class="ql-block">南厢房</p>  <p class="ql-block">按照游览顺序,先从北厢房记录。</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个雅致茶舍</p>  <p class="ql-block">北厢房</p><p class="ql-block">北厢房坐北朝南,与南厢房相对称,是大觉精舍内修行之人所住之居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近代著名佛教思想家,印顺法师来到大觉精舍讲经说法,并在这里完成了《唯识学探源》的写作。古琴大师黄勉之的学生,民国贵阳著名文人桂百铸先生,在建国后经常相约贵州的文人和古琴名家在大觉精舍内举办雅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通书局</p><p class="ql-block">贵阳文通书局是民国时期集编辑、出版、印刷于一体的贵州首家民营出版机构,于1898年创办。贵州自古山高路险,经济滞后,但就在这闭塞之地,百年前的贵州民族实业家华之鸿,创建了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以蒸汽为动力的现代化书局,不但在发展本土出版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成为与当时的"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大东、正中"齐名的民国七大书局之一,成就了贵州近代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回拍</p>  <p class="ql-block">进门左手边</p>  <p class="ql-block">进门右手边</p>  <p class="ql-block">好喜欢这里的氛围和物件,古色古香、典则俊雅、高情逸态,我逗留许久……</p><p class="ql-block">老板娘很儒雅,她热情相邀,让我慢慢看、慢慢拍……</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印刷,这是清末民初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p class="ql-block">藏经楼坐西向东,与佛阁相对,建筑整体较南北厢房高,大觉精舍建成后,这里曾用于收藏华之鸿所购入的整部《碛砂大藏经》。最早的碛砂大藏经雕于南宋中期,元朝追雕补刻完成。大觉精舍所藏的碛砂大藏经约五百九十一函,五千零六十四卷,一千零八十七部,在建国后遗失。</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在装修,二楼也不能上去。</p>  <p class="ql-block">南厢房</p><p class="ql-block">南厢房坐南朝北,与北厢房相对称,是大觉精舍内修行之人所住之居所。精舍建成后,华之鸿聘请天曦法师为大觉精舍住持。精舍内经常住僧约30余人,多时达60人左右,僧侣的生活所需,全由华家供给,华之鸿的长女及幼子,均依天曦披剃。民国三十年(1941年),天曦法师圆寂后,大觉精舍先后由昌明、寄生任主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非遗文创馆</p><p class="ql-block">贵州是中国的非遗文化大省,在全球范围更是堪称传统生活方式的活态博物馆。花田禾美·大觉非遗文创馆,参与贵州非遗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当代化进程,倚靠贵州多彩的非遗文化与非遗手艺人,集聚艺术设计人才,以创意为先导,商品为载体,成为贵州非遗原创设计的集合体与文创产业化资源体。</p>  <p class="ql-block">进门回拍</p>  <p class="ql-block">这些手工技艺呈现爽爽贵阳秀水之美、民族之美、女性自强之美,让我大开眼界,它引起我的注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编辑本文时,我了解到2014年创立民族手工企业“花田禾美”的董事长郭静,是贵州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研究及乡村振兴实践。她以原创设计结合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开发文创产品并推动妇女就业。截至2020年,其团队通过扶贫订单带动100余名绣娘增收50余万元,指导学生团队获挑战杯贵州省金奖。2021年,她获评贵州省三八红旗手,并在校企合作、非遗传承等领域持续贡献,2024年参与数据知识产权学术研讨。有5项外观设计获得专利。</p>  <p class="ql-block">这绚丽的花田,蓝得让人心醉;这斑斓的禾美,让我挪不动脚步。</p><p class="ql-block">我不停顿地拍、拍,非常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印染工艺于2007年5月29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归类于传统手工技艺类别,申报地区为印江县。该技艺包含棉线退浆、靛蓝浸染、固色亮布等完整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我返老返童,童心未泯,与小蓝鸭自拍合影。</p>  <p class="ql-block">绕藏经楼背后回拍,右手边下方是大觉精舍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左手边下方是传达室</p>  <p class="ql-block">又回到庭院了</p>  <p class="ql-block">我准备进入光华钱币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北厢房方向</p>  <p class="ql-block">南厢房方向</p>  <p class="ql-block">佛阁</p><p class="ql-block">佛阁是大觉精舍的中心建筑,曾用于供奉佛像。建筑坐东向西,共五层,高30余米,外部八角翘檐,层层上涌,高凌霄汉。佛阁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修建时的故事,当时华家聘请的木工师傅,没有绘图而是随手制成高1米左右的阁楼模型来参照修建,建成后待到铸钟之时,大钟的铸造总是失败,最后请了位高明的钟匠,在铁水浇铸完时,钟匠赤足跳到钟的顶部,将通红的铁水夷平,现场震惊了众人,大钟也总算铸成。钟高约2米,上面刻有"心经"全文。建国后,佛阁内所贡奉的佛像和大钟被迁出。</p>  <p class="ql-block">光华钱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我国货币的门类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光华钱币博物馆是贵州省收藏家王亚光和王子华父子的钱币藏品展馆,自2014年开馆以来免费对市民开放。大觉精舍的修建者华之鸿先生曾是贵州近代金融与货币发行的奠基人之一,博物馆通过对贵州货币的展示,让观众不仅可以了解贵州的货币发展,还能进一步走入中国历史,通过货币的历史演变,反映出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风俗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前 言</p><p class="ql-block">货币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综观中国历代货币,品类繁多,源远流长。方园之间蕴涵了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构成了中国独特的货币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先秦</p><p class="ql-block">远古传说 </p><p class="ql-block">相传,约公元前2700年至前2600年,黄帝继已衰微的神农氏后裔而兴起,成为部落首领。他先后击败了炎帝与蚩尤,教导百姓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使百姓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尧和舜是传说中的两位中国古代贤君,又同是历代帝王的楷模。关于他们的事迹,虽然没有史料证实,但对他们的存在,后人深信不疑。尧的末年,洪水泛滥。尧命鲧治水,鲧采用壅防堙塞,九年无功效,被尧处死。舜即位后,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改采疏导,终于成功。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受舜赏识。舜死后,禹继为天子。禹死后,其子启继帝位。建立夏,结束了"禅让"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商</p><p class="ql-block">夏的年代,是从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近五百年。夏的末代君主桀,暴虐无道。后被部落领袖成汤,起兵推翻,建立了商。</p><p class="ql-block">商又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建立之初,国都频繁迁移,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后,才稳定下来。商自公元前1600至前1046年,传17世31王,延续近六百年。后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p>  <p class="ql-block">货币的起源</p><p class="ql-block">氏族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产品只能自给。偶有交换,也仅是以物易物,无货币概念。及至夏商周,生产力有了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及商品生产。此时,简单的物物交易己不适应。于是,出现了中国文明史上最早的货币一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 </p><p class="ql-block">周是殷商末期陕西渭水流域后起的一个诸侯国。王室的始祖名弃(姬姓),曾受舜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周古公亶父时南迁至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国家迅速富强。周王姬昌,曾受商封"西伯",即后人所称文王。文王尊老敬贤,力行仁政,深为其他诸侯拥戴。商王纣曾一度将他囚禁。文王死后,嗣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公元前1046年春初,武王伐纣。纣军队虽多,但士气低落,被周于牧野一举击溃,纣王回宫自焚而死。周灭商后实施怀柔政策及分封制,将新获土地,交由勋戚建立新国,并以武力作有效控制。直至宣王,这段时期史称西周。</p><p class="ql-block">东周自平王东迁洛邑开始,至周赧王,为秦所灭,共历二十五君,五百一十五年(公元前770~前256)。东周灭亡后,各诸侯国展开了剧烈的混战。这样又经过三十四年,至公元前221年才为秦所统一。</p>  <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春秋"指东周前半期,自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止,凡二百四十二年。这段时间各诸侯国的政权基本操纵在贵族手中。周王室虽己衰微,诸侯尚"尊王攘夷",但政局己为霸主所掌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制度由奴隶制逐渐变为封建制,继而商业城市兴起。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活跃,货币的重要性突显。各诸侯国对货币流通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准许人民使用别国货币。我国古代货币体系由此确立。当时的列国经济自成体系,不仅各国自行铸造货币,各国卿大夫也可以在自己的封邑里铸造货币。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形形色色,大小纷繁。</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p><p class="ql-block">春秋时代在政治方面还大体维持着封建制度。若干诸侯国的贵族阶层,虽然强横,但还没有取公室而代之的事发生。到战国时代,封建制度渐趋崩溃,王室不再为人所尊重,列国也发生氏室对公室地位的篡夺。各国相继推行中央集权,贵族阶级的权力逐渐降低。