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p><p class="ql-block">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为天地坛,兼具祭天和祭地的功能。明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天地分祀之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专以祭天,天地坛更名为天坛。清乾隆年间,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和扩建,基本形成了现有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天坛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中心建筑是圜丘。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是天坛的象征性建筑,高38.2米,为下坛上屋的圆形木结构的三重檐建筑,由大殿和汉白玉圆台底座构成。殿中共有柱子28根,象征28星宿等,是明清两朝举行祈谷及祭天的大殿。 </p><p class="ql-block"> 圜丘: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冬至举行“祀天大典”的场所,也被称作祭天台。坛高5.17米,分为上、中、下三层,其栏板、望柱的数目都采用“天数”,中间的“天心石”具有回声效果。</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位于圜丘北部,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场所,也被称为天库。皇穹宇高19.5米,直径15.6米,其围墙因声学反射原理可实现远距离传声,被称为“回音壁”,殿前甬道上的石板也具有独特的声学现象,被称为“一音石”“二音石”等。</p><p class="ql-block"> 1961年,天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它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其建筑布局、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天”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