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于1994年开始了寻根问祖之旅。继2012年初在复旦大学做了Y染色体检测,等待基因检测技术发展的12年后,于2024年初在23魔方公司再次做了Y染色体检测(“父系祖源深度检测”),在复旦大学检出的O-M117之下,又检出了12个发生基因突变的Y染色体,推进、解析至距今60年。其中,最具寻根问祖意义的是距今1600和1530年的两个Y染色体——O-F317、O-F3039,也就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的两位先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对O-F317和O-F3039的家族和个人归属,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成果记录如下,以兹共享、交流、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人口繁衍速度的统计及分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统计说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发源距今时间:指该Y染色体发生基因突变(源头)距今多少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检出的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指在某Y染色体后面紧邻检出的Y突变基因数量(即发生基因突变的Y染色体的支系数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地,检出的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与儿子数量和后人数量成正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检出的每百年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检出的每百年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检出的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发源距今时间×100。该指标表明的是男性人口繁衍速度,即数字越大则人口繁衍速度越快。该指标是相对数,故不同的Y染色体检出的每百年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之间可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指标并非仅表明某Y染色体子代的男性人口繁衍速度,而是表明某Y染色体产生之后一个时期的数代乃至数十代的男性人口繁衍速度。因为,某Y染色体(即某人)之后发生的一级Y基因突变的后人,不仅限于儿子,也包括数代乃至数十代的后人。例如,截至现在O-F317检出的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为22个,发生基因突变的时间距今1600年至距今6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数据来源于2025年7月15日23魔方公司的“Y遗传标记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统计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O-F317和O-F3039应该归属于帝王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统计表中历史上男性人口扩张速度最快的14个Y染色体单倍群,除了O-F317、O-F3039,其他11个Y染色体单倍群都被推测(或猜测)归属于帝王家族(R-DF27因无推测或猜测而除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所以被推测(或猜测)归属于帝王家族,主要因为:男性人口繁衍速度与男性人口基数(发生该基因突变的人所生育儿子数量)以及各后代男性人口数量正相关,即男性人口基数越大、各后代男性人口数量越多,则男性人口繁衍速度越快;男性人口基数和各后代男性人口数量与权势大小、土地和财富数量、妻妾数量、可以享受的医疗水平、生育能力、抵御天灾人祸能力等因素正相关。因此,帝王家族男性人口繁衍速度要远大于世家望族,世家望族男性人口繁衍速度要远大平民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O-F317和O-F3039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人口繁衍速度最快的14个Y染色体单倍群之列,且名列中游、甚至高于被推测(猜测)归属于西汉高祖刘邦家族的O-F254。因此,O-F317和O-F3039也不应该例外,也应该归属于帝王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O-F317与O-F3039男性人口繁衍速度差异的分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O-F317的男性人口繁衍速度为1.38,O-F3039的男性人口繁衍速度为1.76,后者比前者高出27.5%,因为O-F317包含下游的O-F3039,故二者男性人口繁衍速度比27.5%的差异性更大,即后者的男性人口繁衍速度明显快于前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起码说明:O-F3039所生的儿子数量,应该明显多于O-F317所生的儿子数量;O-F3039是O-F317下游的主干支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陈皇族中,陈宣帝陈顼(陈武帝陈霸先兄陈道谭的次子)生42子;而陈武帝陈霸先生4子(早夭3子),陈霸先三弟陈休先生1子陈昙朗、陈昙朗生4子,陈文帝陈蒨(陈道谭的长子)生13子,加在一起也没有陈顼一个人生子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陈皇族的实际情况与O-F317与O-F3039的男性人口繁衍速度差异相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O-F317之下检出的三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的情形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截至现在,O-F317之下检出的一级突变基因共22个,这22个发生基因突变的Y染色体之下检出的一级突变基因,就是0-F317之下的三级突变基因。