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中国汉字,一撇一捺皆有深意,蕴含着千年的文化故事。在日常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也常常引发孩子们的好奇与探索。进入大班后,孩子们对文字的兴趣日益浓厚,开始主动认读汉字。在区域活动或绘本阅读时,他们常常指着电子白板上的文字向老师提问,那份求知的热忱令人感动。正是这份源自内心的好奇与探索欲,促使我们开启了这场关于汉字的奇妙旅程……</h1> <h1> (一)寻—汉字足迹<br><br><br><br> 幼儿园里的汉字形态各异的汉字悄然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在班级和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寻找汉字的踪迹,细心观察后发现,汉字无处不在,它们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汉字,将会带来诸多不便与困扰。<br><br> A:我发现教室门口的消防箱上有汉字。<br><br> B:这里也有,写着“大四班”。<br><br> C:楼道墙上有个“文”字,我认识它。<br><br> D:消毒柜上也有字。<br><br> E:阅读区里有好多汉字呢。<br><br> F:小朋友的衣服标识牌上也有汉字。<br><br> G:楼道上还有“安全出口”的提示。</h1> <h1> 探—汉字奥秘<br><br> 汉字由来——《仓颉造字》<br><br> 问题一:象形字是什么样子的?<br><br> A:老师,我在幼儿画册里看到过象形字。<br><br> B:我在电视上也见过。<br><br> C:我也见过,里面有“山”“水”“火”这些字。<br><br> D:我在我姐姐的课外书上见过,象形字弯弯绕绕的,就像一幅画。<br><br> 孩子们通过故事《仓颉造字》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对象形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r><br> 问题二:象形字从哪里来?又是谁发明的?<br><br> A:老师,象形字是古人发明的吧?<br><br> B:老师,一开始就有字吗?<br><br> C:老师,象形字是画出来的吗?<br><br> D:我觉得字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br><br> “在远古时期,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只能靠结绳记事。后来,有一位叫仓颉的人,为了帮助管理牲畜和食物,根据各种物体的样子发明了一种符号,这就是汉字最初的模样。”</h1> <h1> 认识甲骨文<br><br><br> 孩子们在了解汉字起源后,对象形文字的演变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甲骨文。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年代。孩子们一边模仿书写,一边惊叹于古人智慧的结晶。</h1> <h1> 汉字演变<br><br><br> 汉字的发展历经千年,从最初的象形图画逐步演变为线条化的符号。孩子们通过图片和实物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七种字体构成了“汉字七体”。他们用画笔尝试书写不同字体,感受汉字形态的变化之美。</h1> <h1>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具体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上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着汉字的演变轨迹,也更加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