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趵突泉“突、突、突”,涌出的三股泉水,引得自古以来迁客骚人、墨客雅士们挥毫泼墨,留下赞美“趵突泉”的百千篇千古奇文。<br> 北宋的曾巩作诗赞“趵突泉”<br> 一派遥从玉水分,<br> 暗来都洒历山尘。<br> 滋荣冬茹湿常早,<br> 润泽春茶味更真。<br> 已觉路傍行似鉴,<br> 最怜沙际涌如轮。<br> 曾成齐鲁封疆会,<br> 况托娥英诧世人。<br> 元代赵孟頫以“平地涌出白玉壶”,形容趵突泉超凡脱俗的形态,三股泉眼昼夜不息喷涌的壮观景象,恰似大地蓬勃跃动的脉搏。<br> 明永乐二年(1404年)任山东提刑按察司佥事的晏璧,在济南期间遍览泉水,创作了七十二首咏泉诗,晏璧的“趵突泉”诗中是将趵突泉列为众泉之首的第一人。<br> 趵突泉·晏璧<br> 渴马崖前水满川,<br> 江心泉进蕊珠圆。<br> 济南七十泉流乳,<br> 趵突独称第一泉。<br> 现代人对“趵突泉”也不奢赞美之词,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文中,有篇老舍先生的文章《趵突泉》。<br>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br> “冬日的池面腾起白雾,在深绿水藻上飘荡,营造神秘意境,小泉眼气泡形态各异如珠玉。”</h3> <h3> 胡缵宗(1480-1560年)曾任山东巡抚,嘉靖十五年(1536年)他为趵突泉题写了“趵突泉”三字,并刻碑立于泉池旁。该石碑至今仍保存在趵突泉公园的观澜亭附近,成为标志性景观。<br> </h3> <h3> 胡缵宗的题字笔力雄浑,但“突”字缺少宝盖头上一点,常被误认为错别字。实际为书法艺术中的异体字处理,旨在保持整体协调性。民间传说称这一点被泉水“冲”到大明湖的“眀”字上,增添了趣味性。</h3> <h3> 顽皮外孙爱石泉,<br> 造型摆上山石巅,<br> 存照留影作纪念,<br> 手机不佳技术“咸”。</h3> <h3> 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br> 清·玄烨<br> 突兀泉声涌净波,<br> 东流远近浴羲和。<br> 源清分派白云洁,<br> 不虑浮沙污水涡。<br> 首句“突兀泉声涌净波”展现趵突泉喷涌之势,次句“东流远近浴羲和”形容泉水流向四方沐浴阳光,第三句“源清分派白云洁”强调源头清澈支流洁净,末句“不虑浮沙污水涡”则凸显水流不受污浊干扰。<br> 诗文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兼具自然景观描写与哲理阐发。</h3> <h3> 观澜亭,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建造讲究,历来受各代文人所称颂,后改造为四面敞亭,形制典雅受文人赞誉,飞檐斗拱,立于高台泉中,垂柳假山环绕,是赏趵突泉美景的绝佳位置,留有宋代苏辙咏亭佳句传颂下来。<br>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是张养浩《趵突泉》诗文《物平莫如水》中的二句诗文,后作为楹联写在观澜亭两侧圆柱上。</h3> <h3> 趵突泉园内的李清照展览馆门口的李清照立像。<br> 李清照虽无直接咏趵突泉的诗句,但其故居毗邻漱玉泉(趵突泉群之一),《漱玉词》中的“常记溪亭日暮”可能隐含泉水意象,后人常将她的才情与泉水联系。</h3> <h3> 展览馆内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塑像。</h3> <h3> 中国有四大天然观赏奇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br> 北宋宋徽宗赵佶,兴建东京汴梁"艮岳"园林时大规模采运太湖石,现存苏州留园“冠云峰”是太湖石的典型代表。趵突泉园内现存有几块奇特太湖石。<br> 李清照展览馆对面的这块奇石,有人说是太湖石。但看着不像,因为此石没有太湖石“皱、瘦、透、漏、秀”的五大特点。不管是不是太湖石,但此石石形很奇特,像个反写的“寿”字。也有人说形状像龙与狮子所生的后代“狻猊”。<br> </h3> <h3> 趵突泉东门不远处,有一块太湖石静静地矗立在竹林中,此石名为“龟石”。这块石头高4米,宽1.63米,厚1.2米,重达8吨。它洞天幽玄,天生真趣,简约大气,不仅是趵突泉园内一宝,还是济南明代的“四大灵石”之一。<br> 据传,龟石是宋代宋徽宗“艮岳”园的遗物,后来被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所收藏。