平民阶级日渐抬"头,逐渐形成"布衣卿相"之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p><p class="ql-block">春秋时代的经济,任然以农业为主。土地为贵族所有,农赋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也有少数的工人和商人,但他们大都专为贵族服务。到战国时代,由于各国贵族阶级的日趋没落,土地渐渐转移到平民手中,赋税则流入国君的政府。工商业也成为自由职业,因而商人阶级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p><p class="ql-block">齐桓公称霸时,晋国也开始强盛。晋文公即位后,前636年,周襄王被王子带率狄人攻陷成周。次年,晋文公勤王,杀带而迎襄王返都,深为当时的诸侯所赞许。晋师勤王之后,宋国由附楚转而亲晋。前633年,楚人围宋都。晋文公于次年与楚大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县南,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市境),楚军大败。文公献俘于周襄王,后与齐、宋、蔡、郑、卫等国盟于王庭,相约互不侵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p><p class="ql-block">齐国最初的领土,是今山东省的北部。春秋初年,齐国已很强大。前698年,齐襄公继位,他政令无常,行为淫乱,久为国人所不满。前686年襄公被公子无知所弑。襄公被杀后第二年,齐人又杀公子无知,国内大乱。襄公有两弟,长名纠,由管仲、召忽辅佐,纠于襄公被弑后赴鲁;次名小白,由鲍叔牙铺佐,小白在襄公时投奔莒国。公子无知被杀后,小白得先入齐即位,是为齐桓公。桓公要求鲁国杀掉公子纠,召忽以身殉主,管仲则因鲍叔牙的推荐,为桓公效力。桓公不念旧恶,付以国政,管仲得以施展他的政治才华,于是齐国大足治,不久便成为东方诸侯的领袖。</p>  <p class="ql-block">秦 </p><p class="ql-block">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驾有功,得以升格为诸侯。秦人得据有王畿西部。秦穆公(前659~前621)时期,秦乘晋国内乱操纵晋的内政,其后又灭掉黄河西岸的梁、芮等国,成了晋国的近邻。晋文公即位后,晋秦邦交敦睦。前630年,晋秦合力伐郑,秦穆公因受郑人游说,单独与郑婧和,从此两国产生了裂痕。前628年,晋文公死,子襄公立。次年,秦穆公密谋潜师灭郑,事因泄露,在退师途中被晋人截击于般(今河南洛宁县),大败而回。前624年,秦伐晋获胜,得复前仇。但秦穆公的东进之路始终被晋全力阻挡,穆公因此向西发展,吞并落后民族。最终辟地千里,成为西戎中的霸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 </p><p class="ql-block">楚自成王时与齐国订召陵之盟,不能得志于北方,乃向东发展。其后城濮之战,楚人的北上计划再度受挫。但他们对南方的开拓,却未受阻碍。楚穆王(前625~前614)时期,楚人又起经略中原的野心,因而中原诸国都受到楚的侵略。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期,对宋、郑、陈等国大讨伐。前597年,楚伐郑,郑人奋战三月而降。晋国军队渡黄河救郑,被楚人击败于邺(今河南郑州市)。这一战奠立了楚座王的霸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越</p><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越王允常(前510~前497)在位,国势渐强。吴国伐楚时,越王乘虚袭吴。前496年,吴王阖闾为报夙恨而伐越,时越王勾践在位,大败吴军于桃李(今浙江嘉兴市)。吴王因伤足而死,子夫差继立为吴王,于前494年举兵报仇,败越军于夫椒(山名,在太湖中)。勾践向吴王乞和,得以保存越国。此后吴不以越为意,一心向北方发展,与诸夏国家争霸。前487年,吴大败鲁师,盟于泗水之上。其后又连续伐齐,威震北方。前482年,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齐地,今河南封丘县)。就在这时,吴国传来越人攻陷首都姑苏(今苏州)的消息。夫差狼狈而归,与越王勾践展开长期的战斗。结果夫差屡战屡败,于前473年自杀。</p>  <p class="ql-block">战国 </p><p class="ql-block">"战国"指东周后半期自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1),凡二百五十年。其间,各诸侯国纷争不断,烽烟不息。直至秦兼并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统一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晋 </p><p class="ql-block">晋于战国初期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三国中魏的地盘最大,三国的君主中,也以魏文侯(前403~前397)最为英明。他任用法学家李克(即李悝)和军事家吴起,国势逐渐强大。魏惠王时,秦国已用商鞅变法,国力开始强盛,曾于前354年出兵击魏。齐国也自田剡篡吕氏后,传至齐威王(前355~前320),而国势骤强。前354年,魏伐赵而围邯郸。次年,齐国出兵救赵,败魏师于桂陵(山东菏泽市东北二十里)。前341年,魏又伐韩,齐又救之,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北大名县南),杀魏将庞涓。魏国经此两次挫折,势力大衰,失去独霸东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燕之争</p><p class="ql-block">齐国自威王后,经宣王(前319~前301)、湣王(前300~前284)两代的经营,国势益盛。这时秦国已强,因此齐秦便成了东西遥相对峙的两个强国。因有三晋的阻隔,两国始终未曾正面决战。正当齐国的霸业伸展至中原时,燕国突然发动对齐的致命攻击。燕国因昭王的贤明勤奋,日见富实。前284年,燕以乐毅为将,联秦、赵、韩、魏之师伐齐,联军长驱直入,攻陷齐都临淄。次年,齐湣王为臣下所弑,齐国七十余城皆陷,只余莒和即墨二城未下。齐人立湣王子法章于莒,以拒燕师,是为襄王。前279年,燕惠王即位,将乐毅调换。齐乘机反攻,得以复国。但从此齐国元气大伤,仅以自闲。</p>  <p class="ql-block">秦国崛起 </p><p class="ql-block">战国初期,秦内乱迭生。到秦献公(前384~前362)时,才又开复兴的机运。献公的儿子孝公(前361~前338),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他于即位之初,下诏求贤。卫国公子公孙鞅投奔秦国,大得孝公宠信。他立一套富国强兵的计划,于前359年开始推行新法。</p><p class="ql-block">秦国逐渐富强,社会安宁而道不拾遗。鞅抛弃以往的团关政策,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全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前352年,孝公封公孙鞅于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商鞅。前338年,孝公死,子惠王(前337~前311)继立。惠王对商鞅久蓄怨恨,即位后便族诛商鞅,但新法仍被保留 惠王即位之初,东周洛阳人苏秦曾劝六国合力御秦,但功效不大。苏秦的同学魏人张仪,于前328年相秦。前316年,秦灭蜀而并其地,于是秦国益加富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秦之争 </p><p class="ql-block">楚国自春秋末年为吴重创后,从战国初期到中期,未遭遇大战。国势大起色。前387年,楚悼王以吴起为令尹,大事削弱贵族的权利,练兵增产。前334年,楚灭越。楚怀王(前328~前299)在位时,与齐交好。秦惠王不愿这两个强国联合,于前311年,派张仪至楚,以土地为饵,劝楚与齐绝交。楚照办,秦却不肯割地。楚怀王大怒,于次年遣兵伐秦,为秦所败。楚兴全国之师再战,又大败于蓝田。楚势大挫,此时秦国的实力已无法动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年,秦将王翦攻韩。韩人逃入赵境,赵派廉颇屯军长平以安抚之。赵军与秦人发生冲突,廉颇采取坚守战略,使秦兵自行而退。秦深以廉颇的战略为患,因而散布流言,使赵调换廉颇而代以赵奢之子赵括。秦也秘密更换统帅,以白起代王翦。赵括没有作战经验,他为将后,立刻出击秦军。被秦伏兵所袭,截为两部,各自筑垒而守。秦军同时切断赵的救兵及粮道。赵军被围四十六天,食粮罄尽,突围不成。最后赵括亲率精锐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投降者四十万人,秦人皆坑杀。这一战,不仅是赵国也是东方六国存亡的关键,赵国既败,六国灭亡的命运也大致决定。</p>  <p class="ql-block">百家争鸣 </p><p class="ql-block">春秋时代,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品,平民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因封建制度的衰落,学术开始流入民间。第一位把贵族学术引入民间的学者便是孔子。战国时期,平民受教育的机会渐多,对政治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各国君主招揽人才,因而学术思想大为昌盛。平民攀登政治舞台的捷径是游说,游说者各有一套政治理想和策略。这种风气的盛行,使春秋战国成为我国学术思想的鼎盛时代,自春秋末年儒家首先崛起,到战国诸子百家并兴。主要有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派,这一套套的学说,便是"百家之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儒家</p><p class="ql-block">儒家先师孔子于公元前 551年生于鲁国的郸邑(今山东曲阜)。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他借与贵族接触的机会,学得不少贵族的学识技艺,如诗、礼、射、御等。由于他好学不倦,三十岁左右,便以礼学名动公卿。其后便游历各国授馆教学及著述。孔子主张仁政,以爱民为政治的最终目的。他认为最高水准的政治,必须要在法律以外,加上道德的教化。孔子的最大抱负在政治,他周游列国于四年,备尝艰辛,却没得到一位明君的信任,未能施展抱负。他一生授徒三千余人,贤者七十二,创儒学一派。</p><p class="ql-block">孔子在生前已负盛名,其弟子多是名流。经他们的宣扬,到战国时,孔子已奠定"圣人"的地位。而在在这个时期儒家又有两位代表人物继起,孟子和荀子,儒学因他们而更加发扬光大。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学生子思的弟子。孟子的思想不如孔学的博大精深,但较为激进。他对天子世袭的制度,表示怀疑,认为天子必须是德智双全的圣人,不应世袭。同时又认为政府存在的惟一理由是保障人民的利益。这种见解是孟子以前的儒家所没有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名况,赵国人、他的时代,较孟子稍后。他少年游学,奔走列国,自壮而老,终未能行其道。荀子同样主张省刑罚、薄赋敛、息战争的王政,但他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学中,主张人之性恶,要以"礼"来节制人的恶性,使其不能自由发展。他的弟子韩非,便是法家集大成的人物。佐助秦始星的车斯,也是他的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家</p><p class="ql-block">老子是先秦思想家中的神秘人物,他的事迹已无法确考。据旧史载,他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姓李名耳,字聃,作过周室的史官。他与孔子同时,但年辈较长,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周室日衰,老子便辞官隐去,不知所终。现存《道德经》一书,便是他归隐途经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所写。虽仅五千字,其涵义之丰和影响之大,非同寻常。它对人生、政治、宗教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遵循的法则是"物极必反"、"祸福相倚"。主张统治者应当一切听人民自便,不加干涉。最好的政府,仅是让人民知道它的存在。这便是"无为",惟有"无为",才能"无不为"。</p><p class="ql-block">庄子的事迹和老子一样缺略,只知道他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不乐仕进,仅做过漆园吏。楚威王曾聘他为相,被他谢绝,《庄子》一书不仅是哲学名著,也是文学杰作。他的思想,源于老子,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大体也与老子相同。