O-F317之下三级突变基因中,在O-F3039下游的有27个,在O-Y29861下游的有13个,其他二级突变基因下的突变基因数量明显少(或个位数,或暂没有检出)。虽然,某Y染色体之下的突变基因数量不等同于儿子数量,但与儿子数量正相关。因此,O-F317之下检出的三级突变基因数量的情形,与南陈皇族中陈宣帝陈顼生42子、陈文帝陈蒨生13子、其他人生子明显少的情形相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主体姓氏改姓速度和占比的统计及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统计说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检出的改姓数量:检出的改姓数量=检出的姓氏数量-1。为截至2025年7月15日在23魔方公司检出的某Y染色体自源头至今的改姓数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检出的每百年改姓数量:检出的每百年改姓数量=检出的改姓数量/发源距今时间×100。这是可比的相对数,其数值较大则表明改姓速度较快、数值较小则表明改姓速度较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主体姓氏占比:指的是在某Y染色体单倍群中,比占比排名第二及以下姓氏占比明显高的排名第一姓氏的占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括号内的数值为各有关统计指标数值的排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姓与氏合二为一以后(自秦汉始),同一Y染色体单倍群增加姓氏数量的改姓原因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避难改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避官灾改姓。例如,某官员被判决犯了诛九族或诛家庭成员等罪,有的九族或家庭成员甚至家族其他人,为逃脱或躲避杀身之祸以及免受其他牵连而改姓。限于发生在官宦家族和帝王家族,平民家族无此改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朝代更替改姓。朝代更迭后,为避免后代朝廷追杀破害,前朝皇族成员改变姓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避匪患改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④避仇敌改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⑤避债主改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⑥避罪责改姓。专指平民犯牵连家族成员之罪,家族成员为免受牵连而改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遭贬改姓。即皇亲国戚和官宦家族,某人因惹怒皇帝或皇后而被强行改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觅官改姓。在隋朝科举录用官员以前,尤其是唐朝以前,因录用官员取决于家族出身,故因此改姓之风甚盛、改姓者甚多,并往往通过编造家谱的途径改姓。此因改姓几乎皆出自平民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梦生改姓。梦生即遗腹生。各类家族都可能发生,平民家族占比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过继改姓。即将自己的儿子让渡给其他人而改为受让人的姓。实际过继给外家族,绝大部分发生在平民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随母改姓。即以母亲姓氏为自己的姓氏。这几乎不会发生在帝王家族,几乎都发生在平民家族和世家望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入赘改姓。帝王家族罕见,几乎发生在非帝王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汉化改姓。由原来的少数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私生子改姓。其所生的私生子,具有男方的Y染色体,随女方的婚内丈夫姓,故等同于改姓(男方家族Y染色体单倍群的姓氏增加了,被稀释了)。这大量和持续不断发生在各类家族,并且私生子发生率与权势、财富正相关,权势越大、财富越多的家族则发生率越高,即帝王家族高于世家望族、世家望族高于平民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帝王家族而言,在做帝王时期主要改姓原因应该是私生子改姓、朝代更替改姓、避官灾改姓、遭贬改姓和汉化改姓(仅限于少数民族帝王家族);在非做帝王时期,各改姓原因都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一Y染色体单倍群增加姓氏数量(基因输出)的改姓,其结果会导致姓氏多样化,主体姓氏逐渐被稀释,直至失去主体姓氏;同一家族增加族外Y染色体(基因输入),其结果会导致家族Y染色体类型的多样化,主体Y染色体逐渐被稀释,直至失去主体Y染色体。甚至,在发生或非主体姓氏或非主体Y染色体中出现帝王家族等导致或非主体姓氏或非主体Y染色体快速扩张的情形,原本或主体姓氏或主体Y染色体被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春秋战国时期,改姓的最主要原因是姓氏习俗。不仅姓与氏分立,尤其是氏随封地、官职而确定和变化(即以封地和官职为氏),待秦汉姓氏合一时氏都成为了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姓氏习俗,导致帝王家族和世家望族的姓氏快速增加、主体姓氏快速被稀释。