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真正要关注的是什么 ——执教《天文家》后……

刘刘

<p class="ql-block">  一堂课真正要关注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执教《天文家》后……</p><p class="ql-block"> 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刘艳</p><p class="ql-block"> 几天前拿到泰戈尔《天文家》这篇文章,刚开始,我还“沾沾自喜”,文章简短,不过八个自然段,仅几百字,上起来应该自然轻松。可真正朗读后,发现自己不仅没读懂,也没读通顺,基本的朗读“五不”要求都没有做到。连续读了十几遍,终于弄明白泰戈尔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了。原来在哥哥眼里月亮就是挂在高高的天空,离我们很远;弟弟眼里月亮就像妈妈的脸一样,离我们很近。哥哥从一个大人或学校里教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相对理性,又带有一些调侃;而弟弟从一个小孩的角度,天真有趣,反驳,想象力丰富。终于豁然开朗!原来老师要不断地去朗读,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用意,才能更好的与文本对话。要朗读好哥哥和弟弟的对话,这也是难中之难。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成年人,怎么跳出这个身份,朗读成为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哥哥”,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反反复复练习了很多很多遍,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请教过豆包,请教过男老师,请教过同事、朋友,别人都能读好,而我却读不好,看来,想要走模仿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入地了解哥哥与弟弟对话的内容,哥哥说这话的神态,想法。弟弟天真幼稚的想法,满脑子的疑问与好奇。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揣摩,一句一句地练习,就这样反反复复练习,终于明白,文本不是听别人来说,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读,不断地多读,不断地揣摩读,读中来悟。我现在终于明白“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也明白读得通透后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p> <p class="ql-block">  对于用五磨教学法上课,于我而言,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上课。这次的《天文家》也依旧如此,但是,我想说的是,五磨教学法不是一个框架,也不是一个定式,它是一个变式,是可以灵活运用的。今天的课堂上,我上的内容很多不是我教案里设计的内容。很多环节都是临场发挥及改变,我觉得恰到好处。比如品读环节,当学生说不到我想到的第七段时,我可以这样说:“老师觉得第七段新鲜有趣,哪位同学和老师一样?”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来回答。当学生说到当妈妈亲吻我们时感受到妈妈的爱、幸福、快乐,请学生把这样的词语板书到黑板上。再比如,课堂上发现有少部分没有读好哥哥的话,果断放弃分角色朗读,把重点转移到抄读环节,内化语言。这些都是课堂应变能力。所以,语文课堂不是完成教案,也不是走过场,走流程,而是真实地走过,真实地出来,从学生的真实状态出发。</p> <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泰安小学的学生是被文学滋养与沉淀的。从前面两堂课都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朗读力,思考力,质疑能力都是超级棒的。所以学生提的问题很惊艳,回答的问题也很精彩,但是我关注到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做到。还有些孩子不敢回答问题,还有些孩子会读错。那么在一堂课里,不是由好学生包办的,而是全体同学。作为老师,我们更要在课堂上关注这些“不敢、不善于、不勇敢”的孩子。这堂课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关注到学生,尤其是坐在边边角角的学生,那些从未被关注到的孩子。一遍没有读好,再读第二遍,老师带着读一遍,鼓励他“不漏字,相信自己,这次一定会读对的。”还有关注到远道而来的小客人,让他有展示的机会,读不好没关系,老师示范读,带读,就解决问题了。还给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机会。课堂上,关注学生,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肯定。这也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要有的——课堂里装着的是学生,而不是自己,更不是自己的课堂内容。</p> <p class="ql-block">  要说这堂课设计最得意的还是提出的核心问题,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课堂的灵魂。刚开始备课设计,我能想到的核心问题就是:“你喜欢哪句话呢?”