避世的思想,较老子更为明显。他认为人和万物一样,由生至死,都是自然的演变。要获得至安至乐,应当超脱一切欲望的束缚和情感的萦扰,把自身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而达到绝对的平等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墨 家</p><p class="ql-block">墨家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以传授技术为业,受贵族的禄养,为他们守城。所以墨家擅长制造守御器械,他们为人守城,只是抵御侵略,决不向人进攻,从战国到汉初,愚家的创始人墨子与孔子是并称的大师,但汉以后,墨学日渐衰微。</p><p class="ql-block">墨子名翟,鲁人,其生卒年代,均无法确考。他曾受儒学熏陶,但对儒家的攻击不遗余力。《墨子》一书认为旧有文明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要通盘改造,建立新的秩序。墨子反对战争,认为世上的一切祸乱,起于人与人的冲突,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人类之自私而不能相爱。所以他主张"兼爱",捐弃成见,爱人如己。若天下政府,都实行节用、非攻、兼爱、交利的原则,一齐向"天下之大利"的目标迈进。这种"同"的境界,就是墨家的理想社会。儒家的"大同"思想,便以此为蓝本。</p>  <p class="ql-block">法家 </p><p class="ql-block">法家的发源地有一是齐国,一是三晋,这两处的法学思想内容兹然不同,齐国的法家思想,重心在经济方面。主张富而?,有《管子》、《晏子》的论述流传于世。三晋的在政治方面,即如何巩固政府的地位,加强君主的?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韩国公子。?只受业于荀子,他的书被秦王政看到后,以武力迫使把他交出。但不久秦王政因听信李斯的谗言,把他下狱,死于狱中。今存《韩非子》五十五篇便是他的法家论政思想,是站在君主一边的,这是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不同之处。韩非的学说反对儒家的贤人政治,认为君主是绝对的统治者,臣民是必须服从的。他也反对儒家爱民的理论,认为法就是人民道德和教育的标准。为君主,只要使法不受破坏,国家便可以垂拱而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阴阳家</p><p class="ql-block">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齐国人,曾为燕昭王师。后为赵公子平原君门客,著作多已亡快,其"大九州说"把前人想象的世界空间扩大了许多,"五德终始说"起源于儒家的金、木、水、火、上五行说,邹衍将五行论加以推广,称之五德,认为自天地开辟以来,人类的历史便为五德所轮兼支配,例如,在甲德轮值之时,便有代表甲德的甲朝兴起,到甲德既衰,乙德继之而盛,则有乙朝兴起,取用朝面代之。战国末年,五德终始说已十分流行,到汉朝,儒学中渗入大量的阴阳学,造成一个儒学其名阴阳学其实的学派。在两汉的政治社会上,大大的发挥了威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奇货可居 </p><p class="ql-block">吕不韦原为阳翟大贾,长平战前不久,不韦到邯郸经商,看到在赵为质子的子楚(本名异人后来的庄襄王),认为"奇货可居"。接着他与子楚交往,并携巨款到泰国为子楚活动王太孙的位子,结果如愿以偿。其后他又把爱姬献给子楚,不到一年便生下嬴政。前250年子楚即秦王位,是为秦庄襄王,立赵姬为王后。吕不韦封文信侯,成为相国。庄襄王死后,吕不韦利用嬴政的年幼,独揽大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国一统天下</p><p class="ql-block">秦武王(惠王之子)死,异母弟昭襄王(前306~前251)继立。昭襄王用名将白起,连破韩、魏、赵、楚等国之师。</p><p class="ql-block">前270年,秦赵发生较大的冲突,秦败。同年,昭襄王纳范雎的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以全力进攻韩、魏,并联络赵、楚等国孤立之。这种战略实行后,秦国地盘大增。其兵锋,直指赵国。两国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二十里)展开史无前例的恶战。赵国大败,秦人坑杀赵军降兵四十万人。</p><p class="ql-block">昭襄王后,经孝文王、庄襄王。至前247年,嬴政即位,年仅十三岁,国政落入太后和吕不韦的手中,泰王政即位后的六国,比较有些实力的只有赵、楚二国。赵国士兵善战,并有名将李牧。曾伐燕和匈奴,武功彪炳一时,甚为秦人所畏忌。楚则地盘广大,存有相当的实力。前238年,长信侯嫪毒于咸阳城中发动叛乱。被讨平后,赢政乘机夺回太后之权,吕不韦也于次年被免职。秦王政从此大权独揽,致力于扫定六国的伟业。他采纳李斯的建议,秘密派遣辩士游说各国。贿赂和暗杀各国的名人政要,使各国的君臣之间,离心离德,然后以大军进攻。这个策略十分奏效,秦国于十年之间,把六国逐一灭掉,亘古未有的大一统局面就此出现。</p>  <p class="ql-block">秦代</p><p class="ql-block">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兼采二者尊号合为皇帝,用作天子的专称。自命"始皇帝"。子孙将是"二世"、"三世"…….以至无穷。</p><p class="ql-block">建国之初,即建立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分掌政务、军务。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设县,县下又设乡、亭、里等。秦广修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车轨和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措施外,秦始皇也注重对外开拓,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形成后来中国领土之基础。而彪炳武功之最好见证,莫过于修筑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东部的万里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代货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巩固中央集权,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统一了币制,铸行半两钱。面文纪重半两。方孔无廓,体现了古人天园地方的宇宙观。开创了中国两千年铜钱形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汉灭秦</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南方,回归路上时病死。始皇病危时,命赵高写信给在蒙恬处监军的长子扶苏,要他赶回咸阳继位。赵高恐扶苏即位后蒙恬得势,于己不利。于是与丞相李斯结谋,立少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并矫诏杀害了扶苏和大将蒙恬,二世昏庸,在赵高的操纵下,杀始皇诸公子十余人,其暴政比始皇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违义烽火迅速蔓延,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和秦的地方势力联合起兵反秦。秦将章邯率领秦军,东征西剿。最初连获胜利,陈胜、吴广相继被杀。反秦斗争遂由六国旧贵族分别领导,公元前207年,项羽带领的楚军在巨鹿大败秦军,此战奠定了项羽在诸侯军中的领导地位。巨鹿之战后,章邯外受楚军压迫,内受赵高忌视,便投降项羽,秦灭亡的命运自此已定。这时,刘邦正率军西进。秦军的主力被吸引在北方,因此他一路未遇劲敌,直指咸阳。此时的秦国中央政府,赵高已杀丞相李斯,又杀秦二世,立始皇孙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9月,子婴杀赵高。10月,出降刘邦,秦亡。降项羽,秦灭亡的命运自此已定。这时,刘邦正率军西进,秦军的主力被吸引在北方,因此他一路未遇劲敌,直指咸阳。此时的秦国中央政府,赵高已杀丞相李斯,又杀秦二世,立始皇孙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9月,子婴杀赵高。10月,出降刘邦,秦亡。</p>  <p class="ql-block">战国辛两 </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秦国始铸,文字古朴、高挺,大小不一,战国半两为大篆,字体较狭长,笔划随意性较大,版式众多且形态不规则,可谓千姿百态,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很少看到完全一致的钱形,钱币穿较小,不规整,钱体较厚重。战国半两是秦统一六国前的铸币,和"秦半两"有着先后传承关系,故目前两者的断代仍有困难。</p>  <p class="ql-block">秦半两 </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轻重不同的货币,实行币制统一,改币制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供巨额支付,圆形方的铜币为下币,承前秦的币制,面文"半两"篆书,为小篆,即秦统一后的标准文字。秦半两重十二铢,供日常交易用。秦汉一两合今约十六克,半两约八克,但传世秦半两钱轻重差异很大,轻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则重十几克,成色也很不一律。</p>  <p class="ql-block">西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2年,刘邦即位建立汉朝,是为高祖。鉴于秦的速亡,高祖改封建与郡县并置。除刘氏宗亲外亦有外姓封王。高祖去世,吕后主持国政。其主政的十五年中,始终遵循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国力得以恢复。吕后死后,高祖庶子代王恒即位,是为文帝。文帝自奉俭约、容纳直谏、与民慈爱、处事精勤。对匈奴行和亲政策。对内削弱藩王权力。为汉帝国的全面革新打下基础。文帝去世,太子启继位,是为景帝。景帝继续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前后三月,即告平定。战后,朝廷乘机收回诸国大部土地,并加整顿,自此诸国几乎等同郡县。武帝即位,凭藉"文景之治"四十年培养的国力,开疆拓土,分化诸侯,优礼大臣,重视儒术,改易历法,裁抑商人,惩戒游侠以及推广教育等,建立了震古烁今之伟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之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7年,子婴出降。刘邦入咸阳后,宣布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于是秦人大悦。经张良等人的劝告,刘邦还军于咸阳以东的霸上。项羽率军入关,进驻鸿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与刘军相距四十里,准备发起进攻,后因刘邦亲来谢罪而作罢。项羽进入咸阳后,杀子婴、屠城、火烧秦宫室。于前206年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封了十八个王。从分封来看,项羽并不想做皇帝,因此只弄个霸王名义。所封的十八个王中,原属楚国势力集团的只有四个,可以说项羽的分封甚为公允。后经过两年与刘邦的战争,于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约定中分"天下"。约成后,项羽罢兵东归。前202年,张良劝刘邦"违约"出兵追击项羽,并许以地盘召韩信、彭越合兵。至十二月,汉军"十面埋伏"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项王在"四面楚歌"声中,率八百余骑突围,南至长江西岸的乌江,从人殆尽,霸王白刎。</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太子彻维立,是为武帝,时年十六岁。这位少年有为的皇帝,在他漫长的御宇期间,曾做过多方面的改革,也建立了震古烁今之伟业。武帝一生行事,多彩多姿的同时,也充满了矛盾。他用人不拘一格,任用外戚卫青、少年霍去病为大将军,横少匈奴,为大汉开疆拓土:又轻信同为外戚的李广利,对匈奴作战损兵折将,且听信谣言将汉代名将李广之孙李陵全族皆诛。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之冤有所辩解,被武帝施于宫刑。