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创作的《此生与船舶工业结良缘,持续在舆论平台鼓与呼--回眸我履职船厂那珠流璧转的难忘岁月(一)》已成为精选,将被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未来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我作为50后的中国人,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变全过程;尤其是我16岁还未成年时,就经招工昂首阔步地走进了厦门造船厂,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在船厂履职44年的岁月里,我经历了企业从小作坊传统手工制造到中型现代化、智能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历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时至今日,厦船的生产能力已从只能建造千吨级以下的小船到高吨位、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巨轮。而我也从当初的设备维护保障者,到船舶建造的一线员工,再到职能部门的安全保卫者、行政文秘者、宣传喉舌者,最后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政工负责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如今,我虽年老已不在企业履职,但在船厂毕生奋斗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征程里,担任宣传喉舌为船舶工业鼓与呼的作为中,那一幕幕的影像总是萦绕于心、挥之不去、历历在目、感慨万千。</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于是,我想通过美篇的形式,将能够记忆起来的片段记录下来,抒发一下我对祖国繁荣富强、一日千里的喜悦与感慨;对船舶工业跃居全球之首的自豪与骄傲;对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享受到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累累果实的欢愉与感激。</i></b></p> 首先说下领先世界的中国造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我想说的是,如今让我们造船员工引以为豪的就是中国的造船业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跃居为世界之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船舶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作为世界造船大国,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i>厦船重工成功建造的豪华型2800客位邮轮型客滚船全球领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造船技术曾长期领先世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较大规模的造船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宋时期,中国造船技术达到高峰,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船队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到了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导致中国造船技术逐渐落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清政府认识到现代造船的重要性,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局成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开端,但整体发展缓慢,技术依赖外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接收和改造旧中国留下的修造船厂,初步建立了船舶工业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重点船厂,如大连造船厂、江南造船厂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船舶工业在自力更生方针指导下,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1960年自主设计建造的"东风"号万吨轮标志着中国造船能力的新水平。这一时期还建立了船舶科研院所和配套工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后,中国船舶工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82年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实行政企分开。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船舶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这一时期,中国造船产量从世界第17位上升到第3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4年首次突破100万载重吨年产量,开始建造大型油轮、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大连造船新厂、沪东中华等现代化船厂相继建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1世纪以来,中国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造船产量突破1000万载重吨,2010年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长期保持全球领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厦船重工以“敢吃螃蟹”的大无畏精神,成功建造了4900车位汽车滚装船,该科技含量很高的船型在10年代全球领先;图为我与即将下水的首制船合影留念。</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在高技术船舶领域取得突破,成功建造了LNG船、大型集装箱船、豪华邮轮等高附加值产品。国产航母、大型驱逐舰等军用舰船的建造也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前,中国船舶工业正积极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在新能源船舶、智能船舶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i>图为厦船重工建造的7500车位LNG汽车滚装船全球领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中国船舶工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望未来,中国船舶工业将继续向造船强国迈进,为海洋强国建设和全球航运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b></p> 我机缘巧合当上造船工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造船业能发展到今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和领导,也和我们无数在造船战线上兢兢业业、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励精图治的员工们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这其中的一员,我在履职44年的征程中也发挥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绵薄之力,洒下了辛勤汗水。</b></p> 16岁未成年就进厂工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12月,16岁还未成年的我经过父亲的申请和努力,取得了厦门市照顾特困职工家庭的一个招工名额,离开了还在“复课闹革命”、初中尚未毕业的同文中学,走进了厦门造船厂的大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我能够履职于造船业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和众多来自于卫生系统的子弟起先是到交通局集中,然后分别分往车辆修配厂与造船厂。