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1日是端午节三天假期之一,我们一家到江苏盐城等地度假。我们在盐城参观了中国海盐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银白色的正六面盐结晶体造型,由建筑大师程泰宁设计,既呼应了海盐的纯粹本质,又通过层层叠落的台基与串场河景观带融为一体,宛如散落的盐晶凝固于历史长河。夜晚灯光映衬下,建筑外立面更幻化为流动的“银河”,将《淮南子》中“夙沙氏煮海为盐”的神话赋予现代生命力。这种设计不仅斩获“梁思成奖”,更成为盐城“因盐立城”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海盐博物馆夜景。(博物馆展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中国海盐博物馆,如同踏入一幅绵延千年的“煮海为盐”长卷。馆内雅致安静,一件件斑驳的煎盐盘、厚重的盐板、古老的制盐工具静默陈列,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先祖智慧的生动注脚。细细看去,盐板上的结晶痕迹仿佛仍在诉说着风霜劳作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同步,华夏祖先率先将火融入对海洋的开发,揭开了"煮海为盐"的历史,历经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创造,谱写了"晒海成盐"的历史新章。世界上绝大多数盐,都存于海水之中,围绕着它的生产、运销、管理、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幕惊涛骇浪、动人心弦的咸味往事,支撑着历代王朝的经济命脉。滔滔海浪,锤炼出盐晶洁白无瑕的优良品质;栉风沐雨,磨砺出盐民坚韧不屈的崇高品格。以江苏盐城为代表的广大海盐产区的历史,无不深深打上了海盐的印记,在中国沿海崛起了一座座大气磅礴的盐之城。</p> <p class="ql-block"> 引海制盐 茫茫海水,向人类敞开着胸膛;滔滔海浪,无私地将生命之盐馈赠。煮海水成盐,使沿海的早期人类彻底摆脱了无意识摄取盐分的本能选择。随着人们对海水及其相关自然现象的深入了解,广大盐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更新技术,提高产量与质量,先后历经了"引海淋卤"、"铸盘煎盐"、"晒海成盐"等一次次变革,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创新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海盐发端 中国历史上关于"煮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世本作篙)叙"规炒作煮盐",然而他们是如何煮海水为甚,至今仍是个谜。二十世纪末,以盐业为专题的考古工作陆续展开,通过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海盐生产遗址的发掘调查、推测大约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利用近海滩地的地下成水,或利用海潮泓落、引海水经过坑、滩等场地有所流缩后,继续注入集中安插于灶格上的陶具,煮熬成盐。</p> <p class="ql-block"> 煮盐场模型。</p> <p class="ql-block"> 验卤技术 自有制卤工艺以来,验卤法就相伴而生,并随着制卤技术的演变而发展。验卤最初方法比较原始,江淮地区验卤先是置饭粒于卤中,粒浮者即为纯卤。中唐之后,逐渐以石莲子取代。验卤时取十枚尝卤之厚薄,全浮者全收盐,半浮者半收盐,三莲以下浮者则卤未成。至宋代验卤技术更为成熟,从北宋初的十枚莲子"半浮半收盐"标准,发展到南宋初的十枚莲子取七浮的"七分卤",这是两淮验卤规格的重大改进。南宋初,浙东越州用五枚"老硬""足莲",以四、五枚直浮为"足卤",其浓度标准又更高些。至宋元之交,浙西采用"莲管汲卤"试验,几乎已达到古代验卤技术的顶峰。此外,《天工开物》还记有灯烛试卤法,浓卤的卤气"冲灯即灭"。民间还有使用鸡蛋等土法试卤。到了近现代,开始使用波美表进行验卤。试卤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日趋发展,为煎盐业节省了燃料和人力。</p> <p class="ql-block"> 牢盆,史科记载的古代煮盐工具,是用铁制的大锅。《天工开物》中描述了我国古代制作海盐的场景:“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p> <p class="ql-block"> 后来发展到泥池晒盐。</p> <p class="ql-block"> 晒盐场景。</p> <p class="ql-block"> 晒盐工具。</p> <p class="ql-block"> 制盐过程的群雕塑。</p> <p class="ql-block"> 盐生产出来以后就用船和马车,把盐送到需要的地方。古代中国的盐运管理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环节,涵盖了生产、运输、销售和税收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复杂而严密的制度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盐这一生活必需品和战略物资的安全供应,同时为国家财政提供稳定的巨额收入(盐税长期是国家税收支柱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古代中国的盐运管理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环节,涵盖了生产、运输、销售和税收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复杂而严密的制度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盐这一生活必需品和战略物资的安全供应,同时为国家财政提供稳定的巨额收入(盐税长期是国家税收支柱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运盐的官船。