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武圣一一姜太公

刘晴中

<p class="ql-block">  说起中国的武圣,恐怕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关公。没问题,关公是中国的武圣,并且是目前众所周知的武圣。但他不是中国最早的武圣,更不是中国唯一的武圣。</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的由官方追认的武圣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韬略家姜太公。</p><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载: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闰四月,追谥太公望为武成王,选历代名将为亚圣、十哲。”下面的注释说:“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王。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是年,尊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为十哲像,坐侍:秦武安侯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列于右。”</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太公庙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731)年,追谥武成王在肃宗上元元(760)年,中间差了二十九年。比孔夫子追谥为文宣王,迟了二十一年。文圣和武圣的“牲乐之制”一样,都享受帝王的尊崇。太平时期尚文,战乱时候尚武。这二十年,大唐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冰火两重天。文圣、武圣的追封都是时代的召唤和需要。</p><p class="ql-block"> 姜太公生活在商末周初,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字子牙。后世称之为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吕尚、姜尚等。姜太公早年生活在惨无人道的商纣时期,怀才不遇,晚年遇到西伯侯姬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主要功绩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辅助西伯。姜太公辅助西伯侯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外联诸侯,厉兵秣马,爱民丰储,形成了天下三分之二诸侯背商向周的有利形势,为周王朝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二是挥师灭商。武王姬发继位后,尊姜太公为“师尚父”。姜太公辅助武王与各路诸侯实行了“盟津会师”,检阅伐商队伍的军事实力,并于二年后发起了对商最后一战一一“牧野之战”。武王的德政声名远播,商纣的军队阵前倒戈。商军溃败,纣王逃归朝歌,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三是封国安邦。周朝建立后,姜太公和周公旦辅助武王实行了“封建制”。即把天下分成若干个诸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异姓功臣,让他们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姜太公被首先封于齐地营丘,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姜太公仅用了五个月时间,就扫清了齐地的顽民劣绅,建立起政令统一、安定稳固的政权。四是强国富民。“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自然条件恶劣。“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是蛮荒之地。姜太公治齐,首先在政治上“尊贤尚功”,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理政。其次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时势民意,得到百姓的拥戴。第三在经济上注重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渔盐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并与列国外贸通货,形成“农、工、商”三宝并举的经济格局,使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发展为雄踞于东方的大国富国强国。五是安定周室。姜太公封建齐国后,大部分时间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他辅助武王、成王、康王,健全礼制,处理政务,平定叛乱,稳定政权。一直到百岁高龄才东返封国,并被周王室授予“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专征权”,为齐国日后开疆拓土提供了合法依据。</p> <p class="ql-block">  姜太公是一个文武全才,后来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仍有“文王访贤”、“姜太公钓鱼”、“姜太公封神”等故事流传。特别是“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至今仍是民间盖房上梁必须书写并张贴在房梁上的驱除邪祟,保障安全的灵言吉语。</p><p class="ql-block"> 到北宋徽宗时,才开始了关公的封神历程,一直到清代,历代都有加封。以至于关公的武圣地位取代了姜太公,成了如今家喻户晓的武圣。</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还有一位武圣,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一一岳飞。岳飞被害后,一度声望不断攀高,成了众望所归的民族英雄,并被尊为武圣。到清朝时,由于满清的前身是后金,所以作为抗金英雄的岳飞不再被清廷所推崇,而代之以关羽。因此关羽的谥封益隆,名声益显,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只知关公,而不知姜太公,岳飞亦是武圣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