张养浩一生好石,以石为友,老年时在济南小清河边修建了园林“云庄”,园中置有十块名石。大多数名石都已流失,但龟石幸免于难,并于1977年被移到趵突泉景区。<br> </h3> <h3> 张养浩(1269年-1329年),字希孟,济南历城人。他不仅是文学家、诗人、曲作家,还是一位政治家。他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诗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h3> <h3> 张养浩晚年在“云庄”园中放置了十块名石,其中四块形状最佳,分别被命名为龙、凤、龟、麟。如今,龙石下落不明,凤麟二石早已损坏,只剩下这块保存完整的“龟石”供人欣赏,所以龟石又叫龙石。<br> 这块龟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皱、瘦、透、漏、秀”的五大特点,这也是评鉴太湖石的五大标准。<br>所谓“皱”是起伏不平,明暗变化有节奏。“瘦”指苗条多姿,风姿卓越。“透”是玲珑多孔,前后可透光线。“漏”是说孔穴相通,脉络相连。“秀”指俊秀清丽之美。<br> 《说苑》中提到:“龟千岁能与人语”,古人认为龟是长寿的象征,常用于占卜,因此被称为灵物。作为趵突泉景区的迎客石,龟石的出现被视为盛世祥瑞之兆。<br></h3> <h3> 天然浑成的“寿字石”<br> 趵突泉公园“万竹园”内,有一块被称为“寿字石”的奇石,它是一块造型独特石块,因石体纹理天然形成,类似草书“寿”字的图案而得名。浑然天成的“寿”字形石被视为园林奇石精品,与泉水、亭桥等景观相得益彰。<br> “寿字石”高约3米,表面纹理顺畅流畅,宛若天然书写的“寿”字,整体造型清奇古怪,石质滑润黝亮。<br> “寿”字石1982年从济南郊区一户地主庄园内发现,并移置至趵突泉公园,现安置于万竹园大草坪东邻白云溪处。<br> 太湖石浑然天成的“寿”字形被视为园林奇石精品,与泉水、亭桥等景观相得益彰。</h3> <h3> 全国各地,摹刻“寿”字的牌匾、石碑随处可见。来头最大的是慈禧所写的寿字,现存于海南三亚。最正统的是赵体书法创始人,赵孟頫所写的寿字。<br> 在林林总总的寿字碑的“寿”字中,具有特色的应属蓬莱的“寿”字,蓬莱的“寿”字是五代时期道教老祖陈抟所写。碑上的这个“寿”字,由上、中、下组成,上面一个“千”,中间一个“富”,下面一个“林”。这个字没有断笔,一笔写下来。因为中国人忌讳短寿,所以不能断笔写寿字。陈老祖写的这个“寿”字,就是老祖的人生。陈抟老祖生于晚唐逝于北宋,享年118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寿道人。<br> 自古蓬莱就是“寿”的寻觅地,秦皇汉武多次来到蓬莱寻仙访道都是为了“寿”,都为了长生不老,都为了“万寿无疆”。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人固有一死”,哪有只生不死的道理。俗话说,“人死为鬼,鬼死为渐,渐死为夷,……。”连鬼都要死,何况人呼!</h3> <h3> 此寿字碑是慈禧太后在六十大寿时(1894年)赐予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贻(时年二十二岁)的寿字,孔府拓成碑,现存于孔庙之中。碑文为草书“寿”字,笔法流畅,寓意吉祥,是孔府收藏的七件重要石碑之一。<br> 碑上刻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九个小字。</h3> <h3> 看看笔墨写的“寿”与太湖石自然生成的“寿”哪个更美,哪个你更喜欢?</h3> <h3> 出“万竹园”离“寿字石”不远,地面上有幅八卦图,由其东西南北方位,东“震”、北“坎”、西“兑”、南“离”。西北“乾”、西南“坤”、东北“艮”、东南“巽”,可知其为“文王”八卦。<br> 文王八卦九宫数序排列的口诀是,“一坎二坤三震四巽”。其口诀完整说法为,“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br> 记忆八卦符号的顺口溜,“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坎中满、震仰盂、艮覆碗、巽下缺、兑上欠。”</h3> <h3> 出“趵突泉”东门,马路对面就是“五龙潭公园”。<br> 五龙潭,也叫乌龙潭、龙居泉。金《名泉碑》著录,称灰湾泉。相传,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辄应,故元朝初年,在潭侧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宋代,这里又称“四望湖”<br> 关于五龙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因秦琼宅第在此,所以公园内修有秦琼祠。