奇耻大辱毁了一个政治家,却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武帝行事异常果敢,却又非常怕死,时时提防别人的暗算。晚年的"巫蛊之狱",使太子据及子嗣被冤杀,太子的母亲皇后卫夫人自杀。如此巨大的惨案,让武帝晚年在痛悔中度过,前年,汉武帝去世,他在位五十四年,享年七十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昭帝年幼,霍光得以摄政。他的施政,对内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则与匈奴言和,避免战争的同时又加强边务的修伤。汉帝国由昭帝时代起,开始走上承平之途。前74年四月,昭帝去世。帝无子嗣,霍光决定迎立武帝之孙,昌邑王贺入统。贺继位后,淫戏无度,因此激起汉廷大臣的不满。六月底,霍光以太后诏书把他废掉。次月,霍光又立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询)。病已是被武帝诛杀的太子据之孙,父母均死于巫蛊之狱。当时他已降生,为廷尉监丙吉所救。昌邑王被废后,他由丙吉等推荐而继帝位,是为宣帝。宣帝的最初几年,仍由霍光专政。前68年,霍光死,宣帝得亲政。由于他生长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亲政后,励精图治,对臣下亲信无间,为历代所少见。而汉的强敌匈奴,也因天灾内乱,对汉屈服。前51年,匈奴单于入朝,这是前世未有的殊旁。汉帝国的隆盛,至此达到最高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铸币 </p><p class="ql-block">西汉初,仍以"半两"为名,铸造了许多减重的新型半两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通行五铢。初时,允许郡国更铸,后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这种轮廓凸出,大小适宜的五铢钱沿用七百三十余年,直至唐高祖时期才废止。成为我国历史上行用最久的古代货币。武帝以后的各帝王,也均铸五铢钱。</p>  <p class="ql-block">新莽</p><p class="ql-block">公元8年,王莽即天子位,改国号新。除改正朔、易服色外,还根据儒家经典更改宫室及郡县名,恢复"井田"制,禁止奴婢买卖。并开发利源,增加生产。此外,还改革币制,更造大钱,与五铢钱并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辩才和威严,也有重大的缺点,诸如过度自信,一味复古以及猜疑部下等。最初他以伪获得名誉,得意之余,乃至无往而不伪。他缺乏政治才能,最终失败:他迷信复古,以至于迂腐。王莽的新法,是将整个西汉政治作全盘改革。新法虽有若干处违背政治社会进化的原理,但其中不乏针对当时的病象而制定的,其用意也大多是为救民。这些地方,不能因他的失败而一概抹杀。王莽是实际政治的失败者,也是复古思想的殉道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末的政局</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9年十月,宣帝崩,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宣帝临终时,留下的一套辅政班子皆为当代名儒。元帝即位后,辅政的三人班子出现内斗,宦官石显便趁机干政,元帝的威权口益旁落。元帝死后,西汉进入了成帝、哀帝、平帝,外成专权的时代。成帝的母亲,太后王氏及其诸兄弟把持了汉庭大权,朝局动荡。成帝与赵飞燕姐妹的荒淫,残害皇嗣致使帝无后。成帝死后,哀帝即位,其祖母傅太后与王氏争权,把持朝政。哀帝与男宽董贤及妻、妹淫乱宫廷,朝政混乱不堪,刘氏之江山摇掘欲坠。哀帝死后无子,王氏外戚重掌朝政,立年仅九岁的刘行即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莽铸币 </p><p class="ql-block">王莽篡夺政权后,为挽救社会危机巩固新朝政权。从摄政到新莽的十余年间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制作了品类繁多、五光十色的货币。王莽借复古为名,乱改币制,必然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就钱币铸造而言,仿先秦刀、布币的形制,式样新颖、精雅,文字隽秀,是为中华钱币宝库的中的奇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莽的灭亡</p><p class="ql-block">新朝天风四年(17年),旱灾和蝗灾接踵而至,灾情最重的三州饥民发生了暴动。最大的两支为"赤眉"和"绿林"。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遣兵讨伐赤眉,连遭惨败。叛乱也日益扩大,继起的叛众又有平林兵和春陵兵。春陵兵的首领是刘縯、刘秀兄弟,他们是汉景帝子长沙定王之后。起兵之事由刘縯一手倡导。刘秀为人谨厚,曾于王莽时入太学,较有政治头脑。联军于公元23年,拥立了汉室的另一支裔刘玄为帝,改元更始。王莽以四十万新朝军平叛,国攻联军的据点昆阳(今河南叶县),刘秀引兵救之,大破莽军。此战决定了王莽新朝覆灭的命运。战后全国多拥护更始帝,更始军一路进攻,直指长安。更始军攻入长安时,城中发生了暴动。王莽被杀于未央宫的渐台,新朝亡。</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学术文化 </p><p class="ql-block">汉朝初建,承袭秦法,但其思想界,却恢复了战国时代的态势,成诸家并立之局。秦代的焚书,致使经书在汉初没有完整的古本出现,全凭秦代学者的传述记录而成。汉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两汉的儒家,虽然推崇孔子,同时也受阴阳家思想的影响,充满宗教的迷信色彩。汉代有些所谓的道家,实际就是求仙采药的方士,他们多依附老子以自抬身价。因此使老子日趋神化,最后作了道教始祖,道家渐渐走向宗教之路。东汉末年,道家的宗教色彩更浓,黄老便被尊奉为神。道家于求神炼丹之外,也增添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巫术。</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文体,可分为韵文与散文两种。前者以《诗经》为代表,大体是一种纯美的文学:后者以《书经》、《左传》及诸子书等为代表,其文体为后世所欣赏模拟。汉初,文学盛行楚风,其后楚歌被文人演变成长篇的文章,渐不可歌,于是有赋的出现。</p><p class="ql-block">五言诗也起源于汉,西汉时代还没有完全的五言诗,到东汉,才有完整的五言诗出现。此外,尚有一种"乐府诗",是专以入乐的诗歌。</p><p class="ql-block">汉代的散文,以书策一类的作品为最著名,这类文体是从诸子文演变而来。汉代的史学,也非常发达。《尚书》与《春秋》,本是古代的历史文献,到汉被尊为经。武帝时,最伟大的史书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它是中国历代正史的鼻祖。其史笔的雄健,叙事的生动,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另一部史学杰作是《汉书》,这部书的作者是班固和他的父亲班彪、妹椒妹班昭合作而成的。是中国断代史的始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学</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春秋以前即有官学的设立,其名称散见于古代经典,其内部组织所可知者,有两个特点:一是官师合一。当时所有的典籍,皆藏于官府,只有掌握典籍的官员,才能教人。二是受教育者只有贵族而无平民。春秋末年,私学兴起,从此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战国时,私人讲学的风气愈来愈盛。秦时严禁私学,政府设有博士七十人,专门研究学术,以备顾问。汉沿秦制,于诸子百家各立博士,于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前124年,为五经博士选弟子员五十人,以受经术。这是汉代太学最初的情形。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时,增设《乐经》,共为六经。弟子员到成帝时竟多至三千人。从太学的扩充,可以看出西汉儒家教育的日益发达。东汉光武帝于公元29年设太学于京师。置博士十四人。太学生更不断增加,到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二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起源 </p><p class="ql-block">佛教的输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它的创始者瞿昙摩悉达,是中印度迦比罗城(今尼泊尔西南境)净饭王太子,大致与中国的孔子同时。他创出慈悲平等的教义,自三十五岁起开始传教,死时约八十岁。他的信徒称他为释迦牟尼,又称佛陀。他死后约二百年(周赧王时),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国内大兴佛法,派遣僧侣四出布教。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无法确定,根据史书推论,大约在西汉末年。东汉明帝于永平八年(公元65年),派蔡愔往西域求佛法,愔至大月氏,得佛经佛像,并偕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于公元67年返回洛阳。次年,明帝建白马寺,命二僧留居译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武帝</p><p class="ql-block">昆阳战后不久,刘縯因受更始猜忌而被杀,刘秀竭力韬晦,才得无事。更始帝派他招抚河北,他凭借自己的人望和能力,接收了不少州郡。刘秀在他辖区中,务行宽惠,因而深得民心。公元24年,绿林、赤眉两支义军关系破裂,刘秀见两强相争,借机灭掉了绿林在关东、河西的力量。次年,他正式独立,即皇帝位于部南(今河北高邑县),改元建武,以汉为国号,是为光武帝。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汉为"东汉"。此时更始所在的长安,已被赤眉攻入,更始帝刘玄被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以此定都。建武三年(27年)赤眉军在宜阳被刘秀亲率重兵包围,被迫投降。后光武帝于建武三年至六年(27~30年)的四年间,先后讨平刘永、彭宠、窦融等残余势力。公元34年肃清隗嚣的势力:36年平公孙述;37年平卢芳,东汉的统一之局也至此完成。</p>  <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公元25年,刘秀即位,仍以汉为国号,是为光武帝。后世称东汉,光武宽厚谨饬,轻摇薄赋,因之民生益臻。章帝的简省刑罚,历代史书皆称善举,其后汉帝国日渐衰落,宦官外戚角逐政权,导致东汉末年政局动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铸币</p><p class="ql-block">秦代以后,历代帝王无不重视铸钱而东汉光武帝却是个例外。据史书载,他迷信谶纬,偏爱莽钱,直至建武十六年(40年)才恢复了五铢钱制度。建武五铢类似西汉五铢,制作甚精,文字书体规范。光武帝以后的各帝王,也均铸五铢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 </p><p class="ql-block">光武帝后是明帝(公元58~75年)和章帝(公元76~88年)时代,这三十一年间是东汉的盛世。无论文治武功,都有巨大的成就。此后汉帝国虽日渐衰落,但光武、明、章三代所养成的优美世风,却一直持续下去,维系住了此后一百多年的人心世道。</p><p class="ql-block">东汉和帝一代(公元89~105年),宦官与外威角逐政权。他们贪污残暴,造成汉帝国内部的几次巨大动乱。和帝以后,经痛帝、安帝、至顺帝(公元141年)时,外戚梁翼专权,贪残纵恣,荒淫无度。公元144年,冲帝即位,梁太后听政。次年,冲帝死,质帝即位,仅八岁,公元146年,梁冀坞杀质帝,改立桓帝,诸梁皆封侯,国政日益败坏。150年,梁太后死。桓帝与中常侍单超兵围梁翼府邸,冀自杀。自此,桓帝不再信用外威,宦官掌握政权,继而外廷士大夫与宦官抗衡,发生了党锢之祸。公元189年,灵帝死,少帝即位,何太后临朝。外戚何进辅政,预除宦官,太后不允。何进征召驻守河东郡的董卓率部进京,卓来京途中时,京师发生巨变,宦官杀何进。继而袁绍领兵进宫,杀宦官二千余人。宦官张让等携少帝数十人乘乱出奔,后群臣逼张让投河,奉帝返宫,董卓到京后,继掌国政,袁绍弃职逃往冀州,继而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董卓为人,恣意声色,滥用刑罚,残杀不辜,使百姓饱受荼毒。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起兵,共推袁绍为盟主,联军皆供卓军,独曹投西进伐卓,但大败而回。同年,董卓火烧洛阳城,徒献帝于长安,献帝到长安后,长沙太守孙坚起兵讨卓,击败董卓军,克复洛阳。