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激发了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们的爱国情怀。在大理这片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热土上,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和野心侵略,出现了许多揭露日寇罪恶和讴歌救亡图存的大批文艺作品,造就了以抗日救亡为己任的一大批诗人、作家和艺术家——谨以此系列文章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周钟岳的呐喊呼号</b></p><p class="ql-block"> 周钟岳(1876-1955),字惺甫,亦作生甫,号惺庵,剑川县人,白族,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1949年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传》将周钟岳列为教育家、诗人、文学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中日战后,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周钟岳认识到列强之所以侵略我国,原因在于国家之积弱在于清廷之腐败,写诗痛斥了大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其中的两首七言感诗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阃外初闻马首东, 岛夷水陆已环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屯灞上真儿戏, 舟失余皇有鬼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识令孤终误国, 还凭魏绛善和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度辽横海成何用, 谁向扶桑挂柘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关协约耻难忘, 深痛何堪此钜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卧榻他人容鼾睡, 辅车属国已唇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衷呼仑葛围城急, 议款匈奴岁币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闻说西邻能仗义, 终虞拒虎进豺狼。</p> <p class="ql-block">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周钟岳于1933年赋诗《失辽宁》二首,一方面对统治者:“百山黑水版图雄,忍与殊崖同一弃”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一方面对统治者不战而投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于思弃甲将奈何,坐使倭夷唾手得。”</p><p class="ql-block"> 1933年国学研究会成立于苏州,周钟岳为发启人之一,推荐李根源为主任干事,先生与张炳麟、金天羽、陈衍、钱苕孙、赵式铭等为干事,探索我国传统文化渊源及如何发展与提高,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研究会出版《文艺捃华》、《国学季刊》,周钟岳参与编辑工作并以作品刊载。他还撰有《论云南对于中国之地位》及《滇越铁路赎回之时机及其办法》等沦文,文中充分论述了云南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1934年,周钟岳在萧瑞麟、由龙云等敦促下,将自17岁至58岁之历年诗作,手自编次,名为《惺庵诗稿》(十卷),由上海中华书局以聚珍仿宋版刊印,抗战诗词占了其中的相当数量,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字字见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义正词严。袁嘉谷则评许云:“多清言弥肯,古体原本于韩,匠体逼杜,恢奇之趣,工巧之时,妙造之格,苏为匠之。”</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全国一致抗战,国民党政府军队节节败退,首都也由南京迁至重庆。为了表明自己的搞战态度,周钟岳著《中国抗日之重大意义敬告友邦》一文,发表于《云南日报》,并为各报转载,向国际呼吁主持公理,声援我国抗击日本侵略者。</p><p class="ql-block"> 1938年抗战暴发,周钟岳一方面撰写了大量抗战诗文,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云南人民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一方面到武汉会见蒋介石,向蒋介石陈述滇军出师御敌等事宜,同时呈请亟待修筑滇缅公路、滇川铁路、敘昆公路的请示,认为这3条公路的修通,不仅有利于巩固后方,说服蒋介石修筑血肉中国当时于外界唯一联系的滇缅公路,还为争取更多的外国资源、资本、项目、援助和联合起着重大作用,并还争取到了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除原来的理科、文科两院外,增设工、医、农、法四学院,经费、学舍、师资、设备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发展成为云南完备的最高学府。他还游说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促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得以顺利成立,对全省学术的提高,民主思想的传播,抗战救亡的宣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孝感将军著《论德、意、日三国同盟协定对美、对英、对苏作战方案之蠡测》一文发表,寄往美国白宫,深得美总统罗斯福赞许。陈孝感将军为表谢意,向全国人征求抗战诗,著名诗人周钟岳连、柳亚子及社会名流章士钊、邹鲁、李烈钧、冯玉祥、郭沫若、李济深、吴雅晖等338位著名人士应征,诗稿汇编为《为平洋鼓吹集》,诗集以反映太平洋战争为题材,特别突出中国的抗日战争,精装中英文对照本获得了罗斯福的高度评价。 </p> <p class="ql-block"> 1943年,周钟岳数次请求辞去内政部长职未遂。1944年,周钟岳改选任先生为国民政府委员兼考试院副院长,年底返回云南,卜居安宁温泉村,苦修《新纂云南通志》及《续修长编辑器》,书中列数了日本等国广义等列强对云南的侵略行径,爱国之情在只述不议的文字中处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周钟岳作为大理州职当时位最高的文职人员,不仅在政坛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服务战争,还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写了上百首抗战诗歌,发表了众多的抗战文章,被邀请无数次抗战演讲,赢得百姓敬爱和文坛赞誉。他后来编写成《惺庵回顾录》、《惺庵日记》、《文牍汇存》、《惺庵尺牍》等27种著作,无不见证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他在抗战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被毛泽东尊称为“云南三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周钟岳向蒋介石颁发国民政府《总统任令》)</p> <p class="ql-block"> (上图“总统府”三字为周钟岳题)</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为周钟岳在东陆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演说词)</p> <p class="ql-block"> (1945我年,周钟岳在云南大学演讲《中国所希望之和平》的讲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