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篇号:171763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篇昵称:唐章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泛黄的剪报,存放整整十九年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思绪不禁回到2006年的7月29日:在上海知青联谊会的组织下,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九团的部分知青与其他各团队的知青朋友们,共同乘坐由上海发往哈尔滨的五十六次列车,将赴黑龙江省瑷珲县城关镇参加“黑龙江知青纪念馆奠基礼”及捐赠仪式。彼时,“新闻晚报”的记者王楠,来到上海火车站站台,为我们和送行的亲友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并以“百余上海知青 回乡探亲”命名作了专题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妈妈喜爱剪报,她见到这份“新闻晚报”后,当即剪下并在我8月11日返沪后交于我留存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时光在飞速流逝,记忆会渐渐模糊,但,影像资料,则会忠实记录下一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剪报保留在一起的,还有这张“贵宾证”。当年,我们历经四天三晚的行程,经陆路抵达哈尔滨、逊克、(我在逊克下车,与其他知青朋友到了烈士陵园,为长眠在此的金训华扫了墓)再抵黑河,从黑河坐轮船达瑷珲县城,由主办方发放了此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8月1日9时58分,奠基礼及捐赠仪式隆重举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贵宾证”的背面,我请一同参加奠基仪式的其中几位知青签名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健——上海知青,与知青英雄金训华同在黑龙江省逊克县插队落户。1969年8月,山洪暴发,陈健与金训华跳入激流中抢救国家物资,紧急关头陈健体力不支,金训华见状将陈健从洪水中救出,自己壮烈牺牲。为了报恩,陈健坚持数年为金训华烈士守墓。2005年陈健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聂卫平——北京知青,1969年下放至黑龙江嫩江县三河农场务农。他是围棋九段棋手,中国围棋队总教练,曾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连下六城,令对手闻风丧胆,被日本围棋界称为“聂旋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邢燕子——1958年18岁时,放弃在城市就业的机会,下放至河北宝坻县下乡务农,她组建“燕子突击队”,带领乡亲们垦荒增粮,脱贫致富,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邢燕子已在2022年去世,享年81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侯隽——1962年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机会,自愿从天津来到宝坻县窦家桥村下乡务农,她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的号召,立志当一个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她与邢燕子共同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是全国知青的杰出典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耳熟能详的先进人物,是我们心中的时代楷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很喜爱这张照片的意境:晨曦初露的黑龙江边,奔腾不息的江水与旭日交相辉映,一望无尽的白桦与白杨树林犹如一条摇曳多姿的翡翠飘带,装点着富饶壮美的山水家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怀念照片中的这位老大哥——上海知青翁德坤。翁大哥是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三团务农的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回城后的数十年来,他始终无怨无悔的策划和组织与知青有关的各种活动。他是《黑土情》杂志社的主编,也是上海知青研究会的会员。数十年来,他为推动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知青活动领军人物。2024年2月,翁大哥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6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8月1日清晨,翁大哥笑容满面挥舞红旗的那一刻定格在滔滔江水边,他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8月1日清晨,我们从黑河码头启航,坐船前往瑷珲县城参加奠基礼及捐赠仪式。聂卫平的座位巧被我们几位“娘子军”包围,经得他同意,留下了这张合影。记忆中的聂卫平不苟言笑,经常作沉思状,也许他正沉醉于黑白方圆之中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8月1日9时58分,奠基礼及捐赠仪式正式开始,主席台上端坐着邢燕子、侯隽、董家耕、聂卫平等知青模范人物代表及地方领导。只听鞭炮声不绝于耳,打桩机的轰鸣响彻云霄,奠基石被稳稳当当放置完毕。我们亦共同见证了这庄严的时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一年后的2017年的7月,我们再次开启了与知青纪念馆(后更名为知青博物馆)之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寻访活动,是受我团原白毛女宣传队的老队员毛佩令、柯宏邀请,准备记录一段真实的过往,拍摄一部介绍宣传队当年是如何克服重重艰难困苦,排练并成功上演整本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纪实片:《北大荒盛开的芭蕾之花》而作前期搜集整理资料的工作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行共六人:原白毛女宣传队导演、上海知青毛佩令(剧中饰演黄母)、原白毛女宣传队队员、上海知青柯宏、原白毛女宣传队队员、上海知青岑惠中(剧中饰演大春)、原白毛女宣传队队员、宁波知青徐玲(剧中饰演白毛),以及摄影、上海知青陈章庆,还有担任记录、编辑并作影片画外音的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一年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当年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正红色的“知青博物馆”拔地而起,阳光下的金色馆标熠熠生辉,苍翠的树木挺拔屹立,微风徐徐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十一个寒来暑往背后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的北大荒,自然条件恶劣,文化生活枯燥,要想在一无资料二无演员的情况下,排练整本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就如天方夜谭一般。