这也就是在讨论的14个Y染色体单倍群中,其中O-FGC23868(田氏齐国公族)、N-F1998(西周王族)、O-F793(春秋楚地大族)、O-F656(越国公族)无主体姓氏的主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R-DF27无主体姓氏的主因,应该是汉化改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O-F15446(齐梁萧氏皇族)的肖姓占12.78%、萧姓占9.88%,此单倍群两个主体姓氏并列的现象,应该是后人将萧姓与肖姓混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前面的“统计说明”,有的属于统计分析,为了下面突出对O-F317和O-F3039进行统计分析,故写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数据来源于2025年7月15日23魔方公司的“Y遗传标记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统计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O-F317和O-F3039的改姓速度也不失归属于帝王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O-F317和O-F3039的平均改姓速度(即检出的每百年改姓数量)为7.9,在可比的9个Y染色体单倍群中(因O-FGC23868、N-F1998、O-F793、O-F656改姓主因为姓氏习俗,R-DF27改姓主因为汉化,故可比性很差,不予对比讨论),高于平均改姓速度(6.7)。低于西汉高祖刘邦家族、西汉景帝刘启家族,高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家族、东汉光武帝刘秀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帝王家族在非做帝王时期的改姓速度,因已经沦为世家望族或平民家族,故与世家望族和平民家族应该差不多;在做帝王时期的改姓速度,因存在朝代更替改姓、遭贬改姓之特有的改姓原因,更主要在私生子改姓(基因输出)方面处于最强势地位,故帝王家族的改姓速度应该会快于世家望族、平民家族。总体上,帝王家族的改姓速度应该会快于世家望族、平民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O-F317和O-F3039的改姓速度也不失为帝王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O-F317和O-F3039最可能姓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据在检出姓氏中陈姓占比显著高,得出O-F317和O-F3039归属于陈氏家族的统计分析结论,虽然是可行的,但并不具有唯一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任何家族都存在主体姓氏被取代,即原来的非主体姓氏后来成为了主体姓氏的可能。例如,某平民家族原本姓A,不久家族中一支系改姓B,且B姓支系做了几百年帝王从而导致人口急剧扩张,到达某个历史时点,B姓就会取代A姓成为主体姓氏。再例如,某帝王家族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将主体姓氏占比稀释到很低,这时家族中有一非主体姓氏异军突起——做了几百年帝王从而导致人口急剧扩张,这一非主体姓氏就会取代原主体姓氏。原主体姓氏被取代后的一个时期,该家族会并存两个占比不差上下的第一和第二位姓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O-F317和O-F3039归属南陈皇族还是福建晋安陈氏家族,因为,南陈皇族灭国后没有人再做帝王,陈润家族也没有人做帝王,以及O-F317和O-F3039也都不存在并存两个占比不差上下的第一和第二位姓氏的现象。因此,检出的占比明显高的陈姓,就最可能是O-F317和O-F3039的姓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O-F317与O-F3039改姓速度差异的分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O-F317的改姓速度为9.5,O-F3039的改姓速度为6.2,前者比后者高出53.2%,差异明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可能说明:O-F317经历了帝王时期,主要有强大权势和丰厚财富的支持,也因为包含O-F3039(也经历了帝王时期)而得到助力,故改姓速度(即姓氏扩张)很快;而O-F3039虽然也经历了帝王时期,但没有O-F317经历的帝王时期长,且O-F3039很快沦落为世家望族和平民家族,也得不到O-F317的助力(因O-F3039不包含0-F317),故O-F3039的改姓速度比O-F317慢很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O-F317可能是陈武帝陈霸先的祖父或曾祖父或高祖父,O-F3039可能是陈宣帝陈顼或其父陈道谭或其祖父陈文赞,则符合上面对O-F317与O-F3039改姓速度差异的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检出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的统计及分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统计说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检出的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指的是截至统计日,其检出人数达到或超过万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因在23魔方公司的“Y遗传标记树”上,某一Y染色体单倍群检出人数为逐级下游检出人数的合计,故会出现某一检出的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其下游和上游存在连续的多个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在这样的情形下,统计产生于新石器且距今7000-10000余年之间的检出的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不再重复统计其上下游的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周朝以来下游检出人数第一多单倍群、检出人数第二多单倍群、检出人数第三多单倍群:指的是某一检出的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其下游在周朝及以后检出人数第一多单倍群、检出人数第二多单倍群、检出人数第三多单倍群。