<br> 公园门口的“五龙壁”</h3> <h3> 龙潭观鱼<br> 龙潭观鱼是济南著名景观,一潭碧水,像明镜一般,天水一色,波光粼粼,水中五彩的锦鲤,成群结对,追逐嬉戏,游人在潭边戏水、喂鱼、赏景,心情舒畅,好不惬意!</h3> <h3> 五龙潭公园中的“名士阁”<br> 1965年,在五龙潭西侧“潭西精舍”旧址建起潭西阁,1994年改称“名士阁”,上有展厅、游廊。经多次整修,景色胜过当年。潭池以自然石驳岸。岸边翠柳如云,碧丝蘸波。<br> 潭北潭东,叠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悬崖垂青条,丛树中隐一小亭,取《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的意思,取名为“渊默亭”,暗寓“龙”字。游人在亭中可赏看龙潭秀色。<br> 名士阁为二层,于上俯瞰,正得鱼趣,称“龙潭观鱼”,为泉城一大胜赏。</h3> <h3> 隋唐时期的秦琼秦叔宝是山东济南人,住宅就在“五龙潭”附近,山东人民为纪念秦琼,2010年在“五龙潭”公园建了“秦琼祠”,以怀念他“忠、孝、义、勇、信”的一生。<br> “秦琼祠”大门上写有“秦琼祠”三个大字,门两旁的楹联为:为通百战术;气作万夫雄。<br></h3> <h3> 正中大殿门楣上悬挂“义薄云天”四个大字。<br> 门柱上楹联为:黄骠铜锏隋唐业;大义精忠海岱魂。</h3> <h3> 祠堂内两侧廊柱对联,是对秦琼人品最好的赞美。<br>上联:<br> 民间传说为朋友插刀两肋忠义搏九天四海皆仰秦叔宝;<br>下联:<br> 历史记载擒敌酋樱降二百次血出数斛三军皆服胡国公<br>横幅:<br> 英风永存</h3> <h3> 黑虎泉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解放阁南护城河南岸陡崖下,其核心景观为三股泉水经石雕虎头喷涌而出,声如虎啸,最大日涌量达4.1万立方米,在济南众泉中仅次于趵突泉。</h3> <h3> 黑虎泉属小清河支流东泺河水系、黑虎泉泉群。因泉水涌出,湍击巨石,发出粗犷的鸣响,酷似虎啸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黑虎泉洞穴的上方曾建有黑虎庙,庙内供奉着“赵公明”。</h3> <h3> 黑虎泉泉洞上方有“黑虎啸月”石匾,匾长2.5米、高0.9米。匾中“黑虎啸月”四字出自明代诗人晏璧的《济南七十二名泉诗》中的《黑虎泉》一诗,“黑虎啸月”四字直接引用晏璧诗句意象。<br> 该泉因泉水湍击巨石发出虎啸般声响得名,夜间尤甚,匾额文字与自然景观高度契合。<br><br></h3> <h3> 晏璧是明代著名诗人,以系统性题诗咏济南七十二泉著称,其《济南七十二泉诗》开创了泉水文化系统化文学表达的先河。<br> 《黑虎泉》诗如下:<br> 石蟠水府色苍苍,<br> 深处浑如黑虎藏。<br> 半夜朔风吹石裂,<br> 一声清啸月无光。<br>诗中后两句生动描绘了泉水喷涌如虎啸的壮景,“黑虎啸月”即源于此。</h3> <h3> “黑虎泉”三字刻于济南黑虎泉岩洞东侧的自然石上,为书法家高启云在1980年所题。<br> </h3> <h3> 黑虎泉东侧的“双虎”雕塑由韩美林于1992年创作,该雕塑由黑色花岗岩雕刻的“黑虎”和铜铸的“金虎”组成,该雕塑与黑虎泉泉水相呼应。</h3> <h3> 黑虎泉东侧的“双虎”雕塑旁的大石上刻有“福泉”二字,出自韩美林之手。</h3> <h3> 黑虎泉与趵突泉各有特色,选择取决于个人偏好:趵突泉以历史文化底蕴见长,黑虎泉以亲民体验和免费开放取胜。<br>趵突泉与黑虎泉对比<br>趵突泉<br> 文化地位见长。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位列济南72名泉之首,具有3500余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众多。<br> 景观特征明显。三股主泉眼喷涌高度可达半米,形成“趵突腾空”奇观,泉水日最大涌量16.2万立方米。<br> 景区配套全面。国家5A级景区,含李清照纪念堂、观澜亭等古迹,需购票进入。<br>黑虎泉<br> 亲民属性强。全天免费开放,与护城河景观带融为一体,市民日常取水、休闲的核心区域。<br> 泉水视觉规模大。日最大涌量4.1万立方米,位列济南第二,三大明代石雕虎头喷泉极具视觉冲击力。<br> 体验特色亲近。设有免费取水点,可直接饮用泉水,周边琵琶泉、白石泉等14处泉池组成特色泉群。</h3> <h3> 黑虎泉,你的水清澈见底,如同明镜般反射出周围的世界。