公元192年,王允与吕布合谋,杀董卓,继而卓部下起兵攻陷长安,王允被杀,吕布东逃,献帝再度落入军阀手中,军阀们也开始了混战。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迁献帝于许,从此他成汉廷的实际主宰。</p>  <p class="ql-block">三国</p><p class="ql-block">公元220年,献帝禅位于曹操之子曹丕。是为魏文帝。公元221年刘备蜀中称帝,国号仍用汉。公元228年,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魏、蜀、吴三分天下,史称三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任丞相后,独专汉政。公元213年,汉以冀州十郡封操为魏公,定都于邺。216年,曹操进爵为魏王,已是汉帝国事实上的皇帝。公元220年,曹操死于洛阳,太子丕嗣魏王位。同年,献帝"禅位"于曹丕。不即位后,改元黄初,国号魏,是为魏文帝。</p><p class="ql-block">继曹丕称帝的是刘备。他与孙权议和,约定湘水为界。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同年,关羽北伐,大破曹军。孙权乘关羽围攻襄阳之时,命吕蒙袭取江陵,关羽军心大乱面溃败,羽为吴军所杀。其后,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改元章武,国号汉。刘备称帝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为关羽复仇,同年,刘备亲自率兵东征。孙权以陆逊为统帅,于次年火攻汉营,大败汉军。刘备逃归永安。223年,刘备病死永安,托付太子禅于丞相诸葛亮,禅即位,是为后主。</p><p class="ql-block">孙权袭取荆州时,曾上书曹操称臣,后又受魏封为吴王。公元224年后,魏文帝两次伐吴都无法渡江。226年,魏文帝死,太子散继位,改元太和,是为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孙权以陆逊大发魏军。次年,孙权称帝,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马氏篡魏 </p><p class="ql-block">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他为人有权谋,擅军事,历仕曹操及文、明帝祖孙三代。曹操以他有"狼顾"之相,不加亲重。但文、明两帝则对他非常信任。公元239年,明帝死,少子芳继立。司马懿无法与大将军曹爽抗衡,便称病家中,阴谋图之。249年,司马懿乘爽随帝外出,勒兵逼曹爽去职而掌权。公元251年,懿死,子司马师辅政。师及其弟司马昭,均有才干,且久握军权。254年,司马师废帝,立明帝侄高贵乡公髦。次年,司马师病死,司马昭继续专政。公元260年,魏帝髦亲率宫中僮仆,出宫讨昭,战于宫门被杀。昭迎魏宗室奂入即帝位,是为元帝。265年,司马昭死。同年,魏元帝"禅位"于司马炎(昭子)。司马炎即位后,是为晋武帝,改元泰始。</p>  <p class="ql-block">晋及十六国</p><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魏大举出兵,蜀汉灭亡。其后两年,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朝。公元279年,晋武帝出兵伐吴,吴亡。中国陷于战乱分裂九十余年,至此又告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蜀吴的灭亡</p><p class="ql-block">吴大帝孙权晚年昏愤,做出不少失策的事。公元252年孙权死,太子亮继位,是为废帝。258年,权臣孙琳废亮,改立孙权另一子孙休,是为景帝。孙休即位后,杀琳。而后孙休死,吴人思立长君,迎立皓。皓即位后,荒淫骄暴,国政败坏。</p><p class="ql-block">蜀汉后主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多次北伐未成。亮死后,由姜维任统帅。自公元253年开始北伐,攻战连年,业终不立。十年后,蜀被魏权臣司马昭所灭。</p><p class="ql-block">蜀灭后两年(265年),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朝。公元279年,晋武帝出兵伐吴,吴军大败。孙皓出降而吴灭亡。自汉献帝初年起,中国陷于战乱分裂九十余年,至此又告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晋</p><p class="ql-block">晋武帝司马炎平吴后,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种奢侈腐的暮气中。武帝自身怠惰,异族也日益强盛。由于汉末曹魏以来政治作风恶劣,有识之士多对政治感到灰心。转而谈论玄理,以逃避现实。形成了所谓"清谈"的风气。晋时,在朝的士大夫也群起效仿,这种熔清高与卑污于一炉的作风,是晋初政治上的怪相。武帝后,惠帝即位。皇后贾氏乘机擅权乱政。公元300年,赵王伦(武帝叔)率兵入宫废后,诛贾氏亲党。次年,篡位称帝,随后晋室陷入诸王混战的局面。</p><p class="ql-block">公元291年到306年,这十六年间,晋室诸王不断上演着骨肉相杀的惨剧。当晋室内争之时,若干胡族乘机脱离晋室的羁绊,相维称王。胡族部落骁勇善战,到晋怀帝即位时,晋室中央最终被胡人赶到了南方。</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 </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各国互相兼并,连年战祸不息以致经济崩溃。此时,各国除发行减重贬值的五铢钱外,均更铸各种各样钱币。同时私铸成风,恶钱充斥于市。出现"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贯论"的混乱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晋</p><p class="ql-block">晋元帝江南建国,后荆州刺史王敦反叛,沈充起兵响应。元帝儿至不保,忧愤而死,明帝即位,公元324年,明帝讨伐王敦,敦败死。后经成帝、康帝、穆帝的战乱期,至哀帝时,晋室为桓温所掌握,公元365年,哀帝死,弟琅玛王奕继位,是为废帝,桓温于371年,废帝为东海王,而立昱为帝,是为简文帝。次年,简文帝死,孝武帝即位。桓温入朝逼宫,大臣谢安等人尽力撑持。恒温死后,谢安执政,众望所归。公元383年,前秦荷坚大举伐晋。晋以谢石(安弟)、谢玄领兵抗秦。八万晋军与三十万前秦军在淝水(即今南肥河)大战。前秦军大败,苻坚单骑选至淮北,继而北方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其后晋室未能统一北方,北方的汉人则长期被胡族统治。在此期间,胡汉的血统,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汉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的佛教 </p><p class="ql-block">佛教自东汉初年正式传入中国,至两晋南北朝时大盛。其发展虽遭芽。汉时僧侣皆来自西域,多以译经为务,最初的译经大师,为安世高若干顿挫,但其传布始终未停止。佛教的若干重要宗派,也于此时萌晋末年,西域僧人佛图澄、道安(常山人)以传教为务,东晋南渡后,(安息人)、支娄迦(月氏人)。西晋时有竺法护者(敦煌人)。西理,其中东晋末年的慧远尤为士大夫所崇奉。法显是中国僧人第一位入佛学开始影响中国的学术界。僧侣竺法深、支道林等常与名士们辩论玄(今印度北部)。游学数年,于4M年,自海道回国。天竺求经的。他于公元399年,自长安西行,经三十余国,至中天竺(今印度北部)。游学数年,于41年,自海道回国。</p><p class="ql-block">佛教的教义有大小乘之别,小乘专修个人,大乘则兼度他人,最初传译至中国的佛经,多属小乘。晋安帝时,天竺僧侣鸠摩罗什前来长开始传译大乘经典。到南北朝时代,佛教益盛,南北的君主们,传译大乘经典。到南北朝时代,佛敦益盛,南北的君主们,不少是佛门弟子。其中北魏累世在大同(山西大间市)、龙门(洛阳城南)铣刻石佛,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寺院、僧尼众多,其素质参差不齐,佛事靡费过多和帝王改信道教等原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均有过"灭佛"的举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的道教</p><p class="ql-block">道教于晋时称"天师道",士大夫信奉的甚多。当时道家分丹鼎、符录二派。因玄学盛行,道家者常取《易经》、《老子》的义理,以自文饰。晋初葛洪拿炼丹服药的理论,来附会易老,甚合上大夫的脾胃。东晋东南沿海地区,道教尤为盛行,信徒极多,但道教在南方的势力,不如佛教,南朝君主信道的也不多。北魏君主自道武帝起,开始奉佛,至太武帝,改信道教,于是道教盛行于北方。此时道教的若干经典仪式,多取法于佛教,但教义终不出符录丹鼎的范围,不如佛法的渊微。道佛两教在北方同时盛行,因此双方屡次发生冲突。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两度灭佛,都与道教有关。南朝因道教的势力不敌佛教,因此没有发生剧烈的冲突。</p>  <p class="ql-block">佛教的宗派 </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代的佛教宗派,主要可分成实、净土、三论、律、禅、天台六宗。其中除成实为小乘教义,其余皆为大乘。齐梁之世,研究成实之风甚盛,梁武帝即皈依此宗。净土宗以念佛求生净上为宗旨。东晋时,慧远结社庐山。北魏中期,县鸾成为此宗大师,与慧远成南北二派。三论宗主张破邪显正,归结于空。鸠摩罗什至长安后,尽译三论,遂成中国三论宗之祖。律宗于东晋末年传入中国,佛教经典统分经、律、论三部,佛的教法曰经:佛的教诫曰律:弟子学者所著述曰论,统谓之"三藏"。禅宗初祖为菩提达摩(天竺人),曾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其宗义的特点是屏弃仪式,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天台宗的宗师为智頭,南北朝末期的人,他栖身于天台山(在今浙江省东部)以为宗名。此宗为中国诸佛宗首先对佛教经典作系统整理判释的一宗。因它以《法华经》为旨归,故又名法华宗。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佛学大师多着重于佛经翻译和教义的传播。直到唐朝,由于思想家群趋佛学的研究,宗派才大为兴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迷信</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代有许多由来甚久,传播甚广的迷信。其中以淫祀、厌诅、图谶、卜筮、相术、占梦等为主要。淫祀就是祭祀各种神,魏晋时已盛行,北朝也有淫祀的风气。厌诅就是咒诅所加害的人,使其受祸。这种巫术在两汉宫廷中最为风行。其后一直流行。南北朝时,厌诅仍是政治斗争者所常使用的武器。图谶的怪说,自汉朝以后,渐渐衰微。但到南北朝时,若干君主仍然拿它来骗人。尤其是开国的君主,在其决意篡夺之前,必然拿图谶来自抬身价。卜筮在南北朝,有时仍用以决断军国大事。当时的一般王公大臣,也多信卜筮。相术较有征验,因此士大夫信者较多。当时相术主要可分两种:一种是相外形,因人而用。一种是摸骨相,即揣其人之骨骼以断定其人的吉凶祸福。此外又有声相及器物像等。占梦是解释梦中所见的景象,以定吉凶,南北朝时亦甚流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谈</p><p class="ql-block">"清谈"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流行于士大夫之间的一种风气。是一种抛开现实而简理辩保谈论。这种风气初起于东汉末年及曹装期代起因是传统儒学的衰微和政治的黑暗,永汝站代的儒学,着重于烦碎的考据,已无义理,思想界儿乎变成真空状态。东汉末年的运个军阀无恶不作,魏晋政权的腐化黑暗,国事已到绝望的地步。法治精神始终无法建立,而老庄思想日益蔓延。一般学者,灰心于现实政治,因而清谈之风大盛。其中以嵇康、阮籍等纯务玄虚名士为最。他们在政治上均未负过实际责任,却以生命的代价为中国文化史做了人格奠基,成为开后世文化新风的名士。他们去世后二百年间,中华文化各学科开宗立派的人物相继出现。</p>  <p class="ql-block">隋唐</p><p class="ql-block">隋文帝结束了三百年之久的分裂战乱,再造统一,虽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政治及建设却极具成就。文帝节俭务实,注意吏治。轻徭薄赋,改善民生,开筑大运河。</p><p class="ql-block">公元618年,李渊建元武德,国号唐,是为唐高祖。高祖武德七年,全国大致统一。自此进入唐帝国的极盛时期。太宗是这一盛世的创始者。他一方面结束了隋末以来率土分崩的乱局,一方面奠立了唐帝国长期富强康乐的基础,蔚成后世称道的"贞观之治"。