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字以立骨”教学法之《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约20多年前,我听了一位名师的一节课公开课《愚公移山》,他的课堂设计中有一个亮点我非常欣赏,那就是从文中找到一个词“平险”,然后围绕这个词展开对全篇教学内容的覆盖和教学流程的推进。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它纲举目张,牵一发动全身,以一字而立骨,比较符合我的教学设计的追求。后来我就学习这节课,一直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解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大约15年前,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例举语文课文中的独眼龙》,把我用“一字以立骨”的教学法设计的十几篇课文的板书设计整理出来,算是我对这种教学方法的一个小结。这篇文章当时还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后来又过了二年,我又重新写了一篇小文,正式提出了“一字以立骨”的这个教学法概念,在《学语文报》上发表。</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就一直醉心于用这种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还在我的这个小圈子中进行倡导,可惜我身边的同仁包括我的一些徒弟,好像也并不怎么响应,也没有人跟我一起同道共进,我也就只能一个人单打独斗,孤芳自赏了。我有些沮丧,甚至开始有些怀疑这个教学法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三年前,我又收了一个新徒弟,我在她的一些课堂设计中,发现她好像也喜欢用这种“一字以立骨”的思维去思考课文教学,尤其是有一次她讲授《木兰诗》这一课,挖出来其中的一个“愿”字,我觉得这个字有文章可做,于是就指导她用“一字以立骨”的方法进行了完整的设计。“愿为市鞍马”“愿驰千里足”这两个“愿〞字分别体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巾帼形象和辞官归家的儿女形象,这正好是人物立体形象的两个面,这样就把整篇文章都拎起来了。这个课后来拿出去还获得了湖北省精品课一等奖,同时她也在这个教学法上面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心得。</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了同行人,现而今我对这种教学法又有了一些信心。近来我在浏览各地的语文公众号中,又发现深圳清华大学附中青澜山学校,有一个叫陈晓东的语文老师也在推崇这种教学法。他的公众号名直接叫做“一字立骨〞。他也研究了好多年,公众号中有很多成熟的课例。我一下子喜出望外,欣喜有了同道人。特别是最近在“青语杯”上,有一个湖南的选手刘诗琴,她在讲《壶口瀑布》这一课也用了这种教学法。她抓住课文中的那一个“跌”字,以“跌见伟大”为核心进行了设计,这个课我也很欣赏,虽然她最终没有获得一等奖,但我觉得这不重要,因为在一个赛事中能获得多高的奖项,背后还有许多江湖的因素,我不看重这些。我只觉得这个课上得特别好,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对这种教学法越来越有信心,觉得既然有很多同仁们都在认同并运用这种教学法,这足以证明它的价值。这使我决心后面要坚定自己的路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以后我会陆续把我的这一些课例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并求得指教。</p><p class="ql-block"> 今天先分享《“一直以立骨”之教学法之《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记》中,抓一个什么字为好呢?以往人们多数人都会抓那个“异”字,文中两处出现“异”字。一处是在第2段末“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二处是在第5段开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抓住了这两个“异〞进行设计,文章无论是结构还是主旨都迎刃而解了,这个也确实不错。但是“一字以立骨”教学法,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求新求变。这种教学法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从文中找到了一个新颖独到的字,从而以此来构建设计整篇文章的教学。《岳阳楼记》我教过很多遍了,在最近这次执教中,我经过素读,又有了新颖独特的发现,那就是一个“人〞字,这个字在文中也出现多次,以这个字为骨重新设计课文,效果也非常不错。下面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我把它分享在这里,求更多微信和美篇同仁们指正。</p><p class="ql-block">《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一字立骨探"人"心</p><p class="ql-block">关键词:骨字:人→(骚人-古仁人-斯人)→天下人</p><p class="ql-block">立骨依据:全文16处"人"字相关表述构成思维脉络。 </p><p class="ql-block"> 一、教学目标 </p><p class="ql-block">1. 识"人"之形:分析不同"人"的生存状态(迁客骚人→古仁人) </p><p class="ql-block">2. 悟"人"之神:理解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境界 。</p><p class="ql-block">3. 立"人"之志:探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斯人)精神的当代价值 。</p><p class="ql-block">二、教学主线设计 </p><p class="ql-block">第一重任务:观楼中"人"</p><p class="ql-block">1、活动:分组演绎"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景剧 。</p><p class="ql-block">2、关键句:“感激而悲者也”,“其喜洋洋者也”。</p><p class="ql-block">3、活动方式:学生课堂登台表演或者 Ai制作视频展示。</p><p class="ql-block">4、任务完成:体会文中“骚人”之情。</p><p class="ql-block">第二重任务:辨史上"人"</p><p class="ql-block">1、活动: 对比阅读 </p><p class="ql-block"> 屈子(忧己)vs 范仲淹(忧民)vs 陶渊明(避世)。</p><p class="ql-block">2、关键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p><p class="ql-block">3、活动方式:课堂分组讨论。</p><p class="ql-block">4、任务达成:理解“古仁人”之心。</p><p class="ql-block"> 第三重任务:立当代"人"</p><p class="ql-block"> 1、活动:即兴演讲,结合黄文秀、张桂梅等时代楷模案例 。</p><p class="ql-block"> 2、关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p><p class="ql-block"> 3、活动方式:抽签即兴演讲。</p><p class="ql-block">4、任务完成:抒发“斯人”之志。</p><p class="ql-block"> 三、创意活动 :</p><p class="ql-block">1、文创情景制作。</p><p class="ql-block">文人印章创作,要求学生用"人"字设计两枚印章: </p><p class="ql-block">(1).阴刻"悲喜人"(象征被外物左右的普通人) </p><p class="ql-block">(2) 阳刻"天下人"(体现仁人志士的立体人格) </p><p class="ql-block">二、时空穿越论坛</p><p class="ql-block">假设范仲淹入驻当代社交媒体: </p><p class="ql-block">1、他会关注哪些热搜话题? </p><p class="ql-block">2、他的个性签名会选用文中哪句话? </p><p class="ql-block">四、板书设计 </p><p class="ql-block"> 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骚人之情</p><p class="ql-block"> 仁人之心</p><p class="ql-block"> 斯人之志</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天下人之忧乐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课后延伸 </p><p class="ql-block">1. 撰写《新岳阳楼记》:假如范仲淹穿越到2024年... </p><p class="ql-block">2. 绘制"人的精神坐标轴":标记自己与文中三类人的位置 。</p><p class="ql-block">本课设计亮点:</p><p class="ql-block"> 一字立骨法设计通过"人"字的解构与重构,实现文言积累、思维训练与立德树人的三重融合,让千年文本与当代青少年学生产生精神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