但就在这样的重重困难下,毛佩令带领知青战友们,从电影拷贝中抠动作,从芭蕾基本功开始训练,硬是将一台“白毛女”搬上了舞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芭蕾舞鞋,大家想办法自己动手。展厅中的这两双舞鞋和土法的化妆品,就是毛佩令等战友捐赠给博物馆的。目前是馆内二级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陈列丰富内容详实的展板中,白毛女宣传队的过往亦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毛佩令将宣传队当年的剧照赠与馆长刘树新时所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刘树新馆长介绍:知青博物馆建设和开放的这十一年间,共接待了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近三百万参观者,也有三十一位部级以上的干部前来观看。馆内收藏了三万多件各地知青捐赠的文物,也是全国保存知青题材最全面、级别最高的馆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在博物馆库房参观时的影像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知青博物馆”搜集资料信息的两天时间,我们收获满满,也感触良多。临行前,刘树新馆长向毛佩令和徐玲发放了捐赠证书,并在证书上题词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毛佩令题词:“敬爱的毛大姐,您为祖国边疆文化建设的贡献永载史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徐玲题词:“我心中的白毛女姐姐,我永远爱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转眼,又过去了整整八年,从毛佩令和陈章庆等战友处得知:筹措和建设中的与“知青博物馆”为邻的“知青方志馆”将在2025年8月11日举行开幕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了。此次,方志馆特意为十九团准备了两处展位。一处陈列白毛女宣传队的资料及当年的道具,一处陈列陈章庆拍摄的照片及多年使用的摄影器材及其他相关资料。这是我们十九团的大喜事,也是对白毛女宣传队和陈章庆多年为边疆文化事业作出记录与贡献的首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收到通知后,正逢酷暑炎夏的六月,毛大姐将整理包装好的一箱沉甸甸的道具,通过邮政快递发往了瑷珲县知青方志馆,陈章庆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按时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托运快递。一切准备就绪,满心期待着方志馆的精彩展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月11日,由徐玲参团的宁波知青一行二百人抵达瑷珲县知青方志馆,出席了开幕式,也了了她今生的一个心愿:再回一次梦魂萦绕的黑土地,再去方志馆见一见当年的白毛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方志馆二层展厅南京艺术学院师生制作的《兵团芭蕾》雕塑前,徐玲翩翩起舞。那一刻,她一定想起在三师钢铁厂、在部队营房、在连队晒麦场......为大家演出的那一幕幕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本“绽放在北大荒的瑰丽奇葩”一书,是原十九团宣传干事阎德喜为白毛女宣传队的感人事迹所著。闫老自费一万元,将六千本书籍赠送给了知青方志馆,希望可以让更多的知青朋友,了解这段真实的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闫德喜同志,196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我团宣传股,历任报道员、新闻干事,他虽然不是知青,但与知青有着真挚的情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闫老师离开597后,在哈尔滨工作生活,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的生话杂志社”副总编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凝固瞬间、汇聚历史”是陈章庆展板的主题。近六十年的风雨彩虹,陈章庆用他钟爱一生的相机,记录了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那千余帧珍贵的老照片,不仅仅是他和战友们的故事,更是一部知青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在长林岛劳作的十年间,陈章庆用他钟爱的相机,在麦浪滚滚的地头、在忙碌的后勤食堂、在老同志的住房前、在小学校的操场上......忠实记录下了老转业官兵的奋斗史、知青们开发建设长林岛贡献的点点滴滴,以及那纯真美好的青春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视频可见陈章庆展厅的布置。老照片、老物件,都在一件件一桩桩作着无声的叙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陈章庆为此次展示制作的可折叠宣传卡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大荒十年、七次回访597、自费印刷五千张宣传卡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黑土地的不了情,对第二故乡深深的眷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色的知青博物馆与知青方志馆,如同两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的颜色,也蕴意着全国一千七百多万知青奉献的火红的青春。“知青博物馆”与“知青方志馆”内所展示的一切,将是留给后代子孙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无声,却会在心头刻上深深的印记;岁月无风,却总有往事在心头铭记;岁月沉淀,影响了我们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谨向提供影视资料的陈章庆、毛佩令、徐玲、闫德喜表达深深的谢意,深切怀念在数次活动中作出贡献的翁德坤、邢燕子、柯宏,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b></p>