太宗知人善任,勤学好问,设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于其中。常将学士们召至内殿,商讨治国之道。贞观君臣的论治,传为千载美谈。容纳直谏也是太宗的长处,朝臣魏征曾前后上疏数十,直陈太宗过失。魏征死,太宗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太宗吏治清明,随时垂询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经常遣使巡察四方,省民疾苦。刑法方面,也宽省不少。贞观四年时,唐的政治已臻完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p><p class="ql-block">唐高祖李渊开国之初,革故鼎新,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称量杂钱,铸行开元通宝。开创了中国货币通宝钱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开元通宝并非年号钱,唐代三百年均有鼓铸。版式繁多。唐后五代十国亦有开元通宝铸行。</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p><p class="ql-block">公元649年唐太宗死,太子李治维立,是为高宗。高宗在作太子时,一次入侍太宗,看见才人武氏,对她甚为悦慕。武氏是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县),生于公元624年,贞观十一年以貌美被太宗选为才人。太宗死后,武氏与其他宫人同被遣送至感业寺为尼。永徽五年(654),高宗把她从寺内召入宫中。武氏性巧慧多权术,再次入宫后不久,便得到高宗的极度幸爱,她用一个残忍的计策,亲手将在襁褓中的女儿扼死,诬指为王皇后所做。继而高宗废后,武氏于655年被册立为皇后。武后天资明敏,通晓文史,处事甚为得当,渐而高宗把全部政务交给她。她专权后,便肆无忌惮,擅作威福。675年,太子弘不满武后的行为而被鸩死,更立雍王贤。680年,武后又把贤废掉而立英王哲。683年,高宗死,太子哲即位,是为中宗。次年,武后废中宗为庐陵王而立幼子豫王旦,是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后自即帝位,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睿宗为皇嗣。武墨称帝以后的政绩,因后代史家对她的行为表示厌弃,有意不予记录。但就现有史料可以断言,武墨的执政是够水准的,如果不然,她以后的开元天宝盛世就不会出现。当时的将相如魏元忠、娄师德、狄仁杰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她尤其信赖狄仁杰。仁杰对唐室最大的贡献,便是劝武墨迎立庐陵王(即中宗)为太子。当时武承嗣、武三思都有篡夺皇嗣的企图,武墨也有传侄之意。但她最终被秋仁杰说动,于698年,派人迎回庐陵王,立为太子。公元704年,武墨患病,数月不临朝。宰相张束之、崔玄等朝臣率羽林兵至玄武门,斩关而入,请她传位于太子。此后武墨退位,中宗复辟,退位后的武墨被尊称为"则天大圣皇帝"。唐的国号,至此恢复。公元764年十一月,这位旷世女杰死去,享年八十二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 </p><p class="ql-block">天宝元年(742),玄宗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其后又兼任范阳、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两节度使,掌握三大边镇的军政要权。安禄山为人非常狡黠,他看到唐室的腐败,渐萌异志。750年,唐封禄山为东平郡王,成为唐代武将封王的第一人。755年十一月,禄山突然造反,以讨杨国忠为名,掀起了一场震撼全国的大叛乱。禄山起兵后,杨国忠认为不足为患,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市),率军由北边东征。此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在虎牢与叛军接战而大败,洛阳不守。连连失败后,常清率众西逃,行至河南陕县。他建议高仙芝大军,退保潼关,以防叛军突奔入关,危及京师。叛军继至,因关上有备而无法进入。但封高二人,因受监军宦官边令诚的陷害,为玄宗下令斩于军中,唐以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进驻潼关。756年正月,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遣其将史思明出兵河北。郭子仪自朔方统军东征,与其将李光弼连败史思明军,收复河北十余郡。这时安禄山进退失据,军心大为动摇而形势危殆。潼关方面,哥舒翰采坚丰战略,决不出击。但杨国忠怀疑他别有企图,因此力请玄宗促他出兵。翰不得已于六月率师出关,与叛军战于灵宝,大败被擒,潼关失守。京师闻警后,玄宗在一个细雨的清晨,离京师西行,随行的人除了宰相书见素、杨国忠、贵妃姊和少数禁卫军外,王公妃主及大臣们大都没来得及跟随。次日,车驾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县境),将士饥疲,在愤恨声中杀掉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将贵妃缢死。后玄宗命太子前往朔方军总部,而自行入蜀。叛军攻下长安后,杀唐室妃主、皇孙数百人。太子到灵武,不久因部下的劝进而即皇帝位,是为肃宗。当时情势甚危,河北诸郡,又陷于史思明。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刺杀于洛阳。二月,唐以郭子仪东进反攻。九月克长安,十月克洛阳,安庆绪北逃至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两京克复后,肃宗与太上皇返抵长安。史思明见势不佳,投降唐室。758年,唐讨伐安庆绪,庆绪困守邺城,求救于史思明。这时思明已再度叛变,大败唐师后,又杀安庆绪。同年,史思明称燕帝,改元顺天。761年,史思明为其子父调义刺杀。762年,太上皇与肃宗相继去世,太子豫立,是为代宗。同年十月,代宗讨伐史朝义,朝义大败而北逃763年,朝义为李怀仙所讨杀。至此连亘八年的大叛乱,算是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唐</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于公元763年被讨平。唐室为防备安史余孽,不敢撤销战时新增的兵镇,因此兵镇几乎遍及全国。兵镇节度使也逐步由委派改为世袭,他们相互之间争夺地盘,渐不听命于唐室。779年,代宗死,德宗即位。781年,德宗引用奸臣卢杞为相。不久,多位节度使举兵叛唐,突袭东都。德宗仓皇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入长安后,继而攻奉天。当时李怀光丰师还救长安,击败叛军。奉天解围后,德宗听信卢杞谗言,竟不召见怀光,怀光不满而阴谋袭取奉天,德宗闻讯,急忙逃到梁州(今陕西南郑县东)。同年,李晟收复京师。德宗返跸后,对藩镇采取站息政策。805年,德宗死,顺宗即位。他因夙患风疾,于同年八月,传位于太子纯。太子纯即位,是为宪宗,宪宗初立时,报举纲纪,制裁不法藩镇。至819年,全国的藩镇,至少名义上都服从中央,这时可算宪宗中兴事业的最高峰,后宪宗为宦官陈弘志所害。820年,宪宗子恒立,是为穆宗。他即位后不久,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叛唐、其后敬宗(825~826)、文宗(827~840)、武宗(841~846)三朝的二十余年间,战乱不断。到宜宗、露家时期,外廷大臣几乎无人才可言。873年,信宗即位,年仅十二岁。信宗年幼,宦官擅权,政治日益败坏,造成普遍的流寇之乱。877年,王仙芝和黄巢叛乱。880年,黄果攻陷洛阳,突入潼关,进逼京师。宦官田令孜闻讯幸信宗逃往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其后又南避成都,黄巢入京师大肆屠掠后,入宫即皇帝位,国号大齐。882年,李克用丰沙陀兵会诸路援兵,进攻长安。884年,李克用大破黄巢军。平乱后,黄河南北,堀兴了两大割据势力:黄河以北的是沙陀部首李克用,以南的是黄巢降将朱温。信宗于885年返跸后,宦官与外廷士大夫勾结藩镇,斗争激烈而互如水火,朱全忠与李克用交恶,继而藩镇交兵,危及唐室。888年,信宗死,宦官杨复恭拥僖宗弟寿王杰即位,更名晔,是为昭宗。890年,朱全忠伐李克,结果大败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唐室又陷入与军阀混战中,几年之间中央政府的地盘,仅剩一个京师。896年,李茂贞领兵进退京师,昭宗逃奔华州韩建。次年,韩建通昭家尽撤宿卫,杀皇弟通王滋等十一人。898年,韩建送昭宗返京。900年,宦官谋乱,废昭宗,唐室陷入宫廷动乱。904年,朱全忠迁昭家于洛阳,后弑醒宗,废太子格面立哀帝,年仅十三岁。次年,朱全忠又杀裕及昭宗诸子。907年,哀帝下诏"禅位"于朱全忠,室力正式灭亡。朱温慕唐后,改国号曰梁,并改元开举,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p>  <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p><p class="ql-block">朱全忠篡唐,改国号梁。其政权并不稳固,仅十数年便告覆灭。朱梁以后,继起者又有四朝,即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后人将每代名字前面加一"后"字,以避免与之前同名的朝代相混。五代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割据势力,那就是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十国。五代十国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代,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全国才告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教</p><p class="ql-block">道教在唐代,基本为皇室所车,教又除《道经》外,缺少益人智慧的经典,较之佛藏的渊博精微相去甚远,隋文帝虽然信佛,对道教也甚尊崇,唐高相虽时佛道都不感兴趣,但也曾亲谒终雨山的老子庙。家时,佛道都已盛行,太宗本人则对道教比较尊重,后尚佛教,玄宗时,又提倡道教,公主妃嫔为女冠,可以说是道教的极盛时代,玄宗后,佛教又盛但道教一直未遭受挫折。武宗即位后,因道七赵归真刘玄靖等人的怂恿,造成佛教的浩劫。其后不久,宣宗又崇佛教,道教的地位再度低降,但道教凭共与皇室关系,终唐之世,从未遇到过严重打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史学 </p><p class="ql-block">东汉以后,传统的儒学渐趋衰微,继之而兴的是玄学和佛学,但它们远不如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来得密切,儒家政治理论的完整,非玄学与佛学所能及。因此历代的中央政府,无论尊儒与否,总有借重儒学之处。唐代经学大盛,太宗贞观四年(630)命颜师古考定《五经》后颁行全国。"五经"指《周易》、《尚书》、《左传》、《毛诗》、《礼记》,后又顾行前三者的注疏《正义》。《五经正义》颁行后,明经考试,不能与《正义》的学说相违背,有此拘束,反而阻碍了经学研究的进步。武后长安三年(703),王元感上《尚书纲谬》、《春秋振滞》、《礼记绳愆》等书,皆与《正义》立异。若干朝臣,喜其议论新奇,对其书评价甚高,武后下诏褒美。此后《正义》渐不为人所重,遂步形成一种怀疑旧注的风气,代宗大历以后,经学者多标新立异,不守旧说。史学从两汉至隋唐,始终发达,除了历朝官修的史籍,私人著作也异常繁多。魏晋南北朝时代完成的重要史书有:(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都列为正史流传至今。唐初,高祖于644年修成《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私人所撰的前代历史,有李延寿的《南史》、《北史》,以上八种史著,均为后世列为正史。律、禅、天台六宗,都盛行于世,同时,又有不少新宗派兴起,重要的有法相宗、华严宗、密宗(即真言宗)、俱舍宗,前三者为大乘教义,俱含则为小乘,唐初,法相、华严二宗同盛于京师,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其宗师为玄奘。华严宗在隋时传入中国,初祖杜顺(即法顺),甚受帝及唐高祖的敬重。三祖法藏(即贤首大师)时,华严宗趋于极盛,当法相、华严二宗盛时,其他宗派均为之失色,武后以后,因二宗的理论过于深邃,常人不易领会而渐衰。维之而起的,则是禅宗和密宗。密宗以秘密"真言"(即咒语)立宗,故又名真言宗。玄宗开元时,天竺僧侣善无畏、金刚智及弟子不空,携密宗经典来华,世称"开元三大士",密宗因而称盛,唐中叶,密宗由日本弘法大师(即空海)传入日本,世称"东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p><p class="ql-block">唐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到达最高峰。