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4日,方向盘转动的刹那,便与既定的时刻表作别。自驾的妙处,正在于让每一段路都生长着未知的感动——可以为一朵戈壁的花停驻,可以随一阵历史的风转向,在引擎的低鸣里,听黄河拍岸、雪山低语、石窟梵音。这一程,我们将从黄河之畔的风陵古渡出发,沿黄河一号公路向北,从碛口古镇一路向西,让黄河的涛声,西夏的梵音,武威的马蹄、张掖的丹霞、祁连大草原的辽阔,在行程里交织成一卷流动的文明长诗。</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晋陕大峡谷,看黄河雄风。</p><p class="ql-block">早上7点从舞钢出发,六个小时后,风陵渡的风裹着水汽撞上车窗。把车停在黄河大桥旁,看河水在这里拐出一道钝角——左手是陕西的黄土,右手是山西的岩壁,脚下是河南的沙地,三省的风在车顶打了个结。</p> <p class="ql-block">风陵渡——江湖已远</p><p class="ql-block">金庸笔下郭襄的十六岁烟花早已散尽,而风陵渡的故事仍在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流淌。河边的老渔夫说:黄河到了这儿,水流都轻了三分。可站在岸边看,浑浊的浪头正拍打着桥墩,像在给车轮唱古老的号子。</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盛唐气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车轮碾着黄河一号公路的柏油路面,像贴着黄河的肌肤前行。</span>“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的笔锋穿透千年。登临鹳雀楼,西望潼关古道,远眺中条山影,脚下黄河水裹挟着盛唐的月光奔涌东去。若问何处是“欲穷千里目”的终极答案,或许就在这楼头的风里,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p> <p class="ql-block">黄河一号公路——风与河的私语。</p><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晋陕峡谷的褶皱,九曲黄河如巨龙在车窗外蜿蜒。当夕阳把公路染成琥珀色,忽然懂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真意——它不仅是地理的壮阔,更是刻在华夏血脉里的奔涌与守望。</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大地的心跳</p><p class="ql-block">沿黄河一号公路继续向北,黄河的脾气渐渐变了。到壶口时,远远就听见惊雷般的轰鸣——不是引擎的震动,是黄河在峡谷里炸开的声浪。走上观景台可以看到黄浪像无数匹野马从上游奔来,一头撞进几十米深的石槽,水花溅在石壁上,瞬间晕成一片金黄。同行的人说“这是黄河在卸妆”,褪去一路的温柔,露出最刚烈的筋骨。站在瀑布边,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和黄河的心跳重合,连大地都在微微发颤。</p> <p class="ql-block">碛口——窑洞与星空</p><p class="ql-block">离开壶口,车轮跟着黄河向北拐,碛口古镇李家山的窑洞就在山坳里等。把车停在黄河边的老槐树下,看古镇的石板路被千年的脚印磨得发亮。 镇子像条贴在黄河岸边的老布带:镖局的旧址里还留着镖师的刀痕,票号的砖墙上嵌着晋商的算盘声,客栈的窗棂外,黄河的浪头正拍打着码头的石阶。坐在古镇的老茶馆里,看船夫扛着货物从车旁走过,李家山村的窑洞群在暮色里亮起灯,吴冠中笔下的“汉墓”成了云端桃花源。忽然懂了:碛口的热闹,从来不是靠戏台的锣鼓,是黄河的船桨与车轮的辙痕,一起敲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章:银川,西夏陵的残阳与风的低语。