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p class="ql-block"> 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蜕变。电信电话与交通地铁的发展变化,正是郑州飞速发展的生动体现。郑州金水河名称由来与春秋时期郑国宰相子产相关。相传子产去世时,百姓将金银珠宝投入河中悼念,因珠宝反射的金色波光得名“金水河”。</p> <p class="ql-block"> 金水河是郑州的母亲河。金水河穿城而过,为郑州增添灵动韵致,其两岸分布着诸多学校,从启蒙的幼儿园到培养人才的中学,再到大学。郑州的金水河流淌如同城市血脉,滋养着沿岸的生灵。碧波映岁月,潺潺诉古今,金水河是绿城郑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总投资34.02亿元,2021年7月立项批复,2023年1月全线开工,金水河属淮河水系,郑州金水河综合整治工程是集行洪排涝、生态功能修复和滨水服务百姓生活于一体的一项综合工程,</p> <p class="ql-block"> 郑州金水河发源于郑州市新密梅山北黄龙池,由西南向东北穿越郑州市区,全长28.2公里,曾是郑州八景之一“金水晴波”,2021年暴雨后,2023年启动“一河两岸”城市更新项目,防洪标准提升至100年一遇,并建设亲水步道、驿站等设施。 </p> <p class="ql-block"> 郑州大石桥紧邻金水河,是郑州市“四桥一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铭功路北头金水河上架设了两孔石拱桥,后改建为三孔钢筋水泥大桥,1994年扩建成立交桥。它位于金水路东段,是五条主干道的交会处,构成了郑州市内的立体交通网 。</p> <p class="ql-block"> 郑州街头的报刊亭一个个消失时,许多人心里像空了块儿。大石桥那个还在营业的报刊点,如今成了稀罕物,每天围着买报的老人、等着取杂志的老人、青年人和学生,像在守护城市最后一点墨香。</p> <p class="ql-block"> 取消报刊亭的理由总绕不开“城市升级”。拓宽人行道、规整街面、推进数字化……这些词听着没错,可摊开地图看看,那些被清走的报刊亭,曾是菜市场旁的“读报角”,公交站边的“临时书房”,写字楼底下的“文化补给站”。</p> <p class="ql-block"> 老郑州人习惯了买根油条的功夫捎份《参考消息》《大河报》《郑州晚报》《读者》《收获》,这些琐碎的阅读瞬间,串起了城市的生活肌理。</p> <p class="ql-block"> 现在要找份报纸,得穿过半个城市或是绕到老远的书店。年轻人或许觉得无所谓,手机划划就能看新闻,但对习惯了纸质阅读的老人来说,这是生活里硬生生少了块拼图。有的大爷大妈每天坐公交或地铁来大石桥买报刊杂志,他(们)说:“不是手机看不了,是报纸拿在手里,才觉得日子踏实。”</p> <p class="ql-block"> 报刊亭和城市品味,真正有品味的城市,从不会为了“整齐”“整洁”丢掉温度。城市马路宽了,高楼大厦多了,街角的报刊亭没有了;一座城市能拥抱屏幕上的信息流,也能守护纸页间的慢时光。报刊亭不是城市的“累赘”,而是丈量文明的标尺——一个连市民就近读报的需求都留不住的地方,再光鲜的街景,也少了点人情味。</p> <p class="ql-block"> 郑州大石桥的报刊点还在撑着,像个无声的提醒:城市升级该做的,是给生活留余地,而不是把烟火气赶得一干二净。毕竟,墨香里藏着的,才是最本真的城市味道。</p> <p class="ql-block">郑州纺织机械厂退休干部:刘根富</p> <p class="ql-block">报刊杂志销售,原尉氏县土产日杂公司:王留轩:</p> <p class="ql-block">鸣谢:接受采访的老师,网上搜索借用资料对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