唐初,太宗虽然比较尊崇道教,但他也很关注佛教经典的翻译,公元645年,玄奘自天竺游学归来,带回佛经六百余部。太宗特命他译经,并命房玄龄、许敬宗等,广召硕学沙门数十名相助。宗、武后时,佛教益盛、宪宗以后,程、敬、文诸帝,都奉佛教,至武宗时才有灭佛之举。宣宗时,又恢复佛法,其后直至唐亡,佛教末再遭遇任何严重打击。</p><p class="ql-block">唐时的佛教,成实、净土、三论、律、禅、天台大宗,都盛你于世。同时,又有不少新宗派兴起,重要的有法相宗、华严家、密宗(即具音素)、俱含索、,前三者为大乘教义,俱舍则为小乘,唐初,法相、华严二宗同盛于京师,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其宗师为玄奘,华严宗在隋时传入中国,初祖杜顺(即法顺),甚受炀帝及唐高祖的敬重,三祖法藏(即贤首大师)时,华严宗趋于极盛,当法相、华严二宗盛时,其他宗派均为之失色,武后以后,因二宗的理论过于深邃,常人不易领会而渐衰,继之而起的,则是禅宗和密宗,密宗以秘密"真言"(即咒语)立宗,故又名真言宗。玄宗开元时,天竺僧侣善无畏,金刚智及弟子不空,携密宗经典来华,世称"开元三大士",密宗因而称盛,唐中叶,密宗由日本弘法大师(即空海)传入日本,世称"东密"。</p>  <p class="ql-block">其他宗教 </p><p class="ql-block">唐代外国宗教输入中国的,有铁教、景教、摩尼教和回教。铁教即拜火教,为波斯人苏鲁阿士穗(Zoromster)所创。袄是"神"的意思,袄教把世上万物,分为善悲两面,有阴阳二种司之,阳神代表光明,为众善之本,阴神代表黑暗,为万恶之门、两种时常争斗,但善常能制器。它认为火是阳神的象征,因而拜火,对太阳也加以崇拜。此魏末年,铁教传入中国,唐时传布益广。武宗时、铁教与其他外教,同遭厄运,扫趋衰落。南宋以后,便不再见于中国的记载、景教为基督教别源,其创始人聂斯礼里(Nostorios),他主张人神两性分离,认为耶稣兼具人神两性,其母位产生耶稣的身体,不产耶稣的神性,因此不能称为神得。这种税法与正统派的理论发生神奖,被视为异端,大家贞观九年(635)。波斯人间罗本(Airpen)携景教经典至长安,太家命他泽成华文,后下请建景教寿,当时名被斯寺、武宗时,景教与其他外教问造禁止,其后教务日渐衰徽而废绝。摩尼教为东汉未年被斯人摩尼「Mmi)所创,其教义以获教学税为基础,并参雨佛教和基督教的程理,社合面值、摩尼最初酸得波斯王的聚信。后遭以教曾正的嫉护,十公元277年被课死。之薪信征四散,其教传播益广。武后建裁元年(694),波斯人秘多逼热《二宗经》来朝,是即尼教转入中国的开始、摩尼教的特点,一、严行制度。信徒不嫁垫,男女不受言语:二、不祭想。三、不薪荤握、四、白志白暴:五、尸臭裸界:六、能折雨,武宗时摩记等也繁拨,教原名伊斯兰(Islam)救,教主为网粒伯人称罕默德(Mohmd),的于陈宣帝太建初年(570)生于阿拉的麦加境,他们之了一种产肃的神数。其经典日《可范》(Quran),其教旨是信奉字宙间惟一的神阿拉(Altah),并有未生之视,凡无信仰或为意的人必受人罚,出义的人必享极乐。唐人所样的人食,就是他是哪往者建党的一个地大帝国,回数于高宗初年上海进输入中国。唐以后,回的人本本只数,回教即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与诗词 </p><p class="ql-block">魏晋时代的文学,在文章方面,因受汉赋的影响,渐有骄俪的体裁出现。这种文体,至南北朝时趋于极盛。所谓讲文:一是文中每一前句与后句的字数,必须整齐划一。二是前后句的内容,须有对仗,形成联语。三是前后句的声韵,必须协调、南北朝时,汉魏的大赋不再出现,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松简短的小赋,大都文笔轻倩。论则以魏晋为最盛,如曹丕的《典论》,嵇康的《养生论》等都是千古名作。唐代高相至睿宗(618~712)时,仍以骈文为流行,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最为后世所传诵。玄宗至德宗(713~804)时,是由骈文转至古文的过渡时期。虽骈俪的形式未除,但风格大为改变。顺、宪二宗以后,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兴起,所谓古文,是效法古代经典及秦汉时代的文章体制,也就是散文。韩柳的古文,实际是一种新的创作,仙们把纯文学的情趣,纳入短篇的散文中。与古代的著述,在精神上大有不同。</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北方的诗风大盛,名家辈出,以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为领袖。其作品气的深厚,犹有古意,后世称之为"建安体",魏晋的著名诗人,有阮籍、左思、陆机、潘岳等、晋宋之交,陶渊明的诗以描写田园景色见长,饶有风致,陶渊明以后,风景诗盛行。唐代的诗风大盛,这与国家的安富和政府提倡有关系。唐诗大致可分古诗、律诗、绝句三大类。唐初的诗,仍不脱六朝谶丽的余风,盛唐是唐诗的极盛时代。这个时期的名家极多,各有所长、如王维、孟浩然长于风格淡雅的田园诗;高质,岑参长于气的悲壮的边塞诗;张九龄擅长古诗,诗格温柔裳厚:王昌龄擅长七绝。最伟大的诗人则是李白、杜甫。李自擅长吉诗和绝句,他颇有道家思想的倾向,多神仙饮酒之作,气势雄放,格调俊逸。杜甫为李白的好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爱国,悲天悯人的情怀时常流露于诗中。杜诗描写的方面甚广,风格技巧变化无穷,中唐的诗人,名家者也甚多,如韦应物、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和李益,晚唐的大诗人有温庭鸡、李商隐、杜牧等。</p><p class="ql-block">诗的起源,说法不一,但与乐府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兴起时代,约在中唐,韩辅、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皆售创调填河。晚唐的温庭筠,尤为杰出,他的作品甚多,从他起,诗和同才有正式的区分,但词在唐代,始终不盛,到五代才大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与书画 </p><p class="ql-block">先秦时代的学派中,虽有所谓"小说家",但其作品已全部亡侠,现有的汉人小说,也大都为后人所伪托,比较真实可靠的作品,最早只能上推到三国时代,其后两晋至南北朝,小说新盛,其中虽也不乏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但大都是片断简运,疏于布局。到唐时,小说的体裁才变得曲折。</p><p class="ql-block">秦统一后,盛行小篆及隶书。到汉,草书限信书相继兴起,魏晋时代的善书者则在种蝶、卫成、主羲之等。南北朝时,北方喜尚钟器,其售方严造劲、长干碑榜;南方酱尚王羲之,其书唐放妍妙。长于简札,唐初的书家如腐陆海、欧尔海、褚送R 等,都学羲之,但皆兼塞北风、玄宗时,名人应多,有贺知章、张旭,酬真的等,现录弃拳准。建善草书,真卿则草隶之外,耄帮间卡,构末时的柳公权也善楷书。颐酶的楷书,自動新禱,以严单鱼缠见长。</p><p class="ql-block">纯晋时代,绘画始绘于绢或纸上,公管庾惜之,善绘仕女,其《女史就图》在中国田训偿两史上极有地位,南北朝时代困佛教流行,桃像西也粪修、唐初,人物理名家有阎立德、立本兄力、黎肝时兴起山水画,名家有李思?善用青绿,杂以金色、号称"金砰山水"、开后世北宗派,王维擅长水墨,笔意清润,以秀逸为尚,号称"碳墨山水",邦后世南家 派另一名家为吴道玄(亨进子),他的画,山水人物,尤所不下,号称"画峯"。</p>  <p class="ql-block">以上的文字(钱币馆介绍)字太小,光线不好,拍照后多处无法辨认,所以错别字会有不少;发现错误,会随时修改。特此说明。</p>  <p class="ql-block">佛塔南侧一个小屋——昼锦堂</p><p class="ql-block">我没有进去。</p>  <p class="ql-block">大觉精舍的最后六张照片,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佛阁和天空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重复介绍佛阁为五层五重檐八角攒尖顶,可以数一数了,是不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重檐八角攒尖顶”。</span></p>  <p class="ql-block">101年前的华家就有这样的财力建筑自家的佛阁,厉害!!当时就有这样的工艺,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听见飞机的声音,马上抢拍,拍到了小小的飞机和它留下的长长尾迹。</p><p class="ql-block">这是喷气式飞机排出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形成的特殊云系。</p><p class="ql-block">好美!</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邮电医院的大门。</p><p class="ql-block">从大觉精舍出来左手边进入电台街。</p>  <p class="ql-block">电台街71号</p>  <p class="ql-block">进入文昌古境</p><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进入文昌阁境内,文昌阁就在电台街旁边。</p>  <p class="ql-block">进入后回拍</p>  <p class="ql-block">电台街</p><p class="ql-block">电台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年前,1938年四月贵州广播电台筹建,于1939年1月正式播音,当时便租用华家阁楼作为台址,呼号为XPSA。使用一部国产的10千瓦短波播送机和s千瓦、100瓦、200瓦中波发射机各一部。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贵州广播电视台,并正式播音,电台街便因"电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1950年,电台播音完后结束曲</p><p class="ql-block">电台街永不消逝的电波</p><p class="ql-block">《你是灯塔》</p><p class="ql-block">你是灯塔</p><p class="ql-block">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p><p class="ql-block">你是舵手</p><p class="ql-block">掌握着航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年轻的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你就是核心</p><p class="ql-block">你就是方向</p><p class="ql-block">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p><p class="ql-block">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p>  <p class="ql-block">把文明路上对电台街的介绍,全文粘贴,介绍如同抒情散文,朗朗上口,细细品尝,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台街</p><p class="ql-block">贵阳老城的街道大抵都能纵横贯通,踏过文昌阁的青石板路,路过文笔街的省工委和贵阳二中,穿过狭长的弯弓街,都能通达电台街。</p><p class="ql-block">在旁边的文昌阁已经成为贵阳的一张城市旅游名片时,城墙一侧电台街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铺叙,老贵阳柴米油盐生活的原汁原味,在电台街这里得以保留,旁边中山东路的车水马龙,似乎也从不影响他们放慢节奏。</p><p class="ql-block">文昌阁城墙的背后,省府路小学的旁边,熙熙攘攘的食客站满街口。杨婆婆烤肉、杨老五特色烤肉、万家烫菜、李姨妈烤肉、电台街6号烧肉铺..承载着电台街的繁华。整条街大部分是棚户区构造,街道很干净,满满都是童年老房子的味道。跻身穿过狭长的街道,瞥见优雅端庄的杨婆婆坐在店门口微笑着招揽客人。岁月从不败美人,尽管八十九年的年月在她脸庞留下斑驳的痕迹,透过时光的缝隙仍能窥见她年轻时的貌美如花。同时留在她眼里的还有电台街几十年的沧桑历程。</p><p class="ql-block">电台街,这条隐藏在闹市区深处又非常接地气的老街,几十年来在时代的浪潮中默默地记录着贵阳变化的点点滴滴,斑驳的砖墙、水泥路面,沉淀着厚重的贵阳城市记忆。从1938年4月筹建的贵州广播电视台,租用华家阁楼作为台址为始,电台街已走过81个春秋。