你的水色如玉,宛如一块璀璨的宝石,让人为之惊叹。</h3> <h3>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清代刘凤诰题写的大明湖铁公祠楹联,以凝练笔法概括湖景特色,成为济南的文化标志。<br> 如今每当华灯初上,超然楼亮起璀璨灯火,重现"超然不群"的历史韵味。</h3> <h3> 泛舟大明湖<br> 元好问<br>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br>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br> 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br>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br> 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br>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br> 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br> 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br> 我时骖鸾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br> 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br> 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h3> <h3> 走进大明湖畔,到处都可看到穿着“戏”装的年轻女子,问过后方知姑娘们扮装的是“夏雨荷”,即电视机《还珠格格》中乾隆在济南的私生女,具说此女的故事是真事。<br> 佩服济南人,在经济社会中,能抓住的机会,一定不能浪费掉。“大明湖、皇帝儿、私生女”,浪漫的故事,必须让其发挥经济作用。<br> 看看下面弘历写的诗<br> 大明湖<br> 清·弘历(乾隆)<br> 历城周廓十二里,大明湖乃居其半。<br> 平吞济泺众泉流,远带齐鲁诸郡县。<br> 泛舟初入鹊华堤,烟水苍茫迷远岸。<br> 鸢鱼上下各逍遥,花木周遭相明绚。<br>此诗说明弘历(乾隆)确实到过大明湖。</h3> <h3> 大明湖畔牌楼上的字是“两相苑憩”。漫步湖畔,处处皆是历史的回响。大明湖不仅是一处风景胜地,更是一部凝固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株草木,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h3> <h3> 湖畔的灯火倒映在水中,与星光交织成梦幻的画卷。<br> 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夜色中的大明湖更显温柔。<br> 湖边的柳枝轻摇,仿佛在向夜色诉说着千年的故事。<br> 大明湖的夜,是诗人心中的灵感源泉。</h3> <h3> 超然楼赋<br> 超然楼,山东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另三座为烟台蓬莱阁、聊城光岳楼、济宁太白楼),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畔,历代因于战火及灾涝等原因,原楼久已荡涤无存。2008年8月超然楼重建开工,2010年4月正式开放投用。建筑面积5673平方米,坐落在宽大的汉白玉基上,顶覆铜瓦,楼高51.7米,上下共分七层,号称“江北第一楼”。<br> 《超然楼赋》由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原一级调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张荣才于2024年7月创作。</h3> <h3> 大明湖景区的“超然楼”灯光夜景。<br> 超然楼内主要陈列有珍贵文物、木雕根雕、名家书画等文化展品,并设有观景台可俯瞰大明湖全景。<br> “超然楼”是一座集历史、艺术与观景于一体的文化名楼。</h3> <h3> “超然楼”最出名的诗<br> 超然楼<br> 杨衍嗣<br> 近水亭台草木欣,朱楼百尺回波濆。<br> 窗含东海蓬瀛雨,槛俯南山岱岳云。<br> 柳色荷香尊外度,菱歌渔唱座中闻。<br> 七桥烟月谁收却,散入明湖已十分。<br> 杨衍嗣是明代人</h3> <h3> 夜晚游览大明湖。