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秦皇岛+北戴河南戴河+承德+乌兰布统草原专线---山海关、老龙头

方世平

A、山海关,这座历史悠久的关隘,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与东北的交通要冲,被誉为“天下第一关”。我们按行程来到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有了一次难忘的探访之旅。<br><br>一到山海关,便被其雄伟壮观的景象所震撼。城墙巍峨挺立,箭楼高耸入云,仿佛诉说着往昔的烽火连天与金戈铁马。站在关城之下,仰望那斑驳的城砖与沧桑的城楼,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br><br>步入关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庄严的“天下第一关”城楼。城楼上的匾额,字迹遒劲有力,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山海关的显赫地位与不朽荣耀。漫步在关城内,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关外风味,还能深刻感受到山海关独特的民俗文化与地域风情。<br><br>沿着城墙漫步,只见城墙绵延不绝,气势恢宏。站在城墙上远眺,只见群山连绵,长城蜿蜒,一片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此时此刻,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耳边似乎回响着战鼓的轰鸣与士兵的呐喊。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对山海关的历史地位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认识。<br><br>山海关的壮美与深邃远非这短短几百字所能尽述。唯有亲临其境,方能真正领略到这座历史名关的无穷魅力与独特风采。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山海关,感受它的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共同传承与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br> 6月28日中午我们在山海关区公牛酒店就餐,随即驱车赶到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部,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以“天下第一关”闻名于世,兼具军事要塞与文化旅游双重价值。其始建于1381年,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兼具“两京锁钥无双地”的战略地位。 祥蔼榑桑据考证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曾登该楼并御笔亲书赐匾额“祥蔼榑桑”四个大字,字体刚柔相济,运笔颇有气势。 山海关四门总署,作为这一军事重镇的核心管理机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div><br></div><div>山海关四门总署作为这一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与管理机构,不仅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变幻,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与历史的共鸣。</div> 相传乾隆南巡至山海关时,因未携带通关文牒被守关老兵阻拦。老兵以“无路引不得出关”为由拒绝放行,乾隆遂以金元宝贿赂,但老兵坚持原则不予通融。此时乾隆亮出九层底鞋证明身份,老兵认出其为皇室成员后肃然起敬,最终放行。<br><br>以上故事均属民间传说或文人创作,未见于正史记载。<br> “ 节制四镇 ”牌坊是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为表彰孙承宗的军事功绩而建,位于古城西大街入口处,采用上等石材建造,历经400余年仍保存完好。该牌坊是山海关50多座牌坊中等级最高的之一,其横批“节制四镇”反映了孙承宗曾任辽东经略 ,同时节制蓟州 、天津 、登州 、莱州等地的军事权力。<div><br></div><div>牌坊楹联:豹帐谈兵千里金汤横雉堞,虎符传令八方车骑擁高墀。<br><br>牌坊楹联:旌旆飐风向国报恩心胜铁, 关山倚剑辞天作镇气凌云。<br></div> 田中玉公馆,位于山海关区西大街的民国时期建筑,始建于1920年,由北洋政府山东督军田中玉建造。该建筑采用德式风格设计,主体为三层砖石结构,设有拱形高门和落地长窗,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一座田公馆,关城民国史一说。 山海关通关签文署是办理通关文牒是职能部门。 