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贵州广播电台,并于1950年1月1日更名为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并正式播音,电台街便因"电台"而得名,算是真正的名副其实。走进电台街,似乎能穿透时光的空隙,追忆到那个时代的真实影像。</p><p class="ql-block">从文昌阁城门边上到邮电医院旁的君子巷口,都属于电台街的范围,小巷虽然很短,但时间给这里的一切增添了一份厚重感,一道墙或是一砖瓦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当你走近它时,会发现在破败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份淡然和守候,倔强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坚持原来的样貌,保护着曾经的历史,保护着清净幽雅的大觉精舍。大觉精舍也就是俗称的华家阁楼。</p><p class="ql-block">大觉精舍是明末清初贵州最大的企业家华之鸿修建的私家禅院,这位大企业家晚年感到世事剧变,便退出政界一心向佛,在修建大觉精舍后,聘全量还湿量山游质正宠花台球电公'立大发您"花香围然台大市政府作了保护性整修。现如今,大觉精舍周边有着人们非常喜欢的茶楼,还有贵州首个由私人捐助的钱币博物馆﹣﹣光华古钱币博物馆,馆中藏品丰富,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在电台街华家阁楼东侧的老城墙遗址脚下,与南边文昌街的文昌阁成一线还有一亭子名曰君子亭,君子亭为昔日人们郊游时之憩息场所,故得以保持,但目前只残留亭子的四柱。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君子亭重修,贵州布政使使李元度曾刻石立于亭中,碑石而今尚存干亭外。亭旧时傍东城墙,亭前有荷花池。故有清贵州巡抚潘慰诗云:"莲出清波,花如人面;云开远岫,月到天心。"电台街既有90年代气息包围的建筑,灰瓦白墙夹杂着老旧石梯,红砖墙上零星分布着碧绿的爬山虎,错杂交错的老旧电线,也有充满着年轻活力的涂鸦象征,还有各式各样静谧文艺的咖啡馆坐落其间。</p><p class="ql-block">"'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电台街斑驳的痕迹是历史遗留的证据,是岁月的消逝,也是繁华落尽,平淡归真的历程",但关于电台街新的记忆却仍在悄然书写着。</p>  <p class="ql-block">议事亭</p>  <p class="ql-block">君子亭</p>  <p class="ql-block">老东门遗址 </p><p class="ql-block">贵阳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2004年12月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东门遗址</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明代城门遗址</p><p class="ql-block">老东门遗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为明代贵阳城东门(武胜门)所在地,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该遗址在明末天启年间"奢安之乱"中成为贵阳城防关键,贵州巡抚李枟率军民依托城墙抵御敌军,最终保全城池。清初东门更名为'昭文门',城门名称变更记载于康熙《贵州通志》。遗址周边现存明代道教建筑文昌阁,为贵阳古城垣的重要人文景观。2016年,老东门遗址被纳入云岩阳明文化接力活动"云岩古迹"主题线路,成为展示贵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特征与遗存</p><p class="ql-block">老东门作为贵阳城东侧主要城门,其遗址见证了明代城墙建筑工艺和城防体系布局。现存遗址范围包括城门基址及部分城墙遗迹,与贵阳其他城门遗址共同构成古城格局的实物证据 。</p><p class="ql-block">遗址东侧现存文昌阁,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城门,在'奢安之乱'期间作为贵阳城防御的关键所在 。该建筑与老东门遗址共同构成贵阳古城墙防御体系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与利用</p><p class="ql-block">老东门遗址作为贵阳古城垣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进行大规模重建,保持遗址原貌状态。2016年10月,中共云岩区委、区政府在"云岩阳明文化接力活动"中,将老东门遗址纳入"云岩古迹"主题线路。该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方式,将遗址与阳明祠、文昌阁等古迹串联,展示贵阳明代城防体系的历史文化价值 。</p><p class="ql-block">遗址周边区域作为贵阳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正在进行保护性开发,旨在整合明代城墙遗迹与近代建筑群,形成连续的历史文化展示带 。</p>  <p class="ql-block">老东门 </p><p class="ql-block">建于明代的贵阳内城门。位于云岩区文昌巷口。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元顺元土城基础上拓建贵阳内城时,东称武胜门,亦称东门。万历十九年(1591)改为永安门。万历二十四年(1596)在月城上建文昌阁。清代改称昭文门。民间称为老东门,以别于明天启六年(1626)增建外城时设的新东门。东门城门曾被毁,尚存一段古城墙,墙高9米。2000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修复了部分城墙及城门洞。城门洞高8.68米;西口宽5.65米,高5米;东口宽4.65米,高4.8米;进深10.77米。作为贵阳的老地片名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日晷</p><p class="ql-block">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晷,又称“日规”,“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是指太阳的影子。</p><p class="ql-block">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晷面(带刻度的表座)、底座组成。</p><p class="ql-block">常见形式有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p><p class="ql-block">日晷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测量时间,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指针的影子投向晷面,指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针影子在盘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称为“一寸光阴”,而“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但是,在阴雨天和夜间就会失去效用,且在春分、秋分时期无法使用。在古代,人类通过太阳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传递了时间流逝的信息。古人将这一自然现象转化为计时工具。日晷应运而生,成为古代文明重要的计时仪器。</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日晷的刻度划分精细,将一天划分为100刻。中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地平式日晷是隋代的“短影平仪”,而在考古实物方面,诸如呼和浩特的汉代晷仪,也是地平式日晷的早期实例。</p><p class="ql-block">“日晷”这一名称的普及,始于清代。在古代欧洲较为常见的是垂直式日晷,这种日晷于垂直的墙面悬挂。</p><p class="ql-block">日晷承载着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与探索,从古代中国、北非、中亚到欧洲,日晷作为重要的时间工具,跨越不同的文化与地域,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计时精度方面的智慧与创新。日晷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人类对时间无尽探索与深刻理解的历史过程,每一台日晷背后,都是对自然界与宇宙奥秘的敬畏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从台阶高处看老东门遗址广场</p>  <p class="ql-block">登城墙</p>  <p class="ql-block">东山上东山寺非常醒目,其下方楼群是贵州省人民医院。</p>  <p class="ql-block">继续登上城墙</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又称为文昌庙,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老东门的月城上,占地约120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包含文昌阁在内的文昌阁和甲秀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因为还要抓紧时间继续打卡,今天不进文昌阁了。</p><p class="ql-block">我已经来过三次以上,并且在2022年8月21日编辑过视频影集。为了让美友们了解,我准备随着完成本篇记录,并发表后,再把文昌阁视频重发到本栏目(三年前不是《独行背包客港湾》栏目),所以本篇不展开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东南方向看见扶风山上电视塔</p>  <p class="ql-block">沿着城墙东行</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进入文昌阁的城墙门</p>  <p class="ql-block">面向中山东路和文昌南路拍照</p>  <p class="ql-block">下到城门下方</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武胜门遗址,是贵阳市现存唯一的明代城门遗址,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贵阳古城防御体系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胜门原名东门,为明代贵阳城“九门四阁”体系中内城五门之一。1382年,贵州都指挥使马烨主持扩建贵阳石城时修筑,具有军事防御核心功能。该城门在清代康熙年间更名为昭文门,但石刻仍保留"武胜门"题字,1950年代因与文昌阁相连得以部分保留。</p>  <p class="ql-block">回到中山东路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昌南路,从这里西行不远就是南门口(吃肠旺面的地方)和有名的甲秀楼。</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文昌北路东行,换个角度看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进入文昌阁月城的入口,位于文昌北路和东新路交界处。</p><p class="ql-block">没有时间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东新路,前往阳明寺地铁口。</p><p class="ql-block">东新路27号是拐角楼,拐角楼花园餐厅有点名气,这里是私房菜馆。</p>  <p class="ql-block">我更感兴趣,并且收入本篇记录的是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拉满了电线,窗户都没有框了……</p>  <p class="ql-block">拐角楼对面就是贵州省中医院的一个小门,大门开在宝山北路71号。</p>  <p class="ql-block">又看见电视塔了,这里是宝山北路与东山路、东新路交汇处。</p><p class="ql-block">东新路从地下通道过去就是东山路。</p>  <p class="ql-block">本篇记录到此结束,我觉得天气好给我助兴,我很喜欢本篇记录中的照片,这就是贵阳高原山城的蓝天白云,贵阳独特的历史景点,我非常高兴地与亲们和美友们分享,谢谢大家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