而我听说造船厂在厦门颇有名气,能进该厂就能成为响当当的重工业的产业工人,不仅前途无量而且工资待遇还高出一筹,于是我就热切期待着能进造船厂。结果机缘巧合,也不知道是用抽签还是随机的办法,反正我就那么幸运地被分到船厂。</b></p> 船厂在厦是个大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厦门造船厂当时在厦门人的眼中,是全市最大的国有企业,有“如果全市的企业加起来是两根半烟囱,厦门造船厂算一根、工程机械厂算一根,余下的就算半根”之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进厂的那年,船厂刚刚建造出两艘钢制小客轮,还研制出了一台6300型600匹动力增压船用柴油机,不仅实现了船舶产品由木质向钢制转折,而且还开创了企业研制船舶主机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我被分配当描图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工人培训期满后我被分配到技术股当描图员,当我身穿蓝色工作服,脚穿黑色大皮鞋走在布满门吊、焊机、卷扬机等设备的厂区船台上时,那种“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自豪感和光荣感油然而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描图的任务就是把工程师设计出来的技术图纸用描图纸垫上描出底图,放入晒图机晒出蓝图N份,经氨熏而成,然后下发各车间工段让工人们依照图纸加工、作业。这个过程有点像用胶卷照相、洗相一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工程师的设计是在电脑上完成的,然后经激光打印机打出底图,经晒图机晒出蓝图氨熏而成。电脑的操作舍去了描图的环节,既科学精准效率高,又节省了大量纸笔墨的消耗。难怪当我离开技术股去当兵,走了一圈退伍回来时,只见原来的描图师傅和同事们纷纷改行,另寻出路了。</b></p> 描图期间还下车间实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司职描图工作期间,技术股领导为了让描图员对于机械制造流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对机械制图、描图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还分期分批安排描图员下车间短暂跟师实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我去了铸造车间木模组,这是金属件铸造流程的首道工序。铸造的基本流程包括模具制作、造型、熔炼、浇注、冷却凝固、落砂清理等核心环节;而木模是模具制作的其中一种,此外还有金属模、塑料模、模板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我原先有木工手艺的基础,因此学习木模技术入门很快,特别是对着图纸做成了一个个机械木质模型,我对机械制图的立体形状有了更直观的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下车间实习,我是到维修车间钳工组,维修钳工的技术含量很高,况且维护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全厂设备;我跟着师傅学到了钳工的锉、锯、刮、钻等基本功,还参加了学徒转正的实践测试。记得是将一个圆柱钢挫成六角形,我运用平时学到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作品,经考官评判为优秀,那时我别提有多高兴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往后我再也没有再接触木模和钳工的工作,但这两次实践为我日后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b></p> 我被评为“优秀学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能是我延续了父亲勤劳、朴实、正派的基因,在两年的学徒工作中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4月我参加了厂基干民兵;1971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1971年底荣幸地被工厂评为“优秀学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我的进步和获誉离不开技术股这些前辈们的关爱和栽培,同时我与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也有很大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厦船是167年历史的老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厦门造船厂的起源是由英商于1858年出于对航运商船的维护和新置的需求而兴建的船坞公司,其在厦门第一码头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干船坞,厦门人都称它为“大船坞”,时至今日,已经有167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船厂历经了解放前的民国海军、日寇占据、国民党军修和解放后的人民海军103厂、福州军区第二修船厂、国营厦门修造船厂、国营厦门造船厂、福建省厦门造船厂等各个阶段。风雨飘摇、历尽沧桑、发展演变、成长壮大。</b></p> 传统的生产现状急需更新改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客观地说,我进厂时,厦船的生产规模、设备设施、生产能力、制造手段、工艺水平等在全市都是名列前茅、独树一帜的。记得当时建造船舶由木质转为钢制后,先后承接建造了一大批铁壳机动煤驳船、钢制小货轮、灯光围网渔轮、武装侦察渔轮以及援越小货船。而其中灯网船是厂里自力更生造出的最高质量的钢制船舶,是当时国内渔船中被视为吨位大、稳性好、设备齐全,能在I类航区航行的先进新型渔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百年老厂的发展有她一定的局限性,整个生产格局还停留在传统的小作坊生产氛围中。虽然这种生产状况、造船模式在当时的发展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其弊端就日益凸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厂房狭窄老旧缺乏发展的空间、手工制造工艺粗糙生产效率低、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质量难以保证、规模受限难以承接大型船舶或高复杂度订单等等,使船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所以,当时市里对船厂实施异地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等发展策略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并有在船厂对面的嵩屿区域选取新址来建设新厂的意向(</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1974年9月厦门市计委同意厦门造船厂在嵩屿选址扩建五万吨级修造船坞,但最后没有实施</b><b style="font-size:22px;">)。</b></p> 从众多报名青工中脱颖而出,应征入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1972年年底,我在厦船就业整两年,此时国务院颁发了“冬季征兵”的命令,市武装部给厂里两个名额。当时整个社会面“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氛围非常浓厚,虽然我已参加工作,但如果能够当上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与由此所产生的自豪感和光荣感相比,还是非常值得的,于是我踊跃地投入到厂里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的行列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报名、体检、复检,我与另一名青工非常荣幸地从15名入围的青工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由此,我告别了荣辱与共的厦门造船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工友们、同事们,作为产业工人的一员去保家卫国、守疆护土!</b></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