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 读《母亲的牵挂》有感

彼岸之瑶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牵挂》</p><p class="ql-block">母亲今年已近九十。前两周,她因药物过敏,整日陷在疼痛和无力中,连在视频里的身影都让我心如刀割。可今天,她却带着久违的笑容,特地打来视频,声音里透出孩子般的喜悦:哥哥带她回了一趟庄内村,见到了久未谋面的侄儿侄孙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庄内村,不过是老家西南方向步行二十分钟的小村落,却是母亲魂牵梦萦的娘家。我的童年记忆里,常常跟随母亲去外婆家。那时,我只知道外婆家没有舅舅。后来才渐渐明白:两个舅舅,一个病逝,一个溺亡;还有一个小舅舅,在三岁时便被迫卖给了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是外婆的长女。外公长期病重及早逝,她便过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十九岁那年,她参加惠女水库的建设,把仅有的三餐口粮硬是省下两餐,留给那时病重的外公。后来,她嫁给了父亲,可娘家的重担与牵挂,却始终压在她的肩头,从未放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最清晰的记忆,是文革后父亲被遣送回家的那些岁月。家里一贫如洗,但在黑暗中最温暖的时光,却是我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地偷偷回味,回味那久远的“吃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生活的窘迫无处不在。记不得是因为贫穷,还是因为我的生辰被遗忘,直到哥哥正准备上四年级时,家里仍没准备让我上学。我哭闹不休,硬是跳级挤进了二年级。可真正的考验,是学费。初中时,为了区区五块钱,我被母亲安排去邻村找父亲的朋友(修理农具)借钱。那父亲的朋友四处收账,只收回七毛,还是全数借给了我们,却依旧不够学费。开学前一日,外地任教的堂叔收留了我,让我先去他的学校上学。等到期末,还可申请助学金。甲等奖仅五元用于学费,但这却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继续前行的路。也正是因此,我才得以坚持读书,才有了后来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父亲恢复工作,家里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可母亲,始终将心思放在娘家。去年冬末,她一度病危,我急忙赶回家。却见她病情奇迹般地好转。后来才知道,也许是因为那个年幼时被卖掉的小舅舅,常常来看她。母亲每每提及舅舅,眼神总是熠熠生辉。她年轻时惦记娘家,年老时依然惦记。能常常见到舅舅,她便觉得此生圆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舅舅是个不凡的人。幼年困苦,与养母相依为命,凭借一己之力读书求学,最终成为国家干部。每当舅舅讲话时,母亲就像个乖巧的学生般安静聆听,心满意足。而在舅舅不在的时候,她常常低声向我道歉,说当年因为娘家的负担,没能好好照顾我们。可在我心中,从来没有怨言。相反,每每听到这些,我总是鼻酸眼热,只能假装去厕所,偷偷抹去泪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啊,我想让您知道:无论是童年,还是如今,我从未感到遗憾。我一直是幸福的,是快乐的。因为有您——那个肩挑娘家、苦撑家庭的女人。您的生命,是牺牲,更是无尽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隔着视频,看见您笑容重现,我忽然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童年。那个家,虽然贫穷,却因您的坚韧和爱意,而充满温情与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的心,总在为别人牵挂。可在我心里,母亲,您永远是我的世界,我的全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Freeman Du, 2025年墨尔本冬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弗里曼·杜(Freeman Du), 祖籍福建惠安,现居澳⼤利亚墨尔本。</p> <p class="ql-block">《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p><p class="ql-block">读《母亲的牵挂》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当代散文的谱系中,亲情书写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Freeman Du的《母亲的牵挂》以其质朴真挚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普通中国女性坚韧而温暖的生命图景,在微观叙事中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生存智慧与情感逻辑。这篇散文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结构与生存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开篇即以九十岁母亲药物过敏的痛苦与重返娘家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瞬间勾勒出母亲形象的核心特征——她的喜怒哀乐始终与他人紧密相连。庄内村这个"步行二十分钟的小村落"在空间距离上近在咫尺,在情感距离上却承载着母亲一生的精神寄托。作者巧妙地运用空间意象,将母亲的牵挂具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存在,这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学“托物言志”技法的现代演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对母亲生命历程的叙述呈现出典型的“负重者”形象:十九岁参加惠女水库建设省下口粮给病重外公,婚后仍肩负娘家重担,在家庭最困难时期默默支撑。这些细节构成了一幅中国女性生存处境的缩影,其中蕴含着儒家文化中"长女如母"的伦理观念。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将母亲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道德符号,而是通过“她常常低声向我道歉”这样的细节,展现了负重者内心的脆弱与愧疚,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本中关于饥饿与求学的记忆描写尤为动人。“偷偷回味那久远的'吃饱'的感觉”这一表述,以孩童的视角淡化了苦难的残酷性,却更强烈地传达出生存的艰辛。而为了五元学费四处借钱的经历,则揭示了教育在中国底层家庭中的神圣地位。作者将“甲等奖五元”称为“一束光”,这个隐喻不仅照亮了文本的情感基调,更象征着知识改变命运这一集体信念。在这些片段中,母亲的牵挂已从具体的亲情升华为对子女未来的期盼,体现了中国家庭文化中特有的代际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最精妙之处在于构建了“牵挂”的双向流动。表面看来,母亲始终是牵挂的发出者:对早逝的兄弟、对被卖的幼弟、对贫困中的子女。但细读文本会发现,作者通过“我”的视角不断回应这份牵挂:“每每听到这些,我总是鼻酸眼热”、“我从未感到遗憾”。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打破了传统亲情叙事中单向付出的模式,形成了情感的完整回路。特别是结尾处“母亲,您永远是我的世界,我的全部”的表白,完成了从“被牵挂者”到“牵挂者”的身份转换,展现了代际情感的传承与互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化隐喻层面,母亲的牵挂可被视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一个缩影。她对娘家的不舍与对幼弟的特殊感情,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宗族意识;而对子女教育的坚持,则反映了“诗书传家”的文化价值观。这种牵挂既是个人情感,也是一种文化本能,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应对生存压力的情感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的牵挂》以个人记忆为载体,完成了对一种普遍情感的文化编码。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根植于乡土中国的情感表达,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抵抗情感异化的精神资源。母亲的形象之所以动人,正因她代表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珍视的那些品质:坚韧、奉献、善良。这些品质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依然是我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作者在墨尔本的冬日里凝视视频中母亲的笑容时,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这篇散文最终告诉我们:牵挂或许是一种负重,但正是这种负重,让我们在漂泊中有所系念,在变迁中保持连贯的自我。母亲的牵挂,最终成为了子女精神世界中最温暖的那束光,像一轮明月,虽然自己承受着阴晴圆缺,却始终温柔地照耀着子女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6日夜写于鹭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