不包括检出人数达到万人的单倍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检出人数:即截至统计日,总参检人数中归属于某一Y染色体单倍群的人数。若没有家族组织集体参检等家族聚集参检的情况,则检出人数与某一Y染色体单倍群总人数大致成正比。检出人数是绝对数,因为有Y染色体单倍群产生的时间长短不同,故不可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每百年检出人数:每百年检出人数=检出人数/Y染色体单倍群距今时间×100。每百年检出人数把绝对数的检出人数,变成了相对数,故可比。该指标表明的也是男性人口繁衍速度和对所属检出的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的贡献大小,即数字越大则人口繁衍速度越快、对所属检出的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的贡献越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数据来源于2025年8月15日23魔方公司的“Y遗传标记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统计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检出的万人Y染色体单倍群其周朝以来下游检出人数前三名单倍群共有16个,其中,除了O-F317(晋安陈氏家族)和O-Y19688(晋安林氏家族)、O-CTS3518(新安方氏家族),其他13个Y染色体单倍群都属于帝王家族——10个Y染色体单倍群被23魔方公司推测为周朝和汉朝帝王家族,O-FGC66168(东周)、O-MF1071(西周)、O-Y148916(西周)三个单倍群也应该属于诸侯、藩王家族,只不过没有辨别出来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O-F317(晋安陈氏家族)与O-Y19688(晋安林氏家族)、O-CTS3518(新安方氏家族)是有差异的。O-Y19688(晋安林氏家族)、O-CTS3518(新安方氏家族)虽然每百年检出人数指标值居于前列,但检出的每百年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指标值则不够大并没有居于前列(分别为0.71和0.44),而O-F317(晋安陈氏家族)的每百年检出人数指标值和每百年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指标值皆居于前列;O-Y19688(晋安林氏家族)、O-CTS3518(新安方氏家族)没有相对应的疑是帝王家族,而O-F317(晋安陈氏家族)有相对应的疑是帝王家族(南朝陈国皇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O-F317在每百年检出人数指标值及排名(第5)上,也不失归属于帝王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O-Y19688(晋安林氏家族)、O-CTS3518(新安方氏家族),或有改姓的帝王存在,或在足够长的历史时期世家望族人口繁衍积累达到帝王家族的水平,或存在家族组织集体参检等家族聚集参检的情况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根据统计及分析得出的O-F317和O-F3039家族和个人归属的推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以上各项统计分析,推测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可能性较大:O-F317和O-F3039皆归属于南陈皇族,O-F317可能是陈武帝陈霸先的祖父或曾祖父或高祖父(即陈宣帝陈顼的曾祖父或高祖父或天祖父),O-F3039可能是陈宣帝陈顼或其父陈道谭或其祖父陈文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统计分析指向O-F317和O-F3039归属帝王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依据“检出的每百年一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指标的统计分析,还是依据“检出的每百年改姓数量”、“每百年检出人数”指标的统计分析,O-F317和O-F3039都在帝王家族之列。其中,“检出的每百年突变基因(支系)数量”这一表明男性人口繁衍速度指标,尤其坚实、明确,给予统计分析强力支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统计分析确定O-F317和O-F3039为陈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姓在O-F317和O-F3039检出中,占比在25%左右,占比明显高,故可以确定为O-F317和O-F3039的主体姓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情形相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O-F317与O-F3039男性人口繁衍速度差异”、“O-F317之下检出的三级突变基因(支系)数量的情形”、“O-F317与O-F3039改姓速度差异”等,都与南陈皇族实际情况相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其是陈宣帝陈顼,是正史记载生育儿子最多的皇帝,宫内就生育42个儿子,加上可能的宫外私生子,儿子可能会更多,且被之后的隋朝善待从而确保了生育和繁衍速度。陈顼出生于距今1495年,与O-F3039的距今1530年比较相近。故无论是生育儿子数量还是在时间上,都强力支持目前已经检出27个基因突变点的O-F3039与陈顼相关。目前,这一点具有不可替代性——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与O-F3039的相关性大于陈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时空相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时间上:陈武帝陈霸先出生于距今1522年,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涵盖O-F317产生的距今1600年;陈顼出生于距今1495年,他和父陈道谭、祖父陈文赞涵盖O-F3039产生的距今153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空间上:一方面,目前检出的携带O-F317和O-F3039的人,福建、广东、浙江人占比高,而福建、广东、浙江都是南北朝时期南陈统治地域。