通关文牒为中国古代护照,又称作“通关牒文”,它是古代通过关戍时必备的通行证,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通行。苏武出使匈奴不敢忘“节”,玄奘取经所用的“度牒”等都为此类。康熙年间称为“通关牒文”,从清末开始称为护照,现在称为出国护照。 山海关通关文牒是明代为管理边境通行而设立的官方凭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独特形式。<br><br>明代为控制人员流动,在山海关设兵部分司,查验批引文凭(即通关文牒),防止奸细混入。文牒最初为木制,刻有持证人信息和官方印章。<br><br>明代文牒为纸质凭证,需填写持证人姓名、籍贯、事由等信息,加盖官印后方可通行。<br> 学者黄锦祥发现的康熙五十七年”通关牒文“长约55厘米、宽47.5厘米,白棉麻纸。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给唐玄奘发的通关文牒。<br><br>大唐駕下御賜<br>親封御弟聖僧唐三藏,俗称陳姓號玄装,奉去西天取經逢經結善,請邦惠奉調换通關文牒。<br>欽此!</p> 6月28日中午我们在山海关区公牛酒店就餐,随即驱车到山海关。<br> 慈愍寺原名慈悲庵,位于山海关区古城西大街,始建于元代末年,由北京慈悲庵的游方僧人激芳募建,清末改称慈愍庵。<br><div><br></div><div>该寺历史上与皇家渊源颇深,明清两朝帝王曾多次到访,或供养布施,或拜佛抄经,使其香火鼎盛。</div> 天王殿,建于清代,原名万寿殿,后更名为无量殿,最终在2008年根据汉传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被定名为天王殿。<br> 柴禾市设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最初位于山海关古城西二条胡同,是专门进行柴禾交易的集市。随着时间推移,这里逐渐发展成为集买卖柴禾、粮食、布头等生活物资的综合性市场。<br> 山海关甲申史鉴馆,位于山海关古城 大街66号的廉政文化教育展馆,以1644年甲申石河大战为背景,通过历史文物和场景展示揭示政权兴衰规律。<div><br></div><div>该馆以甲申大战为切入点,展现李自成农民军从胜利到腐败最终灭亡的历史过程,提炼出“因胜而骄、因骄而奢、因奢而腐、因腐而亡”的教训,旨在警示执政者居安思危。</div> 朝京楼即山海关钟鼓楼的西侧石刻,刻有“朝京”二字,寓意面向京都心系朝廷,直通古城西大门(古称迎恩门)。该建筑位于山海关景区内,是古城制高点和中心地标,融合钟楼、鼓楼、文昌殿于一体。 山海关钟鼓楼作为古城的中心和制高点,是二层结构的古建筑。其底层为方台,设有四孔,呈十字形分布,分别通向古城的四个城门。东向孔洞上刻有“迎旭”二字,寓意面向东方迎接旭日东升,此孔即迎所在,直通古城东大门——镇东门,也即天下闻名的天下第一关。 钟鼓楼附近,矗立着四尊引人注目的铜雕像。这些雕像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吸引着游人的目光,更以其深刻的寓意承载着山海关的历史与文化。 国家方志馆秦皇岛分馆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古城东大街8号,是国家方志馆设立的首家分馆,2013年11月正式挂牌。该馆占地1400平方米,藏书近7000册,涵盖冀东、辽西、蒙东地区及长城沿线省市县方志文献,并设有多个专题展区展示秦皇岛历史文化。<br><br>楹联:通世之情存乎志,用世之鉴存乎史。<br> 维藩首善坊,位于山海关古城东大街东首,是山海关景区的重要历史建筑之一。该牌坊东望天下第一关城楼,西临钟鼓楼,为连接古城核心景点的标志性仿古建筑,采用明清风格修复,兼具艺术观赏与历史文化价值<br><br>牌坊为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石制结构,六根立柱前后裹有夹柱石,柱上蹲立12只石狮,象征力量与威严。原牌坊为戚继光奏请朝廷所建的四柱三间木结构,现存为原址重建。<br><br>楹联:维藩保国家雄兵铁马威燕塞,首善止干戈明月骄阳壮汉关。<br> 城楼东门(镇东门)现存最完好,悬挂的“天下第一关”匾额长6米、宽1.5米,但“第”字书写存在草字头与竹字头的争议。<div><br></div><div>作为明洪武十四年徐达主持修建的军事要塞,它既是万里长城的起点,也是燕山防线的核心组成部分。<br></div> 楹联: 入入出出市盈入出,出出入入关准出入。 作为明洪武十四年徐达主持修建的军事要塞,它既是万里长城的起点,也是燕山防线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防御体系包含城墙(平均高14米、厚7米)、敌楼及南北翼城,历史上从未被正面攻破,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楼与长城相连,形成由老龙头延伸至燕山的完整防御工事,兼具观景功能,楼顶设有观景台。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海关兵部分司署是明王朝在京城外设立的唯一军事机构,直属兵部管辖,负责山海关地区的军事与行政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