</p><p class="ql-block">从碛口向西,车轮驶离黄河主道,一头扎进宁夏的戈壁。在宁夏的风里,藏着四万年的故事。贺兰山像道沉默的界碑,一边驮着草原的马嘶,一边接着中原的犁痕。<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脚下,西夏陵的夯土堆像座座黄土金字塔沉默如谜,断壁残垣里藏着党项人的星辰——</span>壁画里的狩猎图、佛经里的西夏文、陵前的神兽石雕,都在讲一个民族与中原、与草原的对话。车窗外的风卷着沙粒,像在念诵那些失传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在这里,当我专注的拍摄贺兰山下这片神秘的土地时,一不小心,被中央电视台的采风记者抓到了一个特写,有幸在8月10日中央台的晚间新闻联播里露了一下脸。</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章: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的文化长卷。</p><p class="ql-block"> 逆着黄河的脉络,车轮碾过银川滨河路的晨雾,沙坡头的沙丘还沾着昨夜的月光,已望见天梯山石窟的轮廓。凿在丹霞崖壁上的佛龛,是石窟艺术的第一声啼哭,千年佛像的衣袂间,仿佛还飘着古丝路的驼铃。</p> <p class="ql-block">驶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武威,雷台汉墓的铜车马阵正待出发,马踏飞燕的蹄尖轻触流云,青铜的光泽里,五凉文化的风骨在博物馆的灯光下渐次清晰。鸠摩罗什寺的银杏落满梵音,明清街的灯笼映着老字号的幌子,古今在此碰杯。</p> <p class="ql-block">沿G312向西,祁连山的雪线在蓝天下划出道银弧,北侧明长城的残垣牵着流云游走。草场漫过车轮,向日葵举着金盘追着日头,山丹军马的嘶鸣撞碎风的寂静,明长城根下的西瓜地,青光在烈日里跳着甜润的舞。</p> <p class="ql-block">张掖冰沟丹霞是大地的神来之笔。赤褐岩层如巨书堆叠,沟壑里藏着亿年的褶皱,夕阳泼下来时,整座山都在燃烧,像先民凿刻的史诗,在风中无声呐喊。</p> <p class="ql-block">第四篇章:祁连大草原,最美景观画廊。</p> <p class="ql-block">肃南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有风骨,人有温度。</span></p><p class="ql-block">G213国道在这里拐了个弯,把车引向祁连山深处。裕固族的毡房散在草坡上,姑娘们的红缨帽比经幡更鲜亮。来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首先钻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看冰川如何雕刻峡谷,看生灵如何在草原扎根,光影里藏着整座山的呼吸,原来自然的史诗从不需要大声喊。然后再走入中国裕固族博物馆,刺绣在锦缎上开花,老马鞍驮着游牧的故事,那些沉默的物件会说话,讲着一个民族与山、与风的约定。特色村寨里,穿民族服饰的阿婆笑着递来酥油茶,烟火气漫过木栅栏,才懂“特色”从来不是标签,是日子本身的模样。循着经幡的方向走到红湾寺,金顶在阳光下亮得温柔,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响,像在重复古老的祝福。拾级而上时,殿宇前的转经轮慢慢转,转走了一路的浮躁,只留下心里的静。原来信仰在这里,从不是高高在上,是和炊烟、和经幡一起,长在这片土地里的安稳。最后停在最大的转经筒前,跟着人流慢慢推转,木轴转动的沉响里,经幡在风里轻轻应和。忽然觉得,这一天的行走,都是在和这片土地的灵魂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祁连县——雪山与草原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方向盘碾过祁连九号公路的柏油,风就带着祁连山的气息撞进车窗。