<br> 明末清初文学家申涵光所作,描绘大明湖秋景。<br> 泛舟大明湖<br> 女墙倒影下寒空,<br> 树杪飞桥渡远虹,<br> 历下人家十万户,<br> 秋来俱在雁声中。</h3> <h3> 在济南住了两晚,第二晚起床后去了济南黄河边的沂口,那里是黄河济南段防黄泛滥主要抗洪地段。<br> 1952年10月25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开始为期一周的黄河考察行程。<br> 10月26日,毛泽东的专列抵达山东,许世友等山东的同志上车向毛泽东问候,并推荐了济南的一些风景名胜。然而,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视察黄河,因此他提议前往泺口大坝看看黄河的情况。在大坝上,毛泽东详细询问了黄河在山东段的情况,并嘱咐随行人员回去后请水利专家专门汇报。<br> 此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这一号召(如1953年、1955年),推动黄河治理成为国家优先任务。</h3> <h3> 碑正面毛主席的题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背面刻录一九五二年十月毛主席视察黄河沂口。</h3> <h3>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首次离京考察期间,于山东省济南市视察黄河时,提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br> 这一指示强调了治理黄河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成为新中国治理黄河的里程碑事件。</h3> <h3> “泺口”,因古泺水与济水的汇合口而得名。泺水源于济南西南部的趵突泉,“公会齐侯于泺”(《春秋·桓公十八年》)中的“泺”,即为泺口。济水乃“四渎”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三字经》中有“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其中的曰淮济的“济”即为济水。<br> 魏晋以后,济水又名清河,其在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河道淤渍干涸,下游则以鲁西湖区与汶水为主要补给源。<br> 北宋熙宁年间,河绝澶州,入清河,济水下游始称大清河(不是海河之流的大清河),也叫过小清河,大清河曾是济南入海的河流。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河南兰考铜瓦厢,夺大清河入海,济水彻底消失。由此可见,“泺口”见证了济水的演变过程,黄河泺口段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河故道”。</h3> <h3> 黄河从济南穿城而过。从空中俯瞰,黄河天桥段右岸的堤防,临河一侧建有锯齿状的砌石工程,这便是黄河下游著名的泺口险工。<br> 泺口险工之所以著名,除了它所处位置险要、防汛不容有失,还在于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br> 泺口险工始建于1890年,也就是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改道、形成现行河道后35年。其实在此之前,“泺口”就已见于史册。</h3> <h3> 1952年底,黄河下游第一艘机动木船“明轮”号正式在泺口码头启用,结束了人力船和纤夫拉纤的历史。<br> 1988年,泺口浮桥建成通车,这是济南黄河的第一座浮桥。<br> 1999年,泺口被“黄河治理委员会”确定为全河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市民接受传统教育、感知黄河文化的重要场所。<br> 2002年,黄河首期标准化堤防工程开工,泺口段位列其中。这一个个“第一”、“最早”,无不彰显着泺口的重要地位。 </h3> <h3> 黄河泺口附近的牌楼,一面题“黄河胜境”。另一面题“万里波涛”。</h3> <h3> 参观完沂口济南黄河大堤后,开车穿越济南黄河隧道回津。隧道很长,也很宽,出隧道时交了十元过隧道费。<br> 2025年8月10日~14日,五天四晚的山东之旅结束了,这是我第七次来山东。住宿山东时间最长的一次,是84年国庆节后,去青岛崂山“人民医院”给孩子治病,住了近二个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