另一方面,南陈灭国后,部分南陈皇族成员南迁——陈后主陈叔宝有三个儿子率族人入闽,定居于福建永春县,形成陈氏望族,在宋朝时达到鼎盛;陈宣帝陈顼的后人,在广东佛山市定居,形成陈氏分支。虽然大部分南陈皇族成员被隋朝迁至长安及其附近,但在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等动荡时期,南陈皇族的一些后人,像其他族群和家庭一样因避难以及回归故土愿望的驱使的原因,加入南迁行列的可能性也较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可能性较大:南陈皇族与晋安陈氏家族是同宗,O-F317和O-F3039皆为南陈皇族从晋安陈氏家族分立出来之前的两个家族的共同先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上面的O-F317和O-F3039皆归属于南陈皇族的主要依据(1)和(2),即首要的是O-F317和O-F3039归属南陈皇族,因为统计分析指向O-F317和O-F3039为帝王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无论家族谱记载和口传家族史如何(有的记载南陈皇族与晋安陈氏家族为同宗,有的说不是同宗),也无论晋安陈氏家族与南陈皇族的历史恩怨如何(身为南陈晋安太守的晋安陈氏家族的陈宝应,因叛乱被陈文帝陈倩下令斩首),皆构不成晋安陈氏家族与南陈皇族可能为同宗的不可逾越的天堑。是否同宗的最可靠证据,只能是Y染色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晋安陈氏家族始祖陈润生于265年(距今1760年),于308年(距今1717年)迁徙至福建。陈润比陈霸先父亲陈文赞年长210岁左右,陈润入闽时至陈文赞出生间隔160多年,160多年不仅年代久远且为动荡历史时期,足以导致陈霸先的某代先祖(哪管比陈润晚100年左右)从陈润家族分立出来并从福建迁徙至浙江,在南陈时期陈润的后人与陈霸先家族人互相不知为同宗。尤其陈霸先出身寒门,其先祖忘记祖宗是大概率事件(俗话说没有文化三代就忘记了祖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虽然目前并没有科学确定O-F317和O-F3039为晋安陈氏家族的主体Y染色体,但总归晋安陈氏家族多支系检出了O-F317和O-F3039,故也不应该排除晋安陈氏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若晋安陈氏家族与南陈皇族为同宗,则O-F317和O-F3039就应该是他们的共同先祖,O-F317的产生时间就可能距今1600-1700年之间,这也应该在基因测年的精度范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可能性较小:南陈皇族与晋安陈氏家族不是同宗,O-F317和O-F3039皆归属于晋安陈氏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若南陈皇族与晋安陈氏家族不是同宗,则晋安陈氏家族不是帝王家族从而O-F317和O-F3039难以归属晋安陈氏家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晋安陈氏家族的先后任晋安太守的陈羽和陈宝应父子,的确出生于距今1500-1600年间,但陈宝应全家20余口人被斩,从而丧失了大量繁衍人口的条件,故完全可以排除陈羽、陈宝应及其祖父、曾祖父是O-F3039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目前尚没有充分的统计数据,来证明O-F317和O-F3039为晋安陈氏家族的主体Y染色体。截至2025年7月1日,O-F317中总共检出陈氏387人,其中检出并标注为晋安陈氏家族的有16人、仅占4.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23魔方公司将O-F317和O-F3039归属晋安陈氏家族的猜测,不成立。23魔方公司将O-F317(含O-F3039)归属晋安陈氏家族的表述为:“根据23魔方祖源数据库统计,在O-F317(含O-F3039、O-Y2986)中,陈姓占比约为24.90%,为首位大姓,远高于该类型中其他姓氏占比,同时也远高于陈姓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约为4.53%)”、“O-F317类型的共祖时间与福建陈氏家谱记载的陈氏入闽开基始祖陈润的生活年代较为相符,因此我们推测该类型可能对应了陈润一支的陈氏家族。”显然,23魔方公司在推测O-F317(含O-F3039)归属姓氏时,来源于统计分析;而在推测O-F317(含O-F3039)归属家族时,并非来源于基因寻根问祖的基本方法——统计分析,因为没有依据和提供晋安陈氏族人在O-F317(含O-F3039)中的占比。仅仅因为晋安陈氏家族入闽始祖陈润的生活年代与O-F317“较为相符”,就推测O-F317(含O-F3039)归属晋安陈氏。23魔方公司依据的“较为相符”,就是陈润入闽距今1717年与O-F317产生于距今1600年之间相差117年“较为相符”。明显令人质疑的是:陈武帝陈霸先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涵盖O-F317产生的距今1600年,比陈润生活的年代更相符,为何舍近求远将O-F317(含O-F3039)归属晋安陈氏家族、而不归属于南陈皇族?在没有依据和提供晋安陈氏族人在O-F317(含O-F3039)中的占比,就推测O-F317(含O-F3039)归属晋安陈氏家族,实质就是将陈氏家族等同于晋安陈氏家族,相当于将苹果等同于红富士苹果,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因此,23魔方公司将O-F317和O-F3039归属晋安陈氏家族,并不是科学推测,而是违反逻辑的猜测,不成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括笔者的本文统计分析及推测在内的所有关于O-F317和O-F3039家族和个人归属的推测、猜测,都必须接受实践检验——Y染色体检测。笔者有信心接受实践检验,也期盼有家族谱记载的南陈皇族后人肩负使命检测Y染色体,从而早日确定O-F317和O-F3039家族和个人的归属。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木秀林于2025年8月16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