左手是峭壁如削的峡谷,飞瀑从岩缝里跌下来,碎成满山的银铃;右手是黑河大峡谷的咆哮,黄色河水卷着砾石奔涌,像大地藏不住的心跳。车过处,草坡追着车轮跑,野花在风里歪头看——原来风是有形状的,它掠过牧草时是波浪,拂过雪山时是薄纱,把雪山的白、草原的绿揉成流动的画。此刻才懂,所谓自驾的浪漫,就是让每一眼风景都带着速度的风,让每一次呼吸都混着峡谷的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号公路的路牌转个弯,眼睛就被打翻了调色盘。金黄的青稞穗垂着沉甸甸的秋,和墨绿的牧草织成绒毯,铺到天边突然被一片亮黄截断——是油菜花正疯长,把远山都染成了蜜色。风过时,花海起浪,牧草弯腰,青稞沙沙地和它们说话。 祁连山的影子落在田埂上,像巨人盖着的绿被子。停车摘朵油菜花别在衣襟,连空气都甜丝丝的。原来田园牧歌不是诗,是车轮碾过草甸时,溅起的满身阳光。</p> <p class="ql-block">在黑河大拐弯处踩下刹车,突然懂了“壮美”两个字怎么写。对岸的雪山戴着白帽,脚边的草原铺着绿毯,它们在天边撞出一道温柔的弧线。而黑河在这里拐了个决绝的弯,水流猛地收窄又铺开,把两岸的胡杨养得枝繁叶茂——油绿的叶在风里招摇,根却深扎在黑河水浸润的土地里,像一群守着山河的老兵。</p> <p class="ql-block">祁连草原的风里,藏着夏天最温柔的密码。脚踩的草场像被打翻的绿绸缎,缀满星星点点的野花——黄的、红的、紫的。风过处,连草香都带着甜。黑珍珠似的牦牛甩着尾巴啃草,羊群漫过坡地,像天上的云不小心跌下来,在绿毯上慢慢流动。远处阿柔大寺的金顶闪着光,经幡在风里轻轻念着经。抬头是泼翻的蓝,云白得像棉花糖;低头看,万亩油菜花海铺成金色海洋,尽头正撞上岗什卡雪山的银冠,白的雪、黄的花、绿的草,在风里酿成一幅会呼吸的画。此刻只想变成一只羊,赖在这温柔里不走了。</p> <p class="ql-block">峨堡古城——背负着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站在峨堡古城的残墙下,风卷着沙砾掠过耳畔,竟像撞碎了两千年的时光。墙缝里还嵌着张骞的马蹄印,当年他就是从这不远处的扁都口策马西去,驼铃摇醒了丝绸之路的晨曦。城根的夯土该记得霍去病的长枪,少年将军纵马掠过河西,把汉家旌旗插遍祁连山脉的褶皱里。更有隋炀帝的仪仗曾碾过这片土地,扁都口的风雪挡不住万国使臣的脚步,胭脂山下的朝贺声,该是从古城的烽燧间漫出去的。如今残垣映着晚霞,牛羊在城郭边啃草。风里飘着的,是历史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门源县——油菜花海里的金色隧道</p><p class="ql-block"> 离开峨堡古镇,车子一路飞奔,门源县的油菜花正铺天盖地。把车开进花海深处,公路两旁的油菜花高过车窗,形成金色的隧道,车轮碾过的地方,花香跟着车跑,连风都成了甜的。站在达坂山观景台,看花海顺着山势起伏,远处的岗什卡雪峰像冰雕,这才懂“雪山为幕,花海为台”的壮阔。停车拍照时,蜜蜂落在车窗上,仿佛要把这金色的记忆,带回蜂巢。</p> <p class="ql-block">终章:回舞钢,后备箱里的文明碎片</p><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发动引擎,是从门源回舞钢的清晨。仪表盘的里程数字里,藏着此次旅程厚重的记忆——风陵渡的沙、壶口的水、西夏陵的土、丹霞的石、祁连的草原、峨堡的历史、门源的花海,都在后备箱的角落里打着盹。到达舞钢市区时,车上面还沾着黄河的泥、雪山的霜。这场自驾,我们从舞钢的晨光里出发,在黄河的涛声里穿行,在历史的褶皱里转弯,最终把整个旅程的文明碎片,都拼成了家乡窗前的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原来最好的旅行,不是走了多远,是让远方的风,吹绿了家门口的树;不是看了多少风景,是让他乡的文明,成了故乡的一部分。当车轮再次停在出发的车位,我们带回的,何止是照片与故事——是整个黄河与河西走廊的魂魄,都住进了家乡的日常里。本次旅行历时11天,行程4200公里,于8月14日圆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