</p> <p class="ql-block"> 清代淮盐是朝廷盐利最重要的来源,因而其行盐的规例相比于全国其它产区也是最为复杂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每纲形成固定程式,有纳纸殊、滚总、开征、请单、捆重、过坝、塔报结报、放引、过桥、呈纲造马、所掣、解捆、纳加斤、临江、大掣十四道手续。商人行盐有"八开"之目:开征、开清、开重、开坝、开桥、开所、开捆、开江。</p> <p class="ql-block"> 盐民们创造了各俱特色的海盐生产技术。</p> <p class="ql-block"> 古代盐业管理机构。</p> <p class="ql-block"> 刘晏盐法改革 广德二年(764年)刘晏任盐铁使后推行改革:改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官府控制批发环节,设置常平盐仓平抑盐价,精简盐政机构,裁撤冗员改革后盐利收入从40万缗增至600万缗,盐利占国家财政收入半数。</p> <p class="ql-block"> 从早期“煎煮”到“晒制”的技术革新,再到盐运与城市的兴衰,博物馆清晰地勾勒出盐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史诗。盐,不仅调味了生活,更深刻塑造了盐城的文明轨迹。驻足间,历史的厚重与先民的坚毅扑面而来,这咸鲜的滋味,竟沉淀着如此磅礴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盐与酱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食盐中的苦味破坏食物的味道,同时也为了节约用盐,古人很少把它直接放到食物中,而是用盐制作各种各样的酱,从而使得酱成为一种更好、更节约的用盐方式。</p> <p class="ql-block"> 盐民嫁女。</p> <p class="ql-block"> 盐与四大菜系。盐,乃百味之祖,与美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因为盐使食物有了咸味,更因为盐推动了美食的形成、发展与传播,造就了美食的风味,提升了美食的文化内涵。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它们均出自古代最为重要的产盐区,客观地反映了盐与美食密切的联系以及这种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淮扬菜与盐。淮扬菜的中心扬州,是我国古代海盐最大的集散中心。经营淮盐的盐商巨贾涌向扬州。康乾时期有"天下税赋盐税居半,天下盐税两淮居半"的说法,扬州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在盐官、盐商以及文人名士的推动下,淮扬菜迅速发展。《扬州画舫录》记录了大量的扬州美食,甚至有关于满汉全席最早的记载。寓居扬州的文人撰写了大量的饮食诗文,使得淮扬菜名满天下。1949年著名的"开国第一宴"吃的就是淮扬菜。</p> <p class="ql-block"> 陈椿是元代天台人(今浙江台州地区),曾担任华亭县下砂盐场盐司,著有《熬波图》一书。该书系统描绘了浙西盐场的制盐工艺流程,是现存最早的盐业专著之一。 </p> <p class="ql-block"> 盐民诗人吴嘉纪和他创作的诗</p><p class="ql-block"> 《海潮叹》</p><p class="ql-block">飓风激潮潮怒来,高如云山声似雷。</p><p class="ql-block">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p><p class="ql-block">南场尸漂北场路,一半先随落潮去。</p><p class="ql-block">产业荡尽水烟深,阴雨飒飒鬼号呼。</p><p class="ql-block">堤边几人魂乍醒,只愁征课促残生。</p><p class="ql-block">敛钱堕泪送总催,代往运司陈此情。</p><p class="ql-block">总催醉饱入官舍,身作难民泣阶下。</p><p class="ql-block">述异告灾谁见怜?体肥反遭官长骂。</p> <p class="ql-block"> 数千年海盐产业塑造了盐城。</p> <p class="ql-block"> 盐城是中国“海盐文化”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盐城的文化地标,更是一本打开的“盐业百科全书”,让人在晶莹的盐韵中,读懂一座城与一片海的千年共生。</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展厅里的小朋友们被各种各样的陈列品吸引。十几岁的小学生凑近展柜,眉头微蹙,眼神里满是对历史的思索;五六岁的小家伙拉着爸妈,在展品前摆好姿势留影,笑容里藏着对新鲜事物的欢喜;被抱着的小小孩睁圆眼睛,小手指向橱窗,好奇的目光里全是对世界的初探。</p> <p class="ql-block"> 此次参观,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穿越时空,盐的故事在博物馆里静静流淌,提醒我们珍惜这被咸风浸润的独特家园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