“你觉得哪句话真有趣呢?”“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处?”可是都有些牵强。仔细研读与思考。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就是寻找新鲜有趣的句子,并积累新鲜有趣的句子。段江玲老师的第一堂课围绕“新鲜有趣”语文要素作为课堂主线,周佳丽老师继续围绕“新鲜有趣”的主线继续延伸。那么,《天文家》课外阅读那肯定也要和“新鲜有趣”语文要素一脉相承。后来我仔细琢磨一下,这不就是哥哥和弟弟在对话吗?那哥哥有哥哥的想法,弟弟有弟弟的想法。那么,“哥哥和弟弟关于捉月亮的事,想法不同,谁的想法新鲜有趣呢?”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就可以打开孩子的话匣子,也可以开启孩子们的思维,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个核心问题,感谢浏阳教研员李小葵老师还做了点评与指导。</p><p class="ql-block"> 李小葵老师:我很欣赏,而且我也很高兴很敬佩我们刘老师这个团队对于教学的研究。我们这一次的培训很明显的一个指向就是用五磨法教好统编教材,而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每天都是一篇统编教材,再加一篇名家经典的文本阅读,那么这一样的一个文本内容的选择,怎么样能够聚焦到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或者说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落实落地呢?其实我觉得我们刘老师这个关键问题的设置就折射了两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点的话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她能够聚焦目标,将五磨教学,用五磨教学,将课内统编教材的训练的要点或者是学习的主要的目标顺迁移到课外的阅读。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名家经典阅读本上面是会有10篇、8篇、15篇的文章,我们用老师一个星期(可能待会有老师会有经验介绍啊)只有7节语文课,或者是加上课后服务时间,也只有9节或者8节,那么一堂课学一篇文章的话,还是会有些文章不能够用五磨在课堂去进行实施的。那其实是需要我们老师对这15篇文章、14篇文章进行一个梳理、整合和选择。</p><p class="ql-block"> 这个课不是刘老师选的,是我们这位刘发建老师选的,他选了《天文家》,这篇文章有些老师做过泰戈尔的这个名家经典的阅读的,我也跟刘老师一样,我也跟孩子一样,一读这篇文章就想泰戈尔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取一个标题叫《天文家》呀?那我们的老师可以把这样的一个有新鲜感的语言的积累,作为这样的一个课内到课外的自然的拓展,我觉得做得非常的好。那么这个泰戈尔的这单元当中,还有哪些文章可以聚焦、或者是牵连到的我们这一个单元的要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们去选择,然后再合理地安排你平常的教学,而且它很巧妙啊。我首先就想哪些句子是有新鲜感的句子呢?孩子,请你把它积累摘抄下来。但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真的每段对于有新鲜感的这样的一个语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哈。</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第二个最好的一点就是刘老师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也就是我们说的儿童的视角。我也不知道哪句话是新鲜,她就说:“谁的想法更有趣,你们来说”,把这样的一个难的文本理解、感悟的难的问题抛给谁呢?抛给孩子,那么孩子在自己的阅读当中,站在他们自己的理解的角度,他们的年龄的特点,说出了自己的特别的体会。课堂当中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比如)那个月亮和妈妈有什么关联?我觉得今天刘老师很机智,一抬头就可以看见月亮,对于孩子来讲,平常他们一抬头看见的就是妈妈的脸,妈妈的脸和月亮这么快就联系起来了,太让人惊喜了。所以这是我在今天的课堂当中的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再次感谢。</p> <p class="ql-block">  写到最后,这堂课也是有遗憾的,因为到抄读环节,有个别同学对于长句子没有读得特别流利。即便老师不停地引导和范读,仍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预期效果。如果我在朗读环节分段读时,长句子朗读,让学生画上停顿符号再指导读,是不是会读得更流畅呢?也可以问读得好的同学,长句子怎么读好?这样也可以很好地展示分角色朗读呢?但是我又想,一堂课不是为了上给别人看的,而是真实扎实地存在。课堂是什么?是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注重朗读,当学生没有做到朗读“五不”,那么老师示范读和带读,鼓励读,尽量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做到朗读